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依红

作品数:15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胆囊
  • 10篇胆囊切除
  • 10篇胆囊切除术
  • 10篇切除
  • 10篇切除术
  • 9篇胆囊切除术患...
  • 9篇麻醉
  • 7篇腹腔
  • 7篇腹腔镜
  • 6篇针药
  • 6篇针药复合麻醉
  • 6篇复合麻醉
  • 5篇镇痛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细胞
  • 4篇麻醉方法
  • 4篇T淋巴细胞
  • 4篇不同麻醉方法
  • 3篇针刺

机构

  • 15篇上海中医药大...
  • 11篇上海市针灸经...

作者

  • 15篇丁依红
  • 13篇顾陈怿
  • 11篇沈利荣
  • 11篇施征
  • 7篇楼怡
  • 6篇马晓芃
  • 6篇吴焕淦
  • 3篇吴凉森
  • 3篇陈跃来
  • 2篇蔡云彪

传媒

  • 3篇中国针灸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国麻醉与镇...
  • 1篇World ...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经穴与非经穴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影响的对照观察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全麻、针刺经穴复合全麻、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全麻+经穴组、全麻+非经非穴组、全麻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全麻+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全麻+非经非穴组选取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持续电针刺激。比较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定向时间,观察记录术后4,6,8,24,44h镇痛泵用量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全麻+经穴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非经非穴组和全麻组(均P<0.05),全麻+经穴组维库溴铵与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P<0.01)。全麻+经穴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定向时间明显短于全麻+非经非穴组及全麻组(均P<0.01);全麻+经穴组患者镇痛泵用量在术后4,6h明显少于全麻+非经非穴组(均P<0.05),术后4,6,8h明显少于全麻组(均P<0.05);术后第44h全麻+经穴组VAS评分低于全麻+非经非穴组与全麻组(均P<0.05)。结论:针刺经穴能增强复合全麻后麻醉效应,延长镇痛时效,而针刺非经非穴虽起一定效果,但不如针刺经穴。经穴具有特异性,准确取穴是影响镇痛效果的关键因素。
顾陈怿沈利荣丁依红楼怡吴焕淦施征马晓芃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经穴特异性胆囊切除术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英文)
2011年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30 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 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 /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顾陈怿沈利荣丁依红楼怡吴焕淦施征马晓芃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
三叉神经颅内减压梳理术围术期的心血管升压反应
2003年
目的:探索在三叉神经颅内减压梳理操作前采取加深麻醉措施,观察其对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全麻下择期三叉神经颅内减压梳理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梳理前不予加深麻醉)和用药组(梳理前5min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每组30例。两组分别记录梳理前5min、梳理时和梳理后5min的ECG、SBP、DBP、HR、SpO2、PETCO2及MAP数据,同时记录梳理前5min的全麻用药量。结果:对照组在梳理时及梳理后5min的SBP、DBP、HR、MAP均较梳理前5min水平有显着性升高(P<0.05),其中梳理后5min的升高达峰值。用药组在梳理时及梳理后5min均无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升高,与梳理前5min水平接近(P>0.05)。两组梳理前5min的全麻用药量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三叉神经颅内减压梳理期间的严重心血管反应。可通过梳理前5min采取加深麻醉深度措施来予缓解或避免。
丁依红蔡云彪
关键词:三叉神经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升压反应病例分析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沈利荣顾陈怿丁依红楼怡吴焕淦施征马晓芃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肿瘤针刺镇痛
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应。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后使用氟比洛芬酯100 mg进行超前镇痛组(氟比洛芬酯组)。分别记录术后2、4、8、16、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时对照组的VAS显著高于氟比洛芬酯组(P<0.05),而4、8、16、24 h的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疼痛显著缓和,不延长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芬太尼用量均等的条件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丁依红顾陈怿楼怡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产)、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乒)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顾陈怿沈利荣丁依红楼怡吴焕淦施征马晓芃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陈跃来施征
关键词:细胞免疫术后镇痛经穴特异性
针刺经穴对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及镇痛效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价针刺经穴对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及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分级I或Ⅱ级,年龄29~80岁,体重50~80k,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针刺经穴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全身麻醉组(C组)。A组选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和曲池穴,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TCI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均行PCIA。记录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维持时间延长、维库溴铵、异丙酚、术中芬太尼及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减少,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显效时间、起效时间和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中芬太尼及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减少(P〈O.05)。结论针刺经穴可延长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的维持时间,增强术中和术后镇痛效应。
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吴凉森施征陈跃来
关键词:电针麻醉维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镇痛
针刺复合全麻对围术期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经穴组(针刺经穴复合全麻组)、非经非穴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全麻组。三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电针刺激,直至术毕。应用肌松监测仪持续监测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结果三组的肌松效应中显效时间、起效时间、恢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穴组的维持时间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全麻组比较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经穴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术中麻醉药的用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吴凉森施征陈跃来
关键词:针刺麻醉维库溴铵肌松效应
针刺复合全麻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针麻组在全麻诱导前应用针麻仪刺激器(取双侧内关、合谷、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针麻诱导15 min后与全麻组一样开始全麻诱导和维持。并运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连续血流动力监测仪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时、术毕、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位时间维库溴铵用药量针麻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流加速度指数(ACI)在麻醉诱导期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在插管即刻和拔管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而针麻组无明显变化;插管即刻和拔管时,MAP、RPP、SVR和ACI对照组明显高于针麻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趋于稳定,并且能减少麻醉药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丁依红顾陈怿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