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梗死
  • 5篇中动脉
  • 5篇大脑
  • 5篇大脑中动脉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3篇脑梗死后
  • 3篇继发
  • 3篇继发性
  • 3篇继发性损害
  • 2篇动脉
  • 2篇动脉闭塞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远隔部位
  • 2篇中动脉闭塞
  • 2篇皮层
  • 2篇去骨
  • 2篇去骨瓣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2篇曾进胜
  • 12篇熊丽
  • 5篇余剑
  • 5篇赵湛
  • 4篇黄如训
  • 2篇何扬东
  • 2篇何美霞
  • 1篇王芳
  • 1篇陈向燕
  • 1篇梁志坚
  • 1篇凌莉
  • 1篇盛文利
  • 1篇邢世会
  • 1篇苏永静
  • 1篇范玉华

传媒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第九次全国神...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透并发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及骨巨细胞瘤一例
2005年
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现将临床上遇到的并发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及骨巨细胞瘤1例结合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熊丽盛文利曾进胜黄如训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骨巨细胞瘤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透血液透析治疗病理特点
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中脑、脊髓和臂丛神经损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前角、臂丛神经是否发生继发性损害,探讨这种继发性损害是否与细胞凋亡相关;方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皮层梗死组,每组32只...
熊丽曾进胜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继发性损害
文献传递
大脑皮层梗死后大继发鼠丘脑、中脑、脊髓和臂丛损害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大鼠同侧丘脑、中脑及对侧颈髓、臂丛神经是否发生继发性损害。方法32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行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cortex occlusion,MCAO)术,另外32只暴露而不凝闭大脑中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各组各时间点取8只大鼠处死取脑和脊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颈膨大前角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以及特殊染色检测对侧臂丛神经。结果与同期假手术组相比,MCAO术后各周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和对侧脊髓前角MAP2表达降低,GFAP表达增高(P<0.05);而对侧臂丛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在大脑皮层梗死后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是梗死后期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熊丽余剑曾进胜赵湛何扬东何美霞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继发性损害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后不同时间点开颅手术及术中去除不同尺径大小骨瓣的疗效。探讨神经可塑性是否与不同时间点手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差异...
赵湛曾进胜熊丽
文献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h,32只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lEGF(100μg/L),连续2d,共2μg(EGF组);32只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对照组)。MCAO术后1、2、3和4w,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后,免疫印迹检测双侧大脑半球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同期对照组相比,EGF组大鼠在MCAO术后1、2w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更好,脑梗死灶同侧半球GAP43、SYN和GFAP有更早期和更高表达(P<0.05)。结论GAP43、SYN和GFAP等蛋白的早期高峰表达可能与EGF引起的早期神经可塑性改善有关。
余剑曾进胜熊丽黄如训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神经元可塑性脑梗死
不同时机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比较高血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将168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随机分为1、4、12、24h手术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MCA闭塞后1、4、12、24h开颅手术。另4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使用线栓法复制MCA梗死模型。比较各组大鼠病死率、梗塞灶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以评估不同时间点手术的疗效。结果1、4、12和24h手术组大鼠术后病死率分别为15.6%、12.5%、15.6%和28.1%,均低于假手术对照组(52.5%)(P均小于0.05)。1、4和12h手术组术后1、2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4、8周各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1、4、12h手术组术后1、2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1、4、12h手术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24小时手术组术后第1、2、8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1h手术组4周和12h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24h手术组(P<0.05)。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1~24h内开颅去骨瓣减压均可降低病死率。12h内手术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赵湛余剑熊丽曾进胜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病死率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迁徙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h,64只EGF组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1 EGF(0.1μg/μ1),连续2d,共2μg;64只vehicle组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MCAO术后1、2、3和4周,免疫组化检测SVZ内巢蛋白(nestin),Western blotting检测双侧半球nestin、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和瑞林蛋白(reelin)表达。结果与同期vehicle组相比,EGF组大鼠梗死灶同侧SVZ内nestin染色更强,可见从SVZ沿胼胝体向梗死灶迁徙的nestin阳性细胞带;Western blotting显示EGF促使脑梗死灶同侧nestin、NCAM和reelin更早期和更高的表达(P<0.05)。结论EGF可能通过促使卒中后nestin、NCAM和rcelin等神经可塑性物质的早期高峰表达而调节SVZ内NSCs增殖和向梗死灶迁徙。
余剑曾进胜赵湛熊丽何扬东黄如训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神经干细胞神经可塑性脑梗死
三七三醇皂苷配合抗高血压治疗预防高血压性脑卒中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三七三醇皂苷对高血压基础上自发性卒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周始,分别用三七三醇皂苷、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或生理盐水灌胃1次/d,持续10周,每2周测动脉血压1次,并以30只正常血压大鼠做对照。记录出现卒中的大鼠数,肾动脉狭窄术后14周处死所有大鼠,病理检查各组动物脑卒中发生病灶数和面积,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服药2周后,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组的血压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用药10周期间,三七三醇皂苷、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3%、13·3%、10%和50%,各治疗组卒中发生率与生理盐水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卒中病灶平均面积分别为(1888·6±912·5)、(2578·7±1873·9)、(1633·6±1025·1)和(3802·6±1221·1)μm2,其中三七三醇皂苷组和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组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七三醇皂苷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均可降低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两药合用还能减轻卒中的严重程度。
赵湛余剑熊丽曾进胜
关键词:三七三醇皂苷高血压脑卒中
局灶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尸体解剖、动物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均表明,局灶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神经细胞数目也逐渐减少,相关的神经纤维可发生继发性破坏。这种继发性损害的发生机制以及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并未阐明。我们从神经影像学和动物实验方面进行了...
曾进胜梁志坚王芳熊丽何美霞邢世会凌莉黄如训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被引量:31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和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和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评分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分别测量上臂周径(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肉周径(MAMC),其正常值由年龄匹配的60名健康人获得;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将以上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个月后评估Barthel生活指数(BI)。结果60例健康人的MC、TSF和MAMC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24.99~30.55)cm、(13.29~16.25)mm和(20.83~25.45)cm。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3个躯体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入院时和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48%和24.6%,两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龄、入院时营养不良和吞咽困难是2周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8[95%CI为(1.01~1.16)]、7.64[95%CI为(0.94~61.86)]和4.38[95%CI为(1.94~16.09)]。入院时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3个月后BI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0.78[95%CI为(0.66~0.92)]和1.71[95%CI为(1.56~1.91)]。营养支持后,A组患者的躯体营养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B1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B2组除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A组BI分别高于B1组与B2组,B1组患者的BI高于B2组患者。A组3个月内无死亡, B1组和B2组3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10.0%和29.4%,但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低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顸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常有营养不良,并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恶化,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持续肠内滴注营养液可能是有效的�
陈向燕范玉华曾进胜苏永静熊丽
关键词:脑卒中营养不良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