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勤

作品数:76 被引量:398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5篇学位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60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岩石
  • 15篇地震
  • 13篇地幔
  • 12篇地震波
  • 12篇震波
  • 10篇岩石圈
  • 8篇组构
  • 8篇橄榄岩
  • 8篇含水量
  • 7篇盆地
  • 7篇变质
  • 6篇上地幔
  • 6篇橄榄石
  • 6篇各向异性
  • 6篇俯冲
  • 5篇地壳
  • 5篇电导
  • 5篇电导率
  • 5篇电子背散射衍...
  • 5篇造山带

机构

  • 76篇南京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76篇王勤
  • 11篇许志琴
  • 9篇王良书
  • 8篇徐鸣洁
  • 6篇夏群科
  • 5篇梁凤华
  • 3篇李成
  • 3篇李娟
  • 3篇陆建军
  • 3篇于津海
  • 3篇陆现彩
  • 3篇刘潜
  • 3篇陈方远
  • 2篇姚华建
  • 2篇杨柳燕
  • 2篇蒋丽娟
  • 2篇李忠海
  • 2篇肖琳
  • 2篇蔡志慧
  • 2篇卢华复

传媒

  • 10篇高校地质学报
  • 7篇岩石学报
  • 5篇地质学报
  • 3篇2014年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质学刊
  • 2篇2012年全...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石地震波性质与大别造山带地壳成分
<正>由于矿物组成、显微构造、压力、温度、流体等因素对岩石地震波性质的影响,地震资料的解释常常是不唯一的。岩石的地震波性质为合理解释地震资料、建立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和结构模型提供依据,无论在区域构造研究还是浅部地震勘探中都...
王勤
文献传递
榴辉岩的地震波性质: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成分和折返机制的探讨被引量:12
2005年
本文总结了榴辉岩的高温高压弹性波速测量结果,并将其应用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震资料的解释。由于榴辉岩具有高密度和高波速,它们和长英质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麻粒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的界面可以产生强反射。如果俯冲的陆壳物质以榴辉岩与围岩互层的形式在上地幔保留下来,就可能在造山带的上地幔产生地震反射。根据CCSD孔区地震剖面所建立的地壳成分模型表明:苏鲁超高压带地壳浅部的高速层可归因于夹在花岗质片麻岩、副片麻岩、角闪岩等岩石中的榴辉岩和超基性岩;中地壳主要由中酸性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副片麻岩组成;下地壳以中基性麻粒岩为主。在该超高压变质带现今的深部地壳,榴辉岩含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折返的超高压变质岩是以构造岩片的形式沿一系列剪切带逆冲并覆盖在正常的中下地壳之上,深部榴辉岩的缺乏可能与下地壳拆沉作用无关。
王勤嵇少丞许志琴Matthew H.SALISBURY夏斌潘明宝
关键词:榴辉岩地震波速地震波各向异性
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对沧东断裂带演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本文对横切沧东断裂带(中南部)的23条地震剖面进行分析解释,计算出各剖面的地层厚度和断距,并结合重、磁资料,对沧东断裂带和黄骅坳陷西部的构造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发育特征为:沧东断裂带(中南部)在时间演化上可分为四期,空间演化上可分为六段,且控制了黄骅坳陷西部的反转构造;沧东断裂带作为黄骅坳陷的西界断裂,在中生代早中期为逆冲断层,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转为正断层,它控制了坳陷的构造演化,对油气运移和富集起重要作用;
徐鸣洁朱文斌胡德昭王勤马瑞士
关键词:断裂带地球物理
构造热演化与页岩气的改造和保存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该文重点开展了中国南方典型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及页岩气形成的地质背景的研究,初步开展了构造改造对页岩储层物性和页岩气赋存形式的影响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以全面调研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与分析,多尺度详细剖析下扬子地区的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及其对关键暗色页岩分布与保存的影响,揭示江阴-无锡滑脱褶皱带为相对稳定区块;(2)以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扫描电镜观测为基础,结合挤压构造活动数值模拟,探索了构造改造对下扬子页岩储集空间的影响,揭示了强烈的挤压、剪切会严重破坏页岩中的孔洞结构,但断层活动影响的范围有限,褶皱冲断带内的宽缓向斜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3)Ro以及新获得的低温热年代学测试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热历史可大致以260 Ma为界分为P2末期之前的热流升高阶段和之后的热流降低阶段及随后的低热流发展阶段,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和中晚三叠世以来前陆盆地演化是四川盆地热演化主要影响因素。
尹宏伟邱楠生刘绍文王勤刘大永
关键词:四川盆地
华北克拉通橄榄岩包体的含水量和导电率:对上地幔高导层的约束
王勤N.Bagdassarov夏群科朱蓓蓓
不同构造环境下地幔岩的组构与地震波性质
<正>地震方法的精度和分辨率高,是获得岩石圈三维结构、物质组成和深部构造特征的有效手段,而地幔岩(橄榄岩、辉石岩、榴辉岩等)则提供了直接研究上地幔物质组成、物性参数和变形机制的窗口。火山岩中的地幔捕虏体、Alps型蛇绿岩...
王勤
白云石有序度与流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2020年
白云石CaMg(CO3)2常见于白云岩、灰岩及大理岩中,其稳定的温压范围很广,是研究俯冲隧道变形、全球碳循环和地幔交代作用的重要矿物。白云石的有序度可能与重结晶过程相关,温度是影响白云石有序度的关键因素,压力对白云石有序度的影响较弱。在1~3 GPa下白云石完全无序的转变温度为1150~1200℃,Fe、Mn、Cd离子含量的增高可显著降低白云石结构无序化的转变温度。天然变形的白云石常发育由底面c滑移控制的晶格优选定向。根据白云石的流变律,在天然应变速率下(10^-15~10^-12s^-1),>400℃细粒白云石以扩散蠕变为主;而粗粒白云石以位错蠕变为主,只有在高温下(>600~700℃)扩散蠕变才成为主控变形机制。分解反应或者动态重结晶可导致白云石流变强度的显著下降,应变集中。白云石c滑移的临界剪应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可能与白云石有序度的变化有关,而围压、水逸度和成分对白云石流变的影响尚不清楚,定量研究白云石的有序度与流变学性质的相关性将为追踪碳酸盐岩和大理岩的成岩和变形历史提供新的信息。
郑重王勤
关键词:白云石有序度扩散蠕变
华南及邻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力学各向异性:对大陆岩石圈变形的构造意义
毛小林王勤刘绍文徐鸣洁王良书
文献传递
印度-欧亚碰撞带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
毛小林王勤
文献传递
龙门山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地震间活动和同地震活动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界,龙门山是地形(从>4000 m向东变为~500 m)、地壳厚度(从60-65km向东变为~40 km)和岩石圈厚度(从80-100 km变为四川盆地的~250 km)的陡变梯度带,然而龙门山没有发育典...
卢华复王勤
关键词:地震活动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岩石圈厚度前陆盆地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