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洪涛

作品数:19 被引量:9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NMR
  • 3篇CT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新生儿
  • 2篇心肌病
  • 2篇心肌梗塞
  • 2篇型心
  • 2篇血管
  • 2篇婴儿
  • 2篇影像
  • 2篇造影
  • 2篇脑发育
  • 2篇肌病
  • 2篇梗塞
  • 2篇厚型
  • 2篇肥厚
  • 2篇肥厚型
  • 2篇肥厚型心肌病

机构

  • 16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沈阳市第七人...
  • 1篇沈阳铁路局
  • 1篇沈阳市铁西区...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杨洪涛
  • 6篇陈丽英
  • 4篇陈炽贤
  • 4篇时惠平
  • 3篇臧彬
  • 3篇吴可光
  • 3篇吴振华
  • 3篇王晓明
  • 2篇王书轩
  • 2篇王心田
  • 2篇王天君
  • 2篇曹春鑫
  • 1篇罗汉超
  • 1篇郑涛
  • 1篇陈杰
  • 1篇高元桂
  • 1篇赵福金
  • 1篇李艳华
  • 1篇王汉臣
  • 1篇陈志安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儿科杂志

年份

  • 1篇1998
  • 4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9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厚型心肌病的MR所见与病理对比的初步探讨
1993年
本文报告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MR所见与病理结果。发现HCM其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厚度远超过正常室壁外,收缩增厚比明显降低。2例心肌病变组织信号强度大部分高于正常心肌,T_2值延长。1例病变组织其信号强度增高呈灶状,并有块状低信号,T_2值短缩。
杨洪涛臧彬王心田时惠平曹春新吴可光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膜活检
实验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制作及MRI技术探讨被引量:3
1996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和再灌注动物模型制作的合理方案和有关技术,供实验性MRI研究。材料和方法:24只家犬和14只小型猪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成心肌梗塞和再灌注动物模型。存活动物进行心电门控MRI检查。结果:38只动物中33只出现心律失常,17只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或心室纤维颤动,5只早期死亡。除1只经电除颤复律外,其余均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律。3只因心电门控效果差,1只因胃内金属伪影,MRI图像质量欠佳。采用经导管拉线方法所制再灌注模型均获成功。结论: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可有效地防治心室纤维颤动,提高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制作的成功率,经导管拉线法是制作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方法。
时惠平高育璈高元桂杨洪涛陈丽英
关键词:心肌梗塞动物模型成像NMR
磁共振成像诊断心脏创伤后心包积液1例报告
1991年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0岁。1990年2月6日因车祸致左背部1~7肋骨骨折。当时无心包积液和血气胸形成。保守治疗一个半月病情稳定。其后出现发热、血沉快、胸闷、左侧胸腔积液。先后二次抽出深黄色液体1000ml后胸水消失。
吴可光臧彬吴振华杨洪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诊断心包腔左侧胸腔积液心肌挫伤心向量红细胞破坏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足菌肿的X线诊断——附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通过已证实的3例足菌肿病的X线分析,明确了该病的表现是以溶骨性破坏为主的征象。应与骨结核、骨髓炎,溶骨性肉瘤鉴别,并提出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杨洪涛铉钰芝李冠群
关键词:足菌肿溶骨性破坏X线
X线读片:肾盂造影图像
1990年
患者女性,5岁。2周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部一肿物,约有手拳大小,无痛,不发热,饮食及尿便正常。未经治疗,近日发现肿物渐大,来诊并经超声波检查后收入院。体检:体温、脉搏、体重、血压均正常。心肺亦无特殊所见。经外科检查后发现腹部不对称,右侧腹部可见限局性隆起,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扪及。右肋下触及肿物约12×10cm大小,内侧缘近中线,下极达髂窝,无触痛,活动性差,表面光滑无结节。
杨洪涛
关键词:蠕动波髂窝读片肾盂造影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MRI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将16支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犬分为两组。第一组9只,第二组7只,分别进行手术前和术后30min到3h的MR平扫和Gd-DTPA增强扫描。观察其MRI征象,并与病理改变相对照。平扫组部分犬出现心前壁高信号和腔内流动信号,而增强组7只犬在注射Gd-DTPA后3~30min均有增强效应,其信号增强区与相对应层面的心肌大切片TTC染色所示梗塞区大小形态相同。结果表明Gd-DTPA增强MRI能够敏感可靠地显示早期心肌梗塞。
杨洪涛时惠平曹春鑫王心田李冠群赵福金郑有仁谢惠芳陈炽贤姜淑德陈丽英郑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MRI病理
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Ⅱ.关于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被引量:31
1996年
目的:揭示发育期小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材料和方法:选100例2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按月龄分7组,在T1WI上测量脑室大小,在加重T2加权像(H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的宽度。结果:(1)3~6个月时脑室前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分别为0.31±0.04、0.16±0.03;(2)婴儿脑外间隙显示双层结构者占50.8%,3~6个月时额叶及颞极前方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宽度分别为3.31±1.29mm、4.25±2.34mm、5.48±1.86mm、3.38±1.37mm;(3)侧脑室前角形态分三种,蜡烛台形28.0%、Y形67.0%、平行形5.0%;新生儿透明隔腔占83.3%。结论:(1)脑室指数中,前角指数和尾状核指数最可靠,是判定脑室大小的依据;(2)新生儿期存在透明隔腔是正常的。侧脑室前角形态在新生儿期以蜡烛台形为主,婴儿期以Y形为主;(3)脑外间隙在3~6个月时最宽,脑外间隙可分出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
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陈炽贤
关键词:脑室婴儿新生儿NMR
帆形胸腺的 X 线动态变化与其临床意义(附90例报告)
1990年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对胸腺形态、大小和其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分析了90例帆形胸腺在各种状况下的 X 线表现,并讨论其与临床的关系.资料和方法本文搜集了1973~1989年因各种疾病就诊且胸片显示帆形胸腺者90例.男56例,女34例.<1岁49例,~2岁19例,~3岁10例,3岁以上12例.
杨洪涛曲承治徐淑珍
关键词:X线表现
磁共振成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992年
随着先进仪器的不断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影象学诊断方法和科学性也逐渐完善和提高。UCG(超声心动图)、ECT(核素显像)均对心血管疾病提高了诊断价值,但磁共振成象(MRI)在非创伤性诊断上具有其特殊的性能。如利用其“血流流空”效应,可在不使用造影剂,不受电离辐射的情况下显示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对诊断心脏大血管的畸形及瓣膜病很有帮助。利用其不同组织的高分辨率和生化学性质的分析可诊断心肌病变,故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心电图门控磁共振成象(Elec-
杨洪涛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象心血管病
腰痛
1993年
产生腰痛的疾患一、脊柱异常1、变性疾患:如椎间盘脱出、脊椎退行性病变、变性性滑脱症、椎管狭窄、椎弓峡部裂、史莫氏结节、强直性肥大性脊椎病、黄韧带肥厚等。2、结构异常疾患:如脊椎分离症、脊椎滑脱、侧弯、
杨洪涛
关键词:腰痛影像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