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庆恒

作品数:32 被引量:98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生态
  • 7篇生态系统
  • 7篇岷江上游
  • 6篇亚高山
  • 5篇针叶
  • 5篇针叶林
  • 4篇亚高山针叶林
  • 4篇植物
  • 4篇生态环境
  • 4篇土壤
  • 4篇群落
  • 4篇长江
  • 4篇长江上游
  • 3篇退化山地
  • 3篇农业
  • 3篇岷江上游干旱...
  • 3篇物种
  • 3篇干旱河谷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四川省中药研...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32篇陈庆恒
  • 14篇潘开文
  • 13篇包维楷
  • 10篇刘照光
  • 9篇刘庆
  • 7篇吴宁
  • 7篇乔永康
  • 3篇丁建林
  • 3篇刘世全
  • 3篇陈士林
  • 3篇杨明
  • 3篇赵常明
  • 3篇吴彦
  • 3篇向双
  • 2篇庞学勇
  • 2篇尹华军
  • 2篇印开蒲
  • 2篇刘庆
  • 1篇王海燕
  • 1篇张咏梅

传媒

  • 6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山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园艺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2007年中...
  • 1篇长江流域洪涝...
  • 1篇2007中国...
  • 1篇全国第5届天...
  • 1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长江流域洪涝...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07
  • 5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带与造林带等高交替配置模式
2002年
潘开文张永梅陈庆恒刘照光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对洪灾的影响与对策
刘照光潘开文刘庆吴宁陈庆恒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物理环境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文献传递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而外在表现则是生物多样性的退化和破坏以及环境的衰退.作者在分析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退化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多样...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66
2001年
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 17种土壤理化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代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多样性的恢复十分缓慢。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表征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物理指标 ,随着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得到改善 ;枯枝落叶贮量、有机质含量、水解性酸和 Ca、Mg、P含量等土壤营养功能指标也随乔、灌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 K2 O含量随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少 ;并建立了上述 9项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余 8项指标与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吴彦刘庆乔永康潘开文赵常明陈庆恒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因子植物群落
长江上游亚高山森林及其环境效应与重建对策
刘庆吴宁潘开文刘照光陈庆恒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效应亚高山森林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被引量:51
2002年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树枝 >树干 ;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养分含量是CaO >N >K2 O >MgO >P2 O5,而在土壤中养分含量是CaO >K2 O >MgO >N >P2 O5.养分贮量以天然云杉林最高 ,且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占 6 9%) ,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增加 ,土壤中养分贮量则先升后降 ,人工和天然云杉林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 ;云杉林养分年积累量以天然林最高 ,在人工林中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养分年积累量随之增加 ,人工云杉幼林以N、CaO积累为主 ,而成熟林则以CaO、N积累为主 .养分的吸收、存留量天然林高于人工云杉林 ,人工云杉成熟林和天然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吸收、存留量增大 ,利用系数降低 ,归还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 ,周转期则变长 ,人工云杉林利用系数顺序为 :CaO >MgO >N >K2 O >P2 O5,周转期顺序为 :P2 O5>K2 O >MgO >N >CaO .表 5参
庞学勇胡泓乔永康潘开文刘世全陈庆恒刘庆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养分循环云杉人工林
亚高山30a人工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5
2001年
探讨了川西地区不同海拔梯度上 ,30a亚高山人工针叶林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因子与针叶林群落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30a人工针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乔木层 ;随着海拔的升高 ,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 ,在halt2 70 0m处多样性最丰富 ,乔木物种多样性则呈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符合“中间高度膨胀 (mid altitudebulge)”模式 ;土壤因子对 30a人工恢复针叶林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变化 ,而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 ;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枯枝落叶的贮量、CaO含量以及有机质的C N比值等土壤因子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分层建立了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Menhinick指数以及Brillouin指数与相关土壤因子的回归模型 .图 2表 3参
吴彦刘庆陈庆恒赵常明乔永康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土壤因子海拔梯度
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探讨及其研究动态被引量:15
2000年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强烈的当今 ,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生态学家的注意 ,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况。在此基础上 ,将目前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平衡理论与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相结合 ,探讨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结构水平所存在的非平衡性问题 ,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旨在推动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非平衡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刘庆吴宁陈庆恒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被引量:57
2001年
研究川西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地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和土壤养分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1)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及其氮、磷、钾贮量 ,以 6 0年代抚育成熟林最高 ,40年代抚育成熟林大幅度下降 ,分别下降 34 .1%及 49.8% ,70 .5 % ,46 .7% ;(2 )人工云杉林地表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据典型土壤剖面资料 ,40年代比 6 0年代抚育林土壤分别降低 72 .4% ,78.6 % ,42 .2 % ;(3)相应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与 6 0年代人工云杉成熟林相比 ,40年代成熟林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保肥力 (CEC)和交换性盐基养分等均明显降低 ,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 .因此 ,当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 ,应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 ,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 ,避免土壤肥力退化 .图 4表 6参
胡泓刘世全陈庆恒王昌全潘开文庞学勇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生态恢复凋落物土壤性质
几种果粮间作人工植物群落生物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及其优化调控被引量:4
1999年
为解决果粮间作经营的中后期常出现的作物减产和资源浪费的矛盾,有必要分析果粮人工植物群落中各生态元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果粮间作经营中矛盾的产生、发展乃至激化的过程,寻求合理的间作作物组合,并进行优化调控,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选择处于不同经营阶段(3a,5a,10a,18a,28a)而经营管理条件基本一致的的9种苹果与粮食作物间作模式,调查测定了每一模式各阶段的果树的生长及其苹果产量,各间作粮食作物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作物固定的总能量及其光能利用率、经济产量和经济收入等指标,揭示了苹果和各粮食作物28a内的生物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找到了果树不同经营阶段的合理间作物组合,提出了该区不同经营阶段的最佳模式类型.对果粮间作的作用。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
关键词:果粮间作群落生产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