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骞千

作品数:7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2篇预后
  • 2篇预后因素
  • 2篇原发性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金淋巴瘤
  • 2篇霍奇金
  • 2篇霍奇金淋巴瘤
  • 2篇EB病毒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预后因素分析
  • 1篇原发性胃肠道...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造血
  • 1篇中国北方汉族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蓟县人民医院

作者

  • 7篇付骞千
  • 6篇翟琼莉
  • 6篇张甜甜
  • 4篇高大林
  • 2篇潘毅
  • 2篇李少玲
  • 1篇纪洪媛
  • 1篇孙琳
  • 1篇刘乐
  • 1篇吴玉

传媒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与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概述被引量:4
2013年
EB病毒(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γ-疱疹病毒,全世界90%的成年人存在无症状感染.EBV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某些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T细胞/NK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BV潜伏感染的基因表达产物对淋巴瘤的发生起到了启动和(或)促进作用,并为EBV相关淋巴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文章主要就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与 EBV相关淋巴瘤的类型作一综述.
张甜甜付骞千翟琼莉
关键词:EB病毒
妊娠合并淋巴瘤三例被引量:1
2016年
例1,女,30岁,孕2产0。于妊娠5周无意中发现右锁骨上一黄豆大小肿物,行颈部B超示:右侧锁骨上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均较小。患者未行其他影像学检查。之后4个月内,肿物进行性增大,并伴有全身瘙痒及低热、盗汗1个月余,体重下降3kg。体格检查:颈部双侧、双锁骨上及左腋下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可,无压痛;B超检查显示:横膈以上浅表淋巴结多发肿大,
高大林付骞千张甜甜孙琳潘毅翟琼莉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进行性增大肿大淋巴结浅表淋巴结
136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现已证实EBV感染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发生关系尤为密切,但CHL患者中EBV检出率因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北方地区CHL发病与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36例确诊为CHL病例中EBV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RNA,EBER)。结果:在136例CHL患者中EBER的总阳性率为28%(37/136),其中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MC)阳性率最高为49%(23/47)(P〈0.001),其次为富于淋巴细胞型(1ymphocyte rich,LR)30%(3/10),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NS)14%(10/73),淋巴细胞消减型(1ymphocyte depletion,LD)0例(0/2)。CHL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主要在21~30岁年龄组。NS型在21~30年龄组出现一个明显单峰,而MC型在41~50岁年龄组存在一个略低的峰,EBER阳性率在0~1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组分别有两个峰值(21.6%和24.3%)。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HL的发病与E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MC与EBV的关系较为密切。
付骞千纪洪媛张甜甜高大林吴玉刘乐翟琼莉
关键词: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原位杂交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GINH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72例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2例病例中,男女比例1.32:1;初诊平均年龄55.96岁,中位年龄58.85岁(4.85~92.87岁);发病部位:胃180例(66.2%),小肠31例(11.4%),回盲部19例(7.0%),结肠19例(7.0%),直肠4例(1.5%),盲肠和肛门各1例(各0.4%),多发部位病变17例(6.25%);B细胞淋巴瘤259例(95.2%),T/NK细胞淋巴瘤13例(4.8%);PGINHL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和82.2%;单纯手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预后有不良影响。手术联合化疗、化疗联合放疗和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方案对DLBCL预后的影响无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细胞表型、进展期、高aaIPI危险等级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beta 2 microspheres,β2-MG)升高,Ki67>40%和肿瘤最大直径≥10 cm是PGINH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ox风险模型显示T/NK细胞表型、aaIPI评分危险分级增加、高水平的β2-MG和高Ki67指数是PGINH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病理类型、aaIPI评分、β2-MG和Ki67是影响PGINHL预后的因素,患者可以选择化疗或者化疗联合放疗的治疗方案。
李少玲付骞千张甜甜高大林翟琼莉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胃肠道预后
112例原发性韦氏环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韦氏环淋巴瘤(primary Waldeyer's ring lymphoma,PWR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112例PWRL的临床资料。结果:PWRL占同期淋巴瘤的3.9%(112/2890),中位发病年龄为51.5岁。PWRL的首发部位常见于扁桃体、鼻咽、舌根和口咽,所占比例分别为63.4%(71/112)、22.3%(25/112)、5.3%(6/112)及4.5%(5/112)。PWRL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8%)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15.2%)最常见。PWRL患者治疗总体反应率为82.2%,CR为51.4%,PR为30.8%,5年总生存率(OS)为71.6%。韦氏环B细胞淋巴瘤(B-PWRL)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美罗华组,5年OS率达94.7%;化疗联合放疗能够明显改善韦氏环T细胞淋巴瘤(T-PWRL)患者预后,5年OS率为88.9%。年龄、分期、病理表型、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及初治疗效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LDH水平、病理表型及初治疗效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WRL预后较好,其病理类型直接影响预后,且对治疗有指导意义。PWRL的治疗倾向于综合治疗,对T-PWRL应采用放化疗联合方案,而对于B-PWRL联合美罗华化疗更优,初治疗效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年龄、LDH水平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高大林付骞千张甜甜李少玲潘毅翟琼莉
关键词:淋巴瘤病理特点预后因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独具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付骞千张甜甜翟琼莉
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
利用石蜡包埋组织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利用石蜡包埋组织(FFPE)标本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可行性以及提取DNA的扩增最大片段与IGH V-J不同引物区域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50例患者FFPE标本中提取DNA.采用BIOMED-2系统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应用PCR片段分析法进行IG/TCR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 ①DNA由原浓度(100~500ng/μl)稀释至50~100 ng/μl后,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蜡卷标本DNA扩增最大片段(300~400bp)含量由10.0%提高到90.0% (P<0.01),IGH+IGK阳性率由46.7%提高至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石蜡切片标本DNA扩增最大片段均在300 bp以上,IGH+IGK阳性率为96.7%.蜡卷标本与石蜡切片标本IGH+IGK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②在DNA高浓度时,提取的DNA扩增最大片段以100或200 bp为主,短片段IGH FR3的检出率比长片段IGH FR1更加稳定.③1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标本TCRG+TCRB均为阳性,对照组7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IG/TCR未见克隆阳性.结论 DNA浓度的稀释是唯一提高DNA最大片段扩增比例及克隆性检出率的方法;短片段IGH FR3的检出率几乎不受DNA浓度的影响.利用FFPE标本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对于淋巴瘤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艾晓非付骞千王君郑迎春韩聪李庆华孙琦汝昆
关键词:石蜡包埋基因重排聚合酶链反应淋巴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