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清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点突变p53及其抗原肽重组痘苗病毒抗肿瘤效应的比较研究
- 2000年
- 目的 比较点突变p5 3及其抗原肽重组痘苗病毒诱导的抗瘤免疫反应 ,为重组抗原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人 135位Cys→Tyr点突变 p5 3为肿瘤相关抗原模型 ,观察以表达该点突变 p5 3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rVV p5 3FL与表达包含该点突变抗原肽 p5 312 5 14 5的重组痘苗病毒rVV p5 3M 所诱导的CTL及对荷瘤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 rVV p5 3FL和rVV p5 3M 均能诱导以CD8+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CTL。用rVV p5 3FL与rVV p5 3M 免疫小鼠后 ,接种致死剂量的P815 mp5 3细胞 ,能保护部分小鼠免遭致死剂量肿瘤细胞的攻击。小鼠接种致死剂量的肿瘤细胞后 ,以rVV p5 3FL与rVV p5 3M 治疗荷瘤小鼠 ,可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两种疫苗的抗瘤效应无明显区别。结论 来源于突变p5 3的抗原肽重组疫苗 。
- 张克强侯春梅杨靖清唐佩弦毛宁
- 关键词:P53抗原肽重组痘苗病毒点突变抗肿瘤效应
- mIL-12基因转染促进小鼠树突状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观察mIL 12基因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改变。方法 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与rmGM CSF和rmIL 4培养 1周 ,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FACS检测细胞表面DEC2 0 5、CD86表达。以mIL 12重组腺病毒转染培养的DC ,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mIL 12的水平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转染细胞的功能。结果 培养 1周后 ,得到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 ,以mIL 12重组腺病毒为载体转染DC ,培养上清中可以检测到较高水平的mIL 12 ;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细胞能明显地刺激混合林巴细胞反应。结论 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GM CSF和IL 4培养 1周 ,生成大量DC ,mIL
- 徐彤杨靖清殷慧君唐佩弦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2基因转染小鼠MIL-12
-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外源基因在造血细胞的表达调控被引量:6
- 1999年
-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道分子,研究双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小鼠骨髓细胞的基因转移中,SV(simianvirus)40启动子和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ribosomeentrysite,IRES)对双基因共表达的影响。构建双基因中间序列分别为SV40启动子和IRES的载体pLESN和pLEIN。经包装获得较高滴度的病毒上清,以共培养的方式感染5-氟尿嘧啶预刺激的小鼠骨髓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效率约25%,PCR证明EGFP基因整合至骨髓细胞基因组。半固体培养转基因细胞7d,LEIN组获得具有G418抗性的集落中98%表达绿色荧光,而LESN组54%。结果表明:在双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骨髓细胞的基因转导中,IRES与内部SV40启动子相比,更能保证双基因的共同表达。
- 刘兵周生张双喜孙建民杨靖清于晓媅毛宁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外源基因造血细胞
- 重组腺病毒介导mIL-12 基因转染的 EL-4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999年
- 目的:观察 m I L12 基因转染的小鼠 E L4 细胞( C57 B L/6 小鼠 T 淋巴瘤细胞株)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阳离子脂质体协同 I L12 重组腺病毒感染 E L4 细胞。结果及结论:基因转染的 E L4 细胞有 m I L12 的 m R N A 表达,培养上清中可以检测到 m I L12 的生物学活性。与野生型 E L4 细胞相比,m I L12 重组腺病毒感染的 E L4 细胞形态及体外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 转染细胞的成瘤性降低。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阳离子脂质体能显著提高腺病毒的感染效率。
- 徐彤杨靖清殷慧君毛 宁唐佩弦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EL-4细胞腺病毒感染基因转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92
- 2000年
- 从人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 ,MTT实验检测不同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并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MSCs具有独特的表征 ,即CD2 9,CD44 ,CD16 6阳性 ,CD34,CD45 ,HLA DR和荆豆素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细胞酸性萘酚醋酸酯酶 (ANAE)及糖原 (PAS反应 )阳性 ,酸性磷酸酶 (ACP)及苏丹黑反应 (SB)阴性 ,约5 %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阳性。细胞倍增时间约为 30h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约 10 %细胞处于S期。MTT结果表明 ,MSCs对多种细胞因子的增殖反应性不同 ,TNF α ,IFN γ ,干细胞因子 (SC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1)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 :MSCs是一群均一的细胞 ,具有独特的增殖、表征及组织化学特征。MSCs对细胞因子的不同反应性 ,为筛选合适的细胞体外扩增及维持体系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 李秀森郭子宽杨靖清刘晓丹侯春梅唐佩弦毛宁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髓细胞因子生物学特性
