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醴湘

作品数:4 被引量:7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国儿童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成年人
  • 1篇预防医学专业
  • 1篇中国成年人
  • 1篇体质指数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居民
  • 1篇中心性
  • 1篇中心性肥胖
  • 1篇主要慢性病
  • 1篇专业本科
  • 1篇卫生调查
  • 1篇满意度
  • 1篇慢性病
  • 1篇教育
  • 1篇教育阶段
  • 1篇课程
  • 1篇课程结构
  • 1篇课程模式
  • 1篇公共厕所
  • 1篇肥胖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牛津大学

作者

  • 4篇王醴湘
  • 3篇吕筠
  • 2篇李立明
  • 2篇余灿清
  • 2篇谭云龙
  • 2篇郭彧
  • 2篇卞铮
  • 2篇裴培
  • 1篇潘小川
  • 1篇任涛
  • 1篇江莱
  • 1篇吴涛
  • 1篇周汇燕
  • 1篇刘慧琼

传媒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超重/肥胖现况分析被引量:40
2015年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现状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30 ~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剔除BMI异常个体后,分析10个地区中512 489名队列成员基线调查时的BMI和WC及其对应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组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地区女性的超重/肥胖(45.3%)和中心性肥胖(44.6%)水平均高于男性(41.7%和38.3%).青岛项目点人群的超重/肥胖率(男性为66.9%,女性为67.5%)和中心性肥胖率(男性为63.3%,女性为64.9%)均为最高.超重/肥胖的地区差异在男性中更为明显;除河南以外的农村项目点超重/肥胖率相对较低.在BMI<24.0 kg/m2的非超重/肥胖人群中,部分个体达到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为9.8%,女性为15.3%);该比例在青岛项目点更高(男性为22.2%,女性为23.2%).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的超重/肥胖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王醴湘吕筠郭彧卞铮余灿清周汇燕谭云龙裴培陈君石陈铮呜李立明
关键词: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
北京市部分农村居民公共厕所满意度及改进需求调查
2012年
为了解北京市农村地区居民对公共厕所现状的评价及其对公共厕所改进的需求情况,于2011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抽取的北京市某郊区农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公共厕所的卫生指标进行现场调查。其中,有些题目选项存在缺失现象。
江莱王醴湘潘小川
关键词:农村公共厕所卫生调查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主要慢性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后,纳入基线时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428 593人。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9组BMI人群死亡风险比值(HR)及其95%CI。结果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3 085 054人年(平均随访7.2年)。随访期间男性7 862人、女性6 315人死亡。多因素调整后,与BMI(kg/m2)为20.5~22.4的人群相比,BMI〈18.5(HR=1.40,95%CI:1.31~1.50)、BMI为18.5~20.4(HR=1.11,95%CI:1.05~1.17)和BMI≥35.0(HR=2.05,95%CI:1.60~2.61)的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各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kg/m2)范围:缺血性心脏病为18.5~23.9,脑血管病为〈26.0,恶性肿瘤为26.0~34.9,呼吸系统疾病为24.0~25.9。结论 低体重和肥胖人群的全死因死亡与死因别死亡风险升高。人群队列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多关于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BMI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王醴湘樊萌语余灿清郭彧卞铮谭云龙裴培陈君石吕筠李立明
关键词:体质指数慢性病
北京大学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课程模式探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北京大学医学部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现行课程模式,具体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优化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2-2013学年本科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所有必修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结构化问卷收集必修课程的相关信息,分析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基本情况.结果 本研究所调查的65门课程,合计3257学时和151.0学分.其中,58.5%的课程设有实验(实习)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比为33.6%;21.5%的课程开展了PBL教学活动.目前,教学中以大班授课居多,教学时数占比63.9%.无论是大班授课还是小班授课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其课程占比分别为98.3%和48.8%,教师讲授式教学时数占比为78.7%.同时,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其学分占比为69.9%.结论 在现行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有一定局限.因此,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在以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增加小班授课的比例,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PBL等新型教学方法,增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优化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王醴湘刘慧琼吕筠吴涛任涛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