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茂超

作品数:66 被引量:213H指数:1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0篇皮瓣
  • 36篇穿支
  • 32篇支皮瓣
  • 32篇穿支皮瓣
  • 19篇动脉
  • 15篇血管
  • 12篇造影
  • 11篇外科
  • 11篇解剖学
  • 10篇血管造影
  • 9篇显微外科
  • 8篇浅动脉
  • 7篇游离移植修复
  • 7篇三维重建
  • 6篇可视化
  • 5篇血流
  • 5篇软组织
  • 5篇软组织缺损
  • 5篇缺损
  • 5篇可视化研究

机构

  • 33篇温州医学院
  • 27篇温州医科大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徐州市中心医...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宁波市第六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岳阳职业技术...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武警江西总队...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65篇丁茂超
  • 35篇唐茂林
  • 29篇毛以华
  • 24篇梅劲
  • 16篇陈世新
  • 13篇崔怀瑞
  • 9篇胡斯旺
  • 8篇赵丽娜
  • 8篇杨晓东
  • 8篇刘杨武
  • 8篇杨锦
  • 8篇张根福
  • 6篇吴东方
  • 5篇周鹏
  • 5篇戴开宇
  • 5篇王建红
  • 4篇廖华
  • 4篇王建红
  • 4篇黄涛
  • 4篇郑俊

传媒

  • 7篇解剖学报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4篇宁波市医学会...
  • 3篇解剖学杂志
  • 3篇免疫学杂志
  • 3篇中国解剖学会...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2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浙江医学教育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解剖学会...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南方医学教育
  • 1篇第十二届全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12篇2011
  • 4篇2010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穿支皮瓣Choke区动、静脉血流阻力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cmvs(3.7±0.2)cm,t=14.608,P<0.05)]。术后7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vs(8.4±0.4)mmol/Lvs(7.5±0.6)mmol/L,P>0.05]。结论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程晟习珊珊何耀之梅劲丁茂超
关键词:穿支皮瓣
膝降动脉隐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游离膝降动脉隐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具尸体标本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测膝降动脉行程及穿支分布特点。从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临床应用膝内侧膝降动脉隐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7例。皮瓣切取面积5.0cm×6.0cm-11.0cm×14.0cm,血管蒂长5.4(4.0—7.0)cm。结果膝降动脉隐支恒定存在,68%起自膝降动脉,32%直接发自股动脉。其起始部位在股骨内上髁上方9.0(4.0-16.0)cm,起始处外径平均为1.5(1.1~1.7)mm。7例皮瓣全部存活,平均随访28个月,皮瓣质地接近手部皮肤,部分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8~12mm。结论膝降动脉隐支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较好办法。
李浩梅劲季卫平沈永辉丁茂超
关键词:膝降动脉穿支皮瓣
人体皮肤穿支血管与choke vessels形态学分析
对全身皮肤穿支血管及其分支间的桥接血管choke vessels进行形态学分析,能够为穿支皮辦的扩大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本实验选用10具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自外科平面(即深筋膜处)掀起体被组织,将其平...
毛以华丁茂超吴东方唐茂林
手舟骨血供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建立手舟骨动脉血供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8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构建腕骨及手舟骨滋养动脉的3D可视化模型。结果 (1)该模型能够清晰显示桡骨、尺骨远端与手部各骨及其周围血管网,并可任意旋转观察与测量;(2)手舟骨有3支主要的滋养动脉;(3)通过选择性透明或隐藏处理后,对手舟骨营养血管入骨点及其在骨内的分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结论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手舟骨及其滋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及空间毗邻,可为手舟骨疾患的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学依据。
王敏周小兵赵胜谭建国丁茂超梅劲
关键词:手舟骨滋养动脉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9例,其中手掌侧创面4例,虎口区创面1例,手指侧方创面1例,手背创面3例;缺损面积为3.0cm×4.5cm~5.0cm×10.0cm。其中4例与受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4例与指总动脉浅静脉吻合,1例与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5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瓣全部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12个月,原缺损部位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关键词:显微外科穿支皮瓣创面
肌纤维TGF-β在急性肌损伤引起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正>TGF-β是肌组织再生的关键因子,同时影响损伤后肌纤维的免疫表型。本实验以Cre-floxp系统构建的骨骼肌内TGF-BrⅡ特异性缺失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心脏毒素肌内注射构建急性损伤模型,提取敲除鼠和野生鼠损伤部位...
黄涛丁茂超谷瑞彩肖将尉李俊桦廖华
文献传递
钙调蛋白对骨骼肌炎症的干扰效应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对急性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心毒素(Cardiotoxin,CTX)肌内注射,诱导C57BL/6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急性损伤。肌损伤小鼠腹腔注射钙调蛋白抑制剂R24571或激动剂CALP1。分别检测TA肌组织自身抗原和TLRs表达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肌内浸润程度。结果 CTX注射导致急性肌损伤,TA肌内出现大量的炎性渗出,并伴随肌纤维坏死。损伤肌组织内CaM、自身抗原(Mi-2,HRS和Ku70)以及TLR3表达上调。较之CTX损伤组,CALP1处理导致损伤TA肌内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多,肌内自身抗原和TLR3 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R24571则减少肌内炎性浸润并下调上述炎性介质。结论 CaM信号参与介导急性骨骼肌炎症反应。
史丹丹曹永英曹标刘幸卉术蓉谷瑞彩肖将尉丁茂超黄涛郭梦霞廖华
关键词:钙调蛋白肌损伤炎症自身抗原
多功能大鼠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大鼠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台,所述固定台上开设有隔离板固定槽以及两个固定筒固定槽,所述固定台的侧壁上固定有四个固定柱。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便携性好、...
王巧冯晓萍郝海滨丁茂超唐茂林
文献传递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丁茂超毛以华陈世新邹天乐王建红唐茂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颏下动脉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数字解剖学
穿支体区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的发展与临床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穿支皮瓣移植术,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仅选择...
丁茂超
关键词:穿支皮瓣三维重建血管造影数字解剖学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