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5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慢性
  • 4篇慢性乙型
  • 3篇低分
  • 3篇低分子
  • 3篇低分子肝素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分子
  • 3篇干扰素
  • 3篇肝素
  • 3篇肝炎患者
  • 3篇病毒
  • 2篇血浆
  • 2篇血浆置换
  • 2篇血小板
  • 2篇阳性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普通肝素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欧宏杰
  • 11篇刘家俊
  • 9篇吴晓鹭
  • 9篇潘业
  • 7篇曾建勇
  • 2篇张静华
  • 2篇刘家俊
  • 2篇李立新
  • 1篇刘小斌
  • 1篇李稳秀
  • 1篇王娟娟
  • 1篇邱素娟
  • 1篇郑国华
  • 1篇钱春新
  • 1篇陈滟珊
  • 1篇魏继宏
  • 1篇郭峰
  • 1篇陈景寿

传媒

  • 3篇肝脏
  • 2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影响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 Interferon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 and Nucleotide Analogues,NAs)治疗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8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研究组(n=74)与对照组(n=74),对照组采用NAs治疗,研究组采用Peg-IFN-α-2b联合N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BsAg血清转阴率与转换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肝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HBsAg血清转阴率与转换率分别为35.14%、27.0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5、17.299,P均<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3、2.089,P均<0.05)。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20、7.032,P均<0.05)。结论CHB患者采用Peg-IFN-α-2b联合NAs治疗,可提高HBsAg血清转阴率与转换率,降低HBV-DNA含量,降低肝功能指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武婷欧宏杰高海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核苷(酸)类似物乙肝表面抗原
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血浆置换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血浆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重型肝炎患者行322次血浆置换(PE)中肝素(HS)及低分子肝素(LMWH)的应用情况,比较二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HS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LMWH组升高,血小板(PLT)计数较LMWH组下降,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LMWH组在血浆分离器中凝血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优于HS组。结论低分子肝素安全性高、抗凝效果好且不增加出血倾向,适合在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中应用。
潘业欧宏杰曾建勇吴晓鹭刘家俊郭峰
关键词:肝素低分子肝素血浆置换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的疗效。方法 24例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死亡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比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和死亡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及改善临床症状。
潘业欧宏杰曾建勇吴晓鹭刘家俊李稳秀
关键词: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艾滋病
免疫抑制剂致HBV再激活并发严重肝损害2例
2013年
病例1:患者,女,56岁,因腹胀、下肢浮肿、皮肤瘀斑1月人院。9个月前在风湿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b、HBeAb、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在风湿科予甲泼尼龙、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治疗。
欧宏杰刘家俊
关键词:HBV再激活严重肝损害免疫抑制剂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CAB阳性并发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奥司他韦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我院56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分析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与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的相关性.患者按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不同分三组,比较不同组间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是否有差异.结果 大部分患者症状为发热(97.0%)及咳嗽(90.0%);少数伴有胃肠道(1.8%)或神经系统症状(0.9%);部分患者血常规及生化异常;16.6%的患者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患者从发热到起始服奥司他韦时间与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均呈正相关(r=0.83,P<0.01;r=0.60,P<0.01).各组之间比较其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类似,发热患者早期口服奥司他韦治疗可能会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
刘小斌吴晓鹭陈景寿潘业李立新陈滟珊张静华欧宏杰曾建勇刘家俊
关键词:奥司他韦
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浸润肝脏致肝功能损伤1例被引量:1
2015年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8岁,3月前因“腰痛”在本院外科诊断为“腹膜后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属中间型(相当于交界性肿瘤)”,术后诊断:腹膜后IMT。术前查肝功能正常,术后外科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术后1个月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3.8μmol/L,ALT78U/L,AST105U/L,碱眭磷酸酶(ALP)458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225U/L。
欧宏杰潘业吴晓鹭刘家俊
关键词:病例报告肝功能
289例结核感染患者外周全血T-SPOT.TB检测与结核抗体IgM比较结果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T-SPOT.TB检测结核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其作为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给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控制结核感染蔓延新法。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结核病患者289例,分别进行T-SPOT.TB及结核抗体IgM检测。结果外周血检测T-SPOT.TB阳性263例,结核抗体IgM检测阳性243例,对照阳性率: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1.0%(263/289),结核抗体IgM检测阳性为84.1%(243/289),经统计学处理P<0.05,T-SPOT.TB检测优于结核抗体IgM检测。T-SPOT.TB优于结核抗体IgM检测,T-SPOT.TB检测诊断,可在保持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结论对早期诊断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该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T-SPOT.TB快速检测有一定优势。
邱素娟欧宏杰马筱玲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血液检测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结核抗体
血浆置换术中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比较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LMHS)与普通肝素(UH)在人工肝(ALSS)血浆置换术(PE)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应用区别。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12例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PE)372次,分成两组分别单独采用UH及LMWH抗凝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UH组TT、APTT均较LMWH组升高,PTA、PLT较LMWH组下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抗凝有效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37.30,P<0.01)。结论 LMWH在PE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抗凝效果好,不增加出血倾向,适合在重型肝炎患者ALSS-PE应用。
潘业欧宏杰曾建勇吴晓鹭刘家俊魏继宏
关键词: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钠重型肝炎抗凝
34例麻疹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2006年3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34例麻疹病例临床特点,为进一步诊治麻疹,预防控制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34例麻疹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病时间以5—9月份为主(77%),发病年龄〈14岁的患者占68.0%,〉14岁的患者占32.0%;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19例;并发症方面成人以肝损害为主(79%),其中1例合并甲型肝炎,儿童多见并发肺炎(88%);症状方面成人咳嗽剧烈,儿童腹泻明显。结论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成人应特别排除病毒性肝炎;高危人群应加强免疫,建议学龄儿童7-8岁应及时复种;退热剂(包括激素)对出疹期有明显影响(P〈0.05),除非必要,切勿盲目使用。
欧宏杰曾建勇刘家俊
关键词:麻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小板参数与肝脏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小板参数在CHB患者肝脏组织病理无创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787例CHB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小板的相关参数,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不同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样本量及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年龄差异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1)。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PLT、MPV、PDW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93、3.208、-3.344和-6.955、5.812、-6.503,均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6、-0.25,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肝纤维化程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5、-0.17,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LT(OR:0.987,P=0.008)、PDW(OR:0.833,P=0.01)为影响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17,P=0.049)、PLT(OR:0.989,P<0.01)、PDW(OR:0.801,P<0.01)为影响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外周血小板参数与CHB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情况、创建肝脏组织病理评估的无创模型提供了一项简便、有用的观测指标。
欧宏杰潘业刘家俊吴晓鹭
关键词:血小板病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