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铭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含量的影响,探讨亚低温防治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于缺血1h再灌注1h、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再灌注2h时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含量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与视网膜组织TPA含量升高有关,亚低温可通过降低视网膜TPA含量而减轻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
- 陈少强黄焱杨瑞铭张更徐榕清
- 关键词:亚低温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视网膜损伤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TPA变化与视网膜水肿的关系
- 2005年
-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影响及其与视网膜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缺血 1h再灌注 1h组、缺血 1h再灌注 2h组、缺血 2h再灌注 1h组和缺血 2h再灌注 2h组。每组各取 10例测试视网膜组织TPA的活性和含水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组织TPA的活性和含水量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 01)。 结论 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组织TPA的活性升高和视网膜水肿,是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因素之一。
- 陈少强杨瑞铭张更徐榕清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提高非行政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浅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文章从提高医院领导认识水平增强全员教学意识、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学校和医院的互补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临床见习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入手,探讨提高非行政隶属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质量。
- 杨瑞铭
- 关键词:临床教学见习教学教学质量
- 川芎嗪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及川芎嗪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川芎嗪治疗组。后两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诱发糖尿病模型 ,于第 30天和第 90天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含量。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TP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视网膜TPA含量低于糖尿病组。结论 DR的发生与视网膜TPA含量升高有关 。
- 陈少强黄焱杨瑞铭张更陈瑞华
- 关键词:川芎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 h再灌注1-2 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试TPA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作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实验组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显著地小于正常对照组,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显著地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TPA的活性升高,使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 陈少强杨瑞铭张更徐榕清黄焱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细胞外基质动物模型
- 成人大脑顶枕沟在横断面上的定位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为了探讨大脑顶枕沟在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mm层厚的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顶枕沟的断面表现进行跟踪观察、测量和统计。结果:1.在AC-PC线断面上,顶枕沟的出现率左侧为16.7%、右侧为10%;在胼胝体压部首次切及的断面上,顶枕沟位于扣带回峡的后方,其出现率左侧为93.3%、右侧为90%,在扣带回峡和舌回交界处的深面可见深埋的楔回。2.在切及穹窿柱和透明隔断面上,顶枕沟后移,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内侧缘前、中1/3交点附近,其出现率左侧为100%、右侧为93.3%,沟的平均深度左侧为15.8mm、右侧为16.4mm,沟内一般有1~3支分支。3.在顶枕沟即将消失的断面上,大脑半球髓质的半卵圆中心上部的出现率左侧、右侧均为86.7%,扣带回即将消失,中央旁小叶尚未出现。结论:顶枕沟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扣带回峡后方楔回的出现是顶枕沟首次出现的重要信号;当大脑半球出现半卵圆中心上部时,从扣带回顶部出现到中央旁小叶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为顶枕沟消失的断面。
- 黄海辉刘树伟丁娟杨瑞铭康仲涵
-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