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先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邢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角膜
  • 3篇术后
  • 3篇角膜移植
  • 2篇圆锥角膜
  • 2篇疗效
  • 2篇膜炎
  • 2篇环状
  • 2篇激光
  • 2篇角膜地形图
  • 2篇角膜炎
  • 2篇PENTAC...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等效球镜
  • 1篇多焦
  • 1篇多焦点
  • 1篇多焦点人工晶...
  • 1篇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
  • 1篇移植术

机构

  • 4篇山东省眼科研...
  • 3篇山东省医学科...
  • 3篇邢台市人民医...
  • 2篇济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0篇王秀先
  • 6篇高华
  • 6篇史伟云
  • 5篇李素霞
  • 2篇杜显丽
  • 2篇谢静
  • 2篇王婷
  • 2篇左相荣
  • 1篇姚长海
  • 1篇王庆瑛
  • 1篇胥晓涵
  • 1篇谢立信
  • 1篇马玲
  • 1篇张梅爱
  • 1篇孙光华
  • 1篇贾艳妮
  • 1篇张文波
  • 1篇陈敏
  • 1篇孙光华

传媒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层间积液的发病特征及处理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LKP)术后早期角膜层间积液的发病特征,并观察层问放液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山东省眼科医院433例部分LKP患者中38例发生术后早期角膜层间积液,分析发生积液与不发生积液患者术前原发病、角膜供体材料的保存方法以及角膜植片与植床直径的差异。对发生层间积液的患者在显微镜下行角膜层间放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38例(8.8%)部分LKP术后发生层间积液的患者中,圆锥角膜LKP术后发生层间积液的风险(15.9%)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甘油冷冻保存供体层间积液发生率(10.4%)与DX液保存供体引起层间积液的发生率(4.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0,P〈0.05);甘油保存3年以上供体层间积液发生率(17.7%)与3年以内供体层间积液发生率(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52,P〈0.01)。植片〉植床0.5mm者(19.5%)较植片〉植床0.25mm者(7.7%)更易发生积液(X2=6.521,P〈0.05)。应用角膜层间放液法治疗后行裂隙灯检察,层间积液消失,植片植床相贴附,术后1周角膜植片均可恢复透明。1例圆锥角膜患者出现层间大量积液、瞳孔阻滞、继发性青光眼,急诊行虹膜周切术,解除瞳孔阻滞,病情得到控制。结论圆锥角膜行部分LKP术后层间积液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甘油长期保存角膜供体、角膜植片对植床周边部的过度压迫是引起层间积液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观察并及时采用层间放液法可以有效治疗角膜层间积液。
李素霞王秀先贾艳妮胥晓涵高华史伟云
关键词:角膜移植
激光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棘阿米巴性角膜炎镜下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该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拟诊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9例(9只眼)进行观察,分析包囊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特征;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包囊、炎性细胞及树突细胞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每例行角膜刮片和培养,3例术眼行病理检查。结果9例激光共焦显微镜下包囊多于浅中基质层,圆形双壁,边境清晰。7例多见包囊的串珠样分布。角膜环形浸润患者,环形浸润处炎性细胞、树突细胞密度高于中央,包囊分布无明显差异。角膜中央基质浸润患者,病灶中央与周边包囊、炎性细胞及树突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角膜中央基质浸润患者镜下病灶区早期以树突细胞及炎性细胞为主。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1个月后,树突细胞略有下降,炎性细胞及包囊密度下降显著,包囊散在分布。2个月后查见少量炎性细胞及树突细胞,包囊极少查见。4例角膜刮片阳性,6例培养阳性。3例病理阳性。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下棘阿米巴包囊多呈串珠样分布。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包囊、炎性细胞和树突细胞的变化情况,可指导临床用药。
张文波李素霞高华王秀先孙光华史伟云
关键词:棘阿米巴角膜炎激光共焦显微镜树突细胞炎性细胞包囊
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进展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0例(11眼)常规给予局部及全身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1周及以上、病灶不断扩散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行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选自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残留的环形供体角膜。手术方法:采用7.75-8.00mm的环钻在角膜中央压痕,在彻底切除病灶后,覆盖与病灶范围相同的供体角膜。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植片愈合时间及是否复发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结果患者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1.36±1.21)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1.72±1.47)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86±2.04)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0.46±0.93)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0.73±1.10)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55±1.75)行。手术前后裸眼视力(F=5.630,P〈0.05)与最佳矫正视力忙5.9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角膜植片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7.00±5.31)d;1例患者术后角膜植片上皮愈合不良,行羊膜移植术后20d愈合;1例患者术后19个月复发,行二次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使用环形供体角膜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能有效控制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发展,保存视轴区透明角膜,术后视觉效果良好,同时节约角膜供体材料。
王秀先史伟云李素霞王婷高华
关键词:蚕蚀性角膜溃疡角膜移植板层供体角膜
