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星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腹股沟
  • 2篇再手术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复发
  • 2篇腹股沟疝
  • 1篇钉合术
  • 1篇形态学
  • 1篇修补术
  • 1篇修补术后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 1篇增殖细胞核抗...
  • 1篇张力疝修补术
  • 1篇痔上黏膜
  • 1篇痔上黏膜环切
  • 1篇痔上黏膜环切...
  • 1篇人小肠
  • 1篇术后复发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陈国星
  • 5篇杨斌
  • 5篇陈双
  • 4篇周太成
  • 3篇章立
  • 2篇赖东明
  • 2篇张育超
  • 1篇周军
  • 1篇常见星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腹股沟内环位置及腹股沟管倾斜度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体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等。方法对解剖尸体(经甲醛防腐处理)11具,男7具,女4具(年龄25~65岁),用游标卡尺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即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并进行左右两侧配对比较。结果右侧内环开口位置较左侧明显为高内环中点位置与腹股沟韧带中点水平线距离右侧为(13.45±5.94)mm;左侧为(11.55±5.03)mm,P<0.05;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也更为偏向内侧(中间)右侧为(-3.64±4.46)mm,左侧为(-2.45±3.70)mm(P<0.05);右侧腹股沟韧带与腹股沟管的夹角较左侧大(倾斜度小),右侧为(15.28±3.10)°,左侧为(13.64±3.32)°(P<0.05)。结论人的腹股沟管左右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内环的位置右侧较高,但倾斜度较小,这是否与斜疝的形成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周太成杨斌张育超陈国星陈双
关键词:腹股沟解剖学
腹股沟疝术后复发因素及再手术106例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原因、再手术方法策略。方法对1997年12月至2006年12月106例腹股沟复发疝修补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6例复发疝患者中,既往手术方式:传统张力疝修补术49例(46.2%),包括Bassini术44例,McVay术2例,Shouldice术3例。各类无张力疝修补术57例(53.8%)。初次手术至复发时间为2个月~21年,平均42个月。结果复发者遗漏疝14例,原修补部位复发92例,其中有疝环缺损过大(>5 cm)35例;网塞或补片移位31例;平片过小、变形、卷曲等26例。再手术方式:开放手术92例(前、后入路及Stoppa术)和腹腔镜手术14例(TAPP和TEP),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4个月,有1例复发。结论腹股沟疝复发与患者腹内压增高、修补缝合技术等因素相关。对复发患者,选择开放后径路、Stoppa术及腹腔镜下修补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主要方法。
杨斌张育超陈国星陈双
关键词:复发再手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疝复发原因及再手术方法探讨被引量:30
2006年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疝复发原因、再次手术策略。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95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次手术伴前列腺增生症者67例,慢性咳嗽15例,慢性便秘8例,糖尿病7例;手术时直疝患者40例,斜疝39例,记录不详16例;第一次手术单位中三甲医院16例,二甲医院64例。一甲医院15例;复发者Miss疝8例,原修补部位复发87例,其中有疝环缺损过大(〉4cm)49例,网塞或补片移位24例,平片过小、变形、卷曲等14例。开放手术69例(后进路及单侧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方法)和腹腔镜手术26例(TAPP和TEP),术后随访6~5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无张力修补术后腹股沟疝复发与患者腹内压增高、修补缝合技术、补片材料选择等因素相关;选择开放后径路、单侧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方法及腹腔镜下修补是治疗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疝复发的主要方法。
周太成陈双周军杨斌赖东明陈国星章立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
人小肠黏膜潘氏细胞的形态学和机能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人各段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特点,探讨潘氏细胞颗粒状态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黏膜上皮组织各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潘氏细胞内溶菌酶及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人肠道中潘氏细胞仅存在于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细胞数量呈递增分布,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中未见有潘氏细胞。潘氏细胞的颗粒分泌状态与小肠上皮细胞PCNA增殖指数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776,P=0.003)。【结论】人潘氏细胞颗粒分泌与小肠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有关,PCN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态,潘氏细胞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杨斌陈双常见星周太成章立陈国星
关键词:潘氏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小肠形态学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与Ligasure血管闭合术治疗痔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用Ligasure血管闭合技术(LT)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Ⅲ度痔患者在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PPH组(44例)和LT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疗效及出血、疼痛及费用。结果(1)手术时间:LT组为(12.0±4.1)min;PPH组为(19.0±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术后24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PPH组和LT组分别为3.1(2.6)和5.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费用:LT组为(4838±301)元,PPH组为(7796±49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PPH组术后出血(超过50ml)4例,复发1例;LT组无术后出血(1次量〉50ml)和复发。(5)满意度调查:术后6个月时,患者对手术疼痛、排便和总体满意度进行自我评分,PPH组分别为95.0%、100%和100%,LT组则分别为87.2%、97.4%和97.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和PPH都是治疗痔的有效方法。LT与PPH比较,具有术中及术后几乎不出血、手术时间更短和费用更低的优点。但术后疼痛较为明显。
陈双赖东明杨斌章立周太成陈国星
关键词: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