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东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隐窝
  • 2篇影像
  • 2篇额隐窝
  • 2篇额窦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研究
  • 1篇影像研究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三线减张
  • 1篇镍钛
  • 1篇镍钛器械
  • 1篇器械
  • 1篇疗效
  • 1篇内镜
  • 1篇内镜检
  • 1篇内镜检查
  • 1篇解剖学
  • 1篇镜检
  • 1篇矫正术
  • 1篇根管

机构

  • 4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韩晓东
  • 3篇张艳红
  • 3篇杨贵
  • 3篇王鹏
  • 3篇邱书奇
  • 3篇蓝建平
  • 2篇高起学
  • 2篇甄宏韬
  • 2篇赵海亮
  • 1篇李红文
  • 1篇王丽
  • 1篇耿发云
  • 1篇耿晓瑞

传媒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王鹏张艳红韩晓东杨贵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关键词:额窦解剖学额隐窝
三维CT辅助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辅助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的手术技巧及其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全部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鼻中隔偏曲部位进行评估,术中选择性地将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与腭骨鼻嵴结合处等部位形成的三条张力线分离,将应力区软骨和骨质按照事先设计方案进行切除,消除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应力,从而达到矫正鼻中隔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治愈57例,好转21例。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最大限度保留了鼻中隔正常组织结构。术前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手术方式进行具有设计,具有手术精细,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王鹏韩晓东杨贵张艳红蓝建平邱书奇
关键词:鼻中隔鼻内镜检查三线减张疗效
CT扫描评价不同器械根管再治疗的效果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运用CT扫描评价3种不同器械根管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75个单根管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Protaper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并行冷牙胶侧方加压根管充填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手用不锈钢锉(A组),Protaper再治疗锉(B组),Race再治疗锉(C组)进行根管再治疗。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T扫描,观察根管充填材料体积变化,并计算根管充填材料清除率。并记录根管再治疗操作所消耗的时间和操作过程中器械折断情况。结果:A、B、C三组充填材料清除率(%)分别为90.51±6.36、94.80±8.22、97.66±10.17(A组与C组比较P<0.05);操作时间(min)分别为13.89±2.55、7.90±1.84、5.00±0.23(A组与B或C组比较,P<0.05);器械折断数分别为0、2、1(P>0.05)。结论:根管充填材料难以完全彻底去除,Race再治疗锉组根管充填材料残留少,显著减少操作时间。
李红文耿发云耿晓瑞王丽韩晓东周旭何建辉
关键词:根管再治疗CT扫描
额隐窝区域结构立体影像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测试对象鼻窦区域行螺旋CT扫描后,将额隐窝区域内重要的含气结构行三维重建,对其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选择30例因病接受鼻窦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形成3D模型。对该模型上各种气房的结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进行观察及分析,对额窦和鼻丘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相对精确地测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重建后的额隐窝立体模型上可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气房结构以其相互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并对其自然形态以及额窦引流模式有了直观的印象。鼻丘气房的高度为(9.45±3.60)mm,前后径为(8.08±3.37)mm,额窦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6.98±6.82)mm、(26.86±9.45)mm,额窦底与鼻丘气房顶部之间的距离为(7.80±3.36)mm。结论:借助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了额隐窝区域气房3D结构模型;该模型对认识和界定额隐窝区域各种气房结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获得的相关参数可为额窦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王鹏韩晓东杨贵张艳红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关键词:额窦额隐窝三维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