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飞燕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损伤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衰...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氧化应激
  • 1篇肾上腺
  • 1篇肾脏
  • 1篇衰竭
  • 1篇脓毒症大鼠
  • 1篇器官
  • 1篇器官功能
  • 1篇器官功能衰竭
  • 1篇全身
  • 1篇全身炎症
  • 1篇全身炎症反应

机构

  • 3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曾其毅
  • 3篇陈飞燕
  • 1篇杨文敏
  • 1篇李宁
  • 1篇赵明奇
  • 1篇连广琬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脓毒症时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2008年
脓毒症(sepsis)是指各种微生物及免疫原性物质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其损伤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关。2004年,Spronk等提出微循环和线粒体窘迫综合征(microcirculatory and mitochondrial distress syndrome,MMDS)的概念,认为脓毒症是一种与微循环和线粒体的功能密切相关的综合征。脓毒症时,多种机制会导致机体重要细胞器——线粒体的损伤,这种损伤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引起各器官功能改变,最终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因此,脓毒症时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索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为脓毒症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陈飞燕曾其毅
关键词:线粒体损伤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发病机制免疫原性
脓毒症早期大鼠肾上腺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肾上腺线粒体损伤情况及其损伤机制。方法 3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6h和24h组,实验组腹腔注射LPS10mg/kg。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并行Flameng评分;提取线粒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线粒体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随脓毒症时间的进展,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增高;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损伤,Flameng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但呈可逆趋势;线粒体内未检测到氧化应激因子的明显变化。结论脓毒症早期大鼠肾上腺功能无明显损伤,肾上腺线粒体可出现损伤性改变,但这种损伤呈可逆趋势,且线粒体未见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提示作为机体对抗损伤的应激和保护器官,肾上腺及其线粒体在脓毒症早期有较强的抗损伤和修复能力。
李宁陈飞燕曾其毅
关键词:脓毒症肾上腺线粒体氧化应激
脓毒症大鼠肾脏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和超微结构损伤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时大鼠肾脏线粒体的损伤情况。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h脓毒症组和24h脓毒症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电镜观察肾脏线粒体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肾脏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用前向角与侧向角的平均荧光强度比值(FSC/SSC)反映线粒体肿胀程度,用二通道和一通道平均荧光强度比值(FL2/FL1)确定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脓毒症大鼠的血清Cr、BUN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线粒体肿胀程度(FSC/SSC)在24h脓毒症组中明显增加(对照组:0.55±0.10;6h脓毒症组:0.58±0.10;24h脓毒症组:0.66±0.12,P〈0.05);肾脏线粒体膜电位(FL2/FL1)在6h脓毒症和24h脓毒症组中均明显下降(对照组:0.77±0.26;6h脓毒症组:0.32±0.19;24h脓毒症组:0.30±0.17,P〈0.01),其下降趋势与大鼠血清Cr变化呈负相关(r=-0.510,P=0.004);肾脏线粒体超微结构在24h脓毒症组中损伤明显。结论脓毒症早期肾脏功能和线粒体膜电位存在损伤;但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在脓毒症早期表现轻微,晚期损伤明显。
陈飞燕曾其毅赵明奇杨文敏连广琬
关键词:脓毒症线粒体肾脏SD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