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才

作品数:22 被引量:219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对虾
  • 10篇养殖
  • 7篇围隔
  • 7篇虾池
  • 7篇浮游
  • 6篇对虾养殖
  • 6篇虾养殖
  • 5篇实验围隔
  • 4篇对虾池
  • 4篇有机碳
  • 4篇细菌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浮游细菌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养虾
  • 2篇养虾池
  • 2篇有机质
  • 2篇植物
  • 2篇生产力

机构

  • 19篇青岛海洋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环境保...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22篇刘国才
  • 18篇李德尚
  • 16篇董双林
  • 8篇陈兆波
  • 5篇卢静
  • 1篇田相利
  • 1篇顾福康
  • 1篇赵文
  • 1篇赖伟
  • 1篇殷浩文
  • 1篇齐振雄
  • 1篇董双林
  • 1篇卢敬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产学报
  • 2篇2000年中...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台湾海峡

年份

  • 2篇2002
  • 3篇2001
  • 8篇2000
  • 8篇1999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收入量为4847 46~6154 67g,平均为(5646 94±551 09)g.有机碳总收入量与浮游植物生产量、附生藻类生产量及颗粒饲料(含饵料鱼)等各组分碳收入量的比例平均为1∶0 73∶0 11∶0 16.(2)研究期间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支出量为3310 28~3974 79g,平均为(3644 21±281 44)g.有机碳总支出量与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附生生物群落呼吸量、底栖群落呼吸量、养殖生物生产量、养殖生物呼吸量等各组分碳支出量的比例平均为1∶0 53∶0 19∶0 15∶0 04∶0 09.(3)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积累量为1383 45~2707 31g,平均为(2002 73±546 76)g,占收入量的(35±7)%(26%~44%).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依积累量大小顺序为:Y5(对虾-扇贝)、Y7(对虾-罗非鱼)、Y4(单养对虾)、T5(对虾-罗非鱼-缢蛏)、Y6(对虾-缢蛏).(4)围隔收入的有机碳对对虾的转化率为(1 77±0 62)%(0 76%~2 28%),转化率大小顺序为Y6,T5,Y4,Y5,Y7,收入的有机碳对全部养殖动物的转化率为(2 18±0 79)%(1 07%~3 12%),转化率大小顺序为T5,Y6,Y5,Y4,Y7.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
关键词:有机碳围隔实验生态系统放养肥料饵料
对虾池塘养殖有机质自身污染状况的研究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虾池有机质自身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5个对虾养殖系统地初级生产与人工饲料投入总量波动在193.91~246.19gC/m<'2>,平均225.88±22.04gC/m<'2>,其...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
关键词:围隔实验
文献传递
对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浮游细菌的次级生产力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浮游细菌的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量波动在0.52~2.94mgC/L·d之间,平均1.89±0.74mgC/L·d;与Chl.a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浮游植物...
刘国才李德尚陈兆波卢敬董双林
关键词:对虾池浮游植物浮游细菌实验围隔
文献传递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浮游细菌的数量动态(英文)被引量:4
1999年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浮游细菌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细菌数量波动在(0.41~10.63)×106ml-1之间,平均为(4.29±2.44)×106ml-1。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细菌数量逐渐上升,细菌数量昼夜间呈现较大波动。细菌数量与水温、总有机质的化学需氧量(TCOD)、溶解态有机质的化学需氧量(DCOD)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颗粒态有机质的化学需氧量(PCOD)、浮游动、植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卢静陈兆波
关键词:对虾养殖浮游细菌
对虾-罗非鱼-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水质研究被引量:51
2001年
研究了对虾、罗非鱼和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环境状况 .结果表明 ,混养各组环境状况总体要优于单养组 .实验期间混养组DO的波动幅度略小于单养组 ,最低值则高于单养组 ;各混养组COD值和水层细菌数量相互差异不显著 ,但各混养组均显著低于单养组 (t 检验 ,α <0 .0 5 ) ,混养围隔水体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单养 ;混养各围隔组中浮游生物生物量、Chl.a均低于单养组 ,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压制作用明显 .在底泥中 ,混养组N、P的积累量比单养组低 39.76 %和 5 1.2 6 % ,混养组细菌总数则比单养组低 7.6 3 % .本研究表明 ,封闭式综合养殖可以大大减少注入近海的养殖污水的排放量 ,从而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 .