Pentacam及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在可疑圆锥角膜的诊断特点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比较Pentacam及OrbscanⅡ在正常人及各期圆锥角膜的测量值及形态学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者早期筛查可疑圆锥角膜的敏感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正常人196只眼、可疑圆锥角膜50只眼、完成期圆锥角膜73只眼,分别行两种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前、后表面曲率、最佳拟合球面(BFS)、I-S值(Inferior—Superior)(3及5mm)、高度图分类、高度值、角膜厚度等指标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ntacam和OrbscanⅡ测量正常人角膜后表面的Kmax分别为(-6.5±0.2)、(-6.7±0.8)D,Kmin分别为(-6.0±0.9)、(-6.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1;P〈0.05);其他如角膜前后表面BFS、高度值、厚度值等的测量值Pentacam也较小。高度图形态Pentacam正常组、可疑组均以递减为主,其递增型前表面分别为14.4%(28/196)及20.0%(10/50),后表面为2.0%(4/196)及26.0%(13/50);完成期组前表面91.7%(67/73)、后表面94.5%(69/73)为递增型。Orbscan正常组80.4%(165/196)递增型,可疑、完成期圆锥角膜组全递增型。ROC曲线敏感指标及cutoff值:Orbscan角膜前、后表面I—s值(3mm及5mm)对可疑圆锥角膜的诊断灵敏,角膜前表面5mm的cutoff值为1.15D,后表面为0.65D。Pcntacam除I-S值敏感外,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值亦具良好的诊断价值;角膜前表面高度cutoff值4.5μm,角膜后表面7.5μm。结论两仪器在正常人多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ntacam数值小。两仪器I—s值对可疑圆锥角膜筛查灵敏,而结合高度图形态及高度值Pentacam诊断价值更高,高度图递增型角膜前突危险增大。
杜显丽陈敏马玲王秀先谢立信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
阿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分析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11/2020-02于邢台市人民医院眼科首次就诊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按治疗方式分为阿柏西普组与雷珠单抗组,采用3+PRN(pro re nata)的治疗方案,两次注射时间间隔至少4wk,所有患者均先注射3次,随访时根据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的大小决定是否再次注射,患者均完成12mo随访,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CVA、CFT、眼压以及注射次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BCVA、CFT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有差异(P<0.05),两组间BCVA及CFT随访期间均无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阿柏西普组平均注射次数为6.094±0.689次,雷珠单抗组为7.231±0.652次,比较无差异(t=-6.403,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注射阿柏西普注射液治疗DME能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且注射次数更少。
王秀先张培成谢静左相荣
关键词: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玻璃体内注射
Pentacam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利用Pentacam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形态变化。方法随机收集在青岛眼科医院行LASIK的61例(122只眼)患者,按屈光度分组:A组(<-3.00 D),B组(-3.00 D~-6.00 D),C组(-6.00 D~-10.00 D),D组(>-10.00 D),按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即切削比)分组:E组(<50%),F组(50%~55%),G组(>55%)。手术采用Zyoptchix XP旋转角膜板层切削刀,用Pentacam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角膜形态,对比不同分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及高度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多不完全桥型和桥形递减型,为62.9%、50%和33.9%、31.9%,术后中央岛和桥形递增型为8.9%和4.8%,多在屈光度>-6.00 D中;不同屈光度组与不同切削比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24,P=0.476),术后1个月、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大于-6.00 D与切削比小于55%时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tacam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主要在屈光度>-6.00 D中,切削比控制在55%以上时角膜后表面前凸度减小明显。
王秀先杜显丽高华史伟云
关键词:LASIKPENTACAM角膜地形图角膜后表面
使用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剩余环状供体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残留的环状供体角膜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病例入选标准:收集2006年至2010在山东省眼科医院的边缘性角膜疾病患者25例(27眼),角膜中央7mm范围...
高华王秀先王婷李素霞史伟云
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及相关因素(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传统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弹力层穿孔率较高。目的:观察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屈光状态的长期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治疗46例(51眼)圆锥角膜患者,记录移植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移植前按平均角膜曲率大小分为两组,平均角膜曲率≥60m-1组与<60m-1组,观察移植后24个月的等效球镜、散光、角膜曲率,并分析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6,12,18,24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移植后6个月内视力是显著提高的,6~18个月视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基本是处于稳定的趋势,18~24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显示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视力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长期疗效佳。两组移植后的等效球镜、移植后散光、平均角膜曲率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眼轴与移植后的等效球镜、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移植前角膜曲率差异对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梅爱高华李素霞王秀先孙光华史伟云
关键词:圆锥角膜等效球镜角膜曲率散光
三种常见菌属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特点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种常见致病真菌菌属导致的真菌性角膜炎(FugnalKeratitis,FK)的不同临床特征,并分别对其致病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情况等相关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较为客观的依...
王秀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预后情况
文献传递
多焦点人工晶体临床疗效观察
姚长海王庆瑛左相荣谢静王秀先吉晓林
该项目通过对前来该院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后,选择出合适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的患者,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AMO TECNIS ZMA00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检查术后视力及对比敏感度...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工晶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