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芬

作品数:36 被引量:209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9篇淋巴
  • 19篇淋巴瘤
  • 16篇病理
  • 15篇细胞淋巴瘤
  • 14篇临床病理
  • 10篇弥漫
  • 9篇肿瘤
  • 8篇免疫
  • 8篇病理学
  • 7篇预后
  • 7篇临床病理学
  • 5篇弥漫性大B细...
  • 4篇心脏
  • 4篇组织化学
  • 4篇临床病理特征
  • 4篇弥漫大B细胞...
  • 4篇免疫表型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30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汕头大学
  • 3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6篇张芬
  • 31篇刘艳辉
  • 21篇骆新兰
  • 18篇罗东兰
  • 16篇庄恒国
  • 11篇陈玉
  • 9篇徐方平
  • 8篇武鸿美
  • 7篇许洁
  • 6篇李丽
  • 5篇李智
  • 4篇陈洁
  • 4篇何娇
  • 4篇罗陆侨
  • 3篇梅平
  • 3篇朱小兰
  • 3篇刘超
  • 2篇刘健
  • 2篇杜欣
  • 2篇李文瑜

传媒

  • 2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循证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生于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后的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3
2010年
患者女,70岁.因自觉右耳后肿块3个月、持续低热1个多月于2008年7月入院.起病以来,患者纳差、乏力,体重明显减轻.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CT示双侧颈部、耳后、腋下、纵隔、腹股沟可触及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38×1012/L,血小板计数96×109/L.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嗜酸细胞比例增高.取右腋下淋巴结活检.
张芬刘艳辉庄恒国李丽骆新兰许洁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EB病毒非特殊型阳性
具有细支气管肺泡癌特征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进一步了解严格定义的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伴有BAC成分腺癌的比例及预后情况,以及各组织学亚型腺癌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998—2005年间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肺原发腺癌的病例共348例。按照2004版WHO肺肿瘤分类标准对所有组织学切片进行复习和分类,同时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重点对纯BAC、BAC形态为主伴有局灶浸润的病例、腺癌伴有BAC成分等3组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纯BAC占腺癌病例的3.7%(13/348),而伴有BAC成分的腺癌则占了31.3%(109/348)。大部分切除的肺腺癌都是由不同组织学亚型混合构成,混合亚型所占的比例为78.2%(272/348),混合亚型中的构成成分以腺泡样最为多见(88.2%),其次是BAC(40.1%)、乳头状(24.6%)、实性型(16.9%)等,最少见的构成成分是胎儿型腺癌样结构。对纯BAC病例、BAC形态为主伴有局灶浸润、腺癌伴有BAC成分3组病例的随访发现,前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均较长,两者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伴有局灶浸润的患者有部分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进展;而腺癌伴有BAC成分组的病例总体生存率比前两组要差。结论单纯的BAC、BAC形态为主伴有局灶浸润、腺癌伴有BAC形态的混合亚型具有独特的预后预测作用,而且在临床治疗中对生物靶治疗具有独特反应性,应将其区分开,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罗东兰刘艳辉庄恒国廖日强骆新兰徐方平张芬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细支气管肺泡
单中心689例心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诊断的689例心脏肿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及分子病理检测,根据第4版《WHO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分类,并统计分析、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89例心脏肿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发病高峰为40~59岁年龄段;其中男性259例,女性430例(男女比为3∶5),但青少年儿童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男女比为2∶1)。原发性肿瘤674例(674/689,97.8%),继发性肿瘤15例(15/689,2.2%)。各年龄段的心脏肿瘤均以良性肿瘤多见,20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与20岁及以上成年人相比,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心脏肿瘤的发生率均较低(4.8%比95.2%;3/9比6/9;5.5%比94.5%,P=0.01)。心脏良性肿瘤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06∶219),而交界性及恶性心脏肿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6∶3和34∶21)。心脏肿瘤以黏液瘤最为多见(577/674,85.6%)。心脏黏液瘤好发于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85.9%比14.1%),女性多见,而非黏液瘤则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55.6%比44.4%,P<0.01),且男性稍多于女性。689例心脏肿瘤中,524例发生于左心房,其次是右心房(84例)、心包(26例)、右心室(23例)、左心室(11例),还有21例发生于多心腔或瓣膜。良性肿瘤最好发于左心系统(523/625,76.3%);交界性肿瘤好发于右心系统(5/9);恶性肿瘤好发于右心系统(22/55,40.0%)。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其中黏液瘤的发病率占明显优势,主要为成年女性,但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男性多见,且以非黏液瘤为主。
武鸿美陈玉肖泽斌张芬吴敏朱小兰刘辉姚溯李智刘艳辉
关键词:心脏肿瘤流行病学黏液瘤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至2015年诊断的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51~57岁,平均年龄54岁;男女各2例;病变部位分别为胃底1例、十二指肠降段2例、回肠末端1例,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丘状或颗粒状隆起。组织学形态:黏膜层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相当于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bcl-6及bcl-2,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架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Ki-67阳性指数较低。3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4个疗程后病变完全消退。1例患者未治疗,在诊断15个月后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结论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表现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形态,滤泡树突网架特征性地位于滤泡外围,阳性指数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好,部分患者有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风险。