田相利李德尚董双林刘国才齐振雄卢静
关键词:对虾罗非鱼缢蛏水质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细菌的生物量被引量:7
2000年
对 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细菌生物量 (以C计 ,下同 )的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细菌总生物量波动在 0 .0 9~ 0 .83mg/dm3 之间 ,平均 0 .37± 0 .2 1mg/dm3 ,占水层颗粒有机碳含量的 1 1 .94% ;附着细菌生物量在 ( 0 .1 4~ 3.6 9)×1 0 -2 mg/dm3 )之间 ,平均 ( 0 .77± 0 .5 8)× 1 0 -2 mg/dm3 ,占浮游细菌总生物量的2 .0 8%± 1 .95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 ,浮游细菌总生物量、附着细菌生物量均有所上升。底泥细菌生物量为 ( 44~ 1 32 )× ( 1 0 -6m/m) ,平均 ( 86± 2 3)× ( 1 0 -6m/m) ,占底泥有机碳含量的 1 .5 5 %。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王昆
关键词:对虾养殖细菌生物量虾池
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被引量:25
1997年
对5个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层细菌数在不同试验池及同一池塘不同采样时间均呈现较大波动.细菌密度在底水层明显高于表水层,且同一虾池细菌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极具不均匀性.底泥中细菌数在采样期稳定增加并与底泥中有机物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随着泥层加厚,细菌密度呈V型分布,最大密度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cm以下泥层,细菌密度明显减小原位(in-situ)实验测定所得虾池细菌生产力ρ4(C)·t-1=86.10~343.25mg·m-2·d-1,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10%~19%
刘国才李德尚徐怀恕董双林
关键词:海水养虾池细菌生产力
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被引量:16
2000年
1997年 6~ 8月于山东省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 DOC)、颗粒有机碳 ( POC)库储量 ( mg C/l)平均分别为 9.95± 2 .0 4及 3.1 0± 1 .60 ,DOC/POC比值平均为 3.2 1。POC库中 ,腐质颗粒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2倍。浮游植物碳、浮游动物碳、浮游细菌碳平均分别占总浮游生物碳的 53%、1 3%及 34 %。腐质碳、总浮游生物碳平均分别占总有机碳 ( TOC)的 92 %及 8% ,腐质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1 1 .0 8倍。
刘国才李德尚
关键词:有机碳库储量实验围隔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中的细菌碳代谢被引量:9
1999年
1997年 6~ 9月在山东省黄海水产集团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生态系细菌的碳代谢。结果表明 :(1)浮游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μgC/L·d)平均分别为 34 9± 167、180± 86及 52 9± 2 53。呼吸量占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的 4 0 %。 (2 )底泥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mgC/m2 ·d)平均分别为 168.0 7、72 .2 7及 2 4 0 .34。呼吸量与泥温、底泥细菌生物量及底泥有机碳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定数底泥细菌的呼吸量与底泥细菌生物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表明虾池底泥细菌代谢可能受有效基质不足的限制。 (3)实验期间每个围隔浮游细菌的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分解量分别为底泥细菌的 2 .0 8倍、2 .4 9倍及 2 .2 0倍。浮游细菌、底泥细菌合计分解围隔收入总有机碳的 30 %(浮游细菌 2 0 %,底泥细菌 10 %) ,其中 10 %转为细菌碳 ,2 0 %用于细菌呼吸消耗。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
关键词:对虾养殖
上海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被引量:19
2001年
苏州河白鹤至浙江路段6个采样断面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及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其中寡毛纲-Oligochaeta-4种、蛭纲-Hirudinea-2种、腹足纲-Gastropoda-5种、双壳纲-Bivalvia-2种及昆虫纲摇蚊科幼虫-Chironomidae-与潜蝇蛹-Agromyzigae--未定种-.随着底质污染的加重,群落结构趋于简化.种类少、高度耐污是存活大型底栖动物的显著特点.从白鹤至华槽断面,高度耐污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数量趋于增加,并在华槽断面形成明显数量高峰;北新泾、武宁路河段底质污染严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消失;浙江路断面受黄浦江“逆流”影响,寡毛纲动物再度出现,并形成一定数量.
刘国才赖伟殷浩文顾福康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河流生态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