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立国

作品数:34 被引量:209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银耳
  • 6篇培养基
  • 5篇茯苓
  • 5篇微生物
  • 5篇菌丝
  • 5篇交配型
  • 4篇食用
  • 4篇食用菌
  • 4篇双孢蘑菇
  • 4篇松茸
  • 4篇蘑菇
  • 3篇菌丝生长
  • 3篇交配型因子
  • 2篇多糖
  • 2篇液体发酵
  • 2篇益微
  • 2篇英文
  • 2篇有益微生物
  • 2篇真菌
  • 2篇蒸馏水

机构

  • 30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淮海工学院
  • 4篇武汉大学
  • 3篇洛阳农业高等...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江苏淮阴农科...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淮阴市农业科...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作者

  • 34篇陈立国
  • 8篇杨新美
  • 6篇马爱民
  • 5篇盛桂华
  • 5篇王伟霞
  • 4篇汪国莲
  • 4篇杨民和
  • 4篇杜爱玲
  • 3篇金勇
  • 3篇杨长举
  • 3篇张俐娜
  • 3篇李福后
  • 2篇陈明
  • 2篇王文锋
  • 2篇刘娟
  • 2篇陈莉
  • 2篇张志强
  • 2篇王进涛
  • 2篇陈明
  • 1篇刘志斌

传媒

  • 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食用菌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中国食用菌
  • 1篇北方园艺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淮海工学院学...
  • 1篇食用菌学报
  • 1篇菌物系统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8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组成和分子量被引量:35
2003年
由人工培育的茯苓菌种 (5·78号 )在含麸皮的培养液中于 2 5℃培养 1 8天得到茯苓菌丝体 .分别用9g LNaCl水溶液、热水、0 .5mol LNaOH和 88%甲酸从菌丝体中提取 7种多糖依次为 :ab PCM1、ab PCM2 I、ab PCM2 II、ab PCM3 I、ab PCM3 II、ab PCM4 I、ab PCM4 II,并从培养液中提取一种多糖ab PCM0 .红外光谱 (IR)、气相色谱 (GC)和1 3C NMR分析结果表明ab PCM0至ab PCM3 I多糖主要由α (1→ 3 ) D 葡萄糖、α D 甘露糖、β D 半乳糖和乙酰葡萄糖胺组成 ,而且随提取过程进行 ,葡萄糖含量逐渐增加 ,即从杂多糖到α 葡聚糖 .ab PCM3 II、ab PCM4 I和ab PCM4 II则主要是 β (1→ 3 ) D葡聚糖 .有趣的是 ,α 葡聚糖和 β 葡聚糖共存在该菌丝体的碱水提取液中 .由粘度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多糖的特性粘数 [η]和重均分子量Mw .ab PCM0、ab PCM1、ab PCM2 I、ab PCM2 II、ab PCM3 I和ab PCM4 II多糖的Mw 值分别为 7 7× 1 0 4、5 2× 1 0 4、5 0× 1 0 4、2 4 3× 1 0 4、65 2×1 0 4和 2 5 5× 1 0 4.
林雨露张俐娜金勇陈莉张玫韩宏伟张志强陈立国
关键词:多糖分子量气相色谱特性粘数光散射药用菌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 ,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 ;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 ,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 5 0 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 ;
汪国莲陈立国陈明
关键词:银耳菌丝生长营养条件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制备方法,采用野生茯苓菌种在pH值为5.0~6.0的玉米浆培养基中用经高压灭菌的发酵罐进行茯苓菌丝体深层发酵;收聚培养液;采用喷雾干燥机干燥得到胞外粗多糖;用蒸馏水将胞外...
张俐娜金勇陈莉陈立国张志强
文献传递
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养研究被引量:26
1997年
通过对松茸的组织分离、冷藏、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易于分离到松茸菌丝,子实体其它部位、菌根、菌窝土壤难于分离到菌丝。新鲜子实体是理想的分离材料,但低温保存60d的子实体,仍然可以分离到菌丝。松茸菌丝体在18~25℃下生长良好,22℃为最适生长温度。pH值以4.5~6.0较为适合,最适pH值为5.5。
杨民和刘咏梅杨新美陈立国
关键词:松茸低温保藏食用菌
银耳交配型因子及交配信息素的初步研究(英文)
以8个银耳菌株为材料,研究交配型因子A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菌株内及菌株间单孢分离物配对试验结果表明,此8个菌株中只有两个不同的A因子,与前人报道的银耳是限制型双因子交配系统的报道是一致的。研究了培养条件对银耳孢子产交配信...
盛桂华陈立国马爱民
关键词:银耳交配型因子
文献传递
茯苓菌丝体富集钙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茯苓菌丝体耐钙研究表明:当CaCl_2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2.00 g/L时,菌丝生长不受抑制,而大于2.00 g/L时,则抑制菌丝生长。以CaCl_2质量浓度2.00 g/L进行液体富钙培养。结果表明,采用浓度梯度法加入CaCl_2,钙的富集率较高,为97.91%,菌丝体钙质量分数为89.11mg/g,且24.57%的总钙为有机态钙。
王伟霞李福后陈立国
关键词:茯苓
银耳交配型因子及交配信息素的初步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以8个银耳菌株为材料,研究交配型因子A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菌株内及菌株间单孢分离 物配对试验结果表明,此8个菌株中只有两个不同的A因子,与前人报道的银耳是限制型双因子交配系 统的报道是一致的。研究了培养条件对银耳孢子产交配信息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耳孢子产交配信息素 的较佳培养基为:蔗糖20 g/L,(NH4)2SO4 1.584 g/L(含N 24 mmol/L),MgSO4·7H2O 0.25 g/L, KH2PO4·3H2 O 0.5 g/L,VB1 0.2 mg/L,ZnSO4·7H2O 2 mg/L,CaCl2·2H2O 0.5 g/L,钼酸铵0. 02 m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pH 6.5,23℃,140 r/min,在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培养4 d发酵 液中交配信息素的活性最高,可达到12 U/mL,是在基础培养基中活力的5~6倍。银耳交配信息素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完全丧失,由此推测,银耳交配信息素是一种多肽类物质。
盛桂华陈立国马爱民
关键词:银耳交配型因子培养基
松茸生态调查及培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1999年
对我国云南禄丰、曲靖县和吉林延边地区松茸生态做了初步调查;研究了菌窝土壤、赤松木屑、红松木屑、松茸子实体等4种天然物质浸提液对松茸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窝土壤及其浸提液都可以显著促进松茸菌丝的生长,而2种木屑浸提液不利于菌丝的生长。
杨民和杨新美陈立国
关键词:松茸生态调查食用菌菌丝生长
黑木耳 Auriclaria auricula(L.ex Hook.) underw. 纤维素酶和酚氧化酶的初步研究
陈立国
关键词:黑木耳纤维素酶酚氧化酶
茯苓交配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2002年
以茯苓栽培种"大泡引"为研究材料,茯苓菌丝为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担孢子中双核孢子占75 3%、单核孢子2 4%、无核孢子22 3%。30个单孢株进行单孢配对结果为拮抗现象(不亲和)占总数的26 7%。茯苓菌株具有单孢结实现象,占单孢株总数的18%。由以上结果可初步得出茯苓菌为同宗结合真菌。
李霜刘志斌陈国广韦萍欧阳平凯陈立国
关键词:茯苓交配型单孢分离拮抗栽培真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