张芬罗东兰陈玉何娇严金海罗陆侨骆新兰刘艳辉
关键词:预后
Myoepithelioma-like Tumors of the Vulvar Region with ERG expression
目的 Recently a new category of SMARCB1-deficient neoplasms referred to myoepithelioma-like tumors of the vulvar...
张芬
关键词:VULVAR
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2019年诊断的6例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女各3例,均因为左心房黏液瘤就诊。病理检查偶然发现在黏液瘤周边可见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细胞,少数坏死。免疫表型为B细胞性(CD20+,CD79α+)、高增殖指数(Ki-67阳性指数>85%)和潜伏Ⅲ型(LMP1、EBNA2、EBER均阳性)的EB病毒感染模式。肿物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且未做术后化疗。经随访5~120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性病变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惰性的临床病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密切随访,暂不行化疗以免过度治疗。
严金海罗东兰张芬陈玉骆新兰许洁李智刘艳辉
关键词:心脏肿瘤黏液瘤纤维素
狼疮性肾炎144例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144例病历资料,在B超下行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标本分别做直接免疫荧光、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Ⅳ型最多,占55.6%;其次是Ⅴ型和Ⅲ型,分别占17.4%和15.3%;Ⅱ型、Ⅲ+Ⅴ型和Ⅳ+Ⅴ型相对少见。Ⅱ型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Ⅲ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征;Ⅴ型和Ⅳ+Ⅴ型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Ⅳ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Ⅱ型荧光沉积部位以系膜区(Ms)为主,Ⅴ型和Ⅳ+Ⅴ型荧光沉积部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GCW)为主,Ⅲ型和Ⅳ型荧光沉积部位以GCW+Ms为主。Ⅳ型和Ⅳ+Ⅴ型的AI和CI评分要高于其他类型。结论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均有一定的特点,这对于狼疮性肾炎的分型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张明辉刘艳辉骆新兰姚军林华欢罗东兰张芬庄恒国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肾活检
同时发生myc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同时发生mye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双击”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45例经活检诊断的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病例石蜡包埋组织,其中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29例,具有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特征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LU)5例,BL7例和高级别滤泡淋巴瘤合并DLBCL4例,在组织芯片上进行myc、bcl-2/IgH和bcl-6系列探针的问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记录基因易位情况、拷贝数变化和其他基因异常,同时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结果共检测出同时发生myc和bcl-2或bcl-6基因易位(“双击”淋巴瘤)病例5例,检出率5/145(3.4%);其中myc伴bcl-2易位2例(原形态学诊断1例是DLBCL,1例是BCLU);myc伴bcl-6易位3例,均为DLBCL。Ki-67阳性指数60%~100%。另发现3例bcl-2伴bcl-6易位,均为DLBCL。其余DLBCL病例中出现单个基因易位或拷贝数增加的占51.2%(66/129)。随访资料显示,5例“双击”淋巴瘤患者中3例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1例失访,1例随访36个月无病生存。结论“双击”淋巴瘤属于罕见病例,主要根据基因检测手段来诊断,形态学上不完全等同于2008WHO分类中的BCLU这一亚型,还可表现为其他的形态学谱系。大部分患者预后差。
罗东兰刘艳辉张芬徐方平颜黎栩陈洁许洁骆新兰庄恒国
原发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原发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患者的疗效和主要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6例原发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原发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一线治疗方案均为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5例患者未接受挽救治疗,二线治疗方案有DICE、GDP、DHAP、CEPP、来那度胺以及GA101,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距首次复发)为1.7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中位总生存时间(距首次复发)为7.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25.9%。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时国际预后指数高、大病灶、B症状对患者生存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有3名患者获得>30个月的长期生存,2名患者均使用新的靶向药物。结论原发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难以从常规挽救化疗中得到获益。
郭汉国陈菲莉张芬罗东兰魏小娟黄玲江新苗刘思初梁湛丽刘艳辉李文瑜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耐药
人免疫缺陷病毒阴性的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4年间的可疑为PBL的病例,根据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中PBL诊断标准,确诊并总结12例HIV阴性的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随访获取患者的预后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多为男性(11/12),中位年龄55.5岁,肿瘤细胞呈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浆细胞标记,不表达成熟B细胞标记,10/12的病例Ki-67阳性指数≥80%,7/10的病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可伴有C-myc基因易位重排(2/5)。12例PBL患者中4例死亡。结论PBL是一类罕见的、高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而HIV阴性的PBL则更为少见,侵犯口腔及EB病毒阳性的概率低于HIV阳性者,鉴别诊断存在很大挑战,预后更差。
陈玉刘艳辉罗东兰张芬徐方平葛岩骆新兰陈洁
关键词:淋巴瘤疱疹病毒4型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