- 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1999年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 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原的加工提呈、抗原识别及 T 细胞激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 C具有在体内外都能直接刺激原初(naive) T细胞的独特性质。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涉及诸如肽、蛋白、肿瘤细胞及提取物的体外致敏,肿瘤相关抗原、 R N A 或细胞因子的基因转移,与肿瘤细胞形成融合蛋白等。 D C疗法是充满希望的肿瘤治疗方案。有关临床实验目前正在进行。
- 杨靖清毛宁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疗法
- IFN-γ对IL-2基因转染B16细胞治疗肿瘤的增强作用
- 1998年
- 本实验在完成IL-2基因转染瘤苗的基础上,探索了重组IFN-γ对其效果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IL-2基因转染使B16细胞成瘤性显著降低;小鼠经IL-2基因修饰的B16细胞免疫后,对接种的亲代B16细胞有保护作用;IL-2基因转染的B16细胞对接种亲代B16细胞的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重组IFN-γ联合应用后,治疗作用加强。上述结果表明,佐以合适的重组细胞因子,有可能提高单基因转染瘤苗的作用。
- 欧阳为明毛宁侯春梅杨靖清孙建民周生
- 关键词:肿瘤IFN-Γ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染
- c-CBL是连接BCR/ABL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桥梁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产物c CBL在P2 10BCR/ABL激发的异常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法 :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 2细胞为研究对象 ,用反义技术、免疫沉降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研究c CBL、BCR/ABL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K56 2细胞内 ,c CBL、BCR/ABL与PI3K可能形成一种三分子复合物 ,c cbl反义RNA转染细胞后BCR/ABL免疫沉降物中PI3K含量减少 59%左右 ,而BCR/ABL自身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 :原癌基因产物c CBL对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无反向调节作用 ,它是连接BCR/ABL与PI3K之间的重要桥梁分子。
- 郭子宽杨靖清李金兰陈珊珊
- 关键词:BCR/ABL信号传导PI3K
- p53抗原肽及B7重组痘苗病毒抗肿瘤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索点突变 p5 3抗原肽重组痘苗病毒诱导的抗瘤免疫效应 ,以及B7对之的加强作用 ,为重组抗原肽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人 135位Cys→Tyr点突变p5 3为肿瘤相关抗原模型 ,观察包含该点突变p5 3抗原肽p5 312 5~ 14 5的重组痘苗病毒rVV p5 3M 单独和联合应用表达B7的重组痘苗病毒rVV B7诱导的CTL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保护和治疗效应。结果 :以rVV p5 3M 经静脉免疫BALB/c小鼠能够诱导以CD8+ 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CTL。rVV p5 3M 能够保护部分小鼠免遭致死剂量的肿瘤细胞攻击。以rVV p5 3M 治疗荷瘤小鼠 ,可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rVV B7与rVV p5 3M 以 1∶1的比例混合接种可加强rVV p5 3M诱导的抗瘤免疫反应。结论 :以痘苗病毒为载体的p5 3抗原肽疫苗可代替人工合成抗原肽 ,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共刺激分子B7与肿瘤抗原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 张克强杨靖清侯春梅唐佩弦毛宁
- 关键词:P53抗原肽B7重组痘苗病毒肿瘤免疫治疗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体外造血(英文)被引量:46
- 2000年
-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 ,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 ,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 ,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 (LTC 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结果显示 :①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粘附于滋养层上形成造血灶 ,表明MSCs可形成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的体外造血微环境 ;②共培养 5周后造血细胞仍具有体外集落形成能力 ,说明MSCs具有维系LTC IC的能力 ;③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 ,体外培养 5周后约 1%悬浮细胞表达CD34,15 %细胞CD4 1a阳性 ,提示MSCs促进造血细胞向巨核系细胞分化。
- 郭子宽唐佩弦刘晓丹杨靖清李秀森陈小三毛宁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造血造血微环境造血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