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文秀

作品数:149 被引量:1,089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4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7篇农业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9篇黑土
  • 51篇土壤
  • 36篇大豆
  • 25篇黑土区
  • 20篇施肥
  • 19篇水分
  • 16篇秸秆
  • 15篇玉米
  • 15篇还田
  • 14篇东北黑土
  • 13篇团聚体
  • 12篇东北黑土区
  • 12篇有机肥
  • 10篇有机碳
  • 10篇土壤水
  • 10篇土壤有机
  • 10篇农田
  • 10篇耕作
  • 9篇有机质
  • 9篇土壤水分

机构

  • 149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1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巴彦县农业技...
  • 4篇海伦市农业技...
  • 3篇国土资源
  • 3篇北安市农业技...
  • 3篇绥棱县农业技...
  • 3篇通化市农业科...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瓦房店市农业...
  • 2篇嫩江县农业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黑河市爱辉区...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富锦市农业技...

作者

  • 149篇邹文秀
  • 145篇韩晓增
  • 85篇陆欣春
  • 72篇严君
  • 52篇陈旭
  • 40篇郝翔翔
  • 14篇李娜
  • 12篇李禄军
  • 12篇江恒
  • 11篇尤孟阳
  • 10篇杨春葆
  • 7篇王凤仙
  • 6篇王守宇
  • 5篇王凤菊
  • 5篇苑亚茹
  • 5篇李良皓
  • 4篇李猛
  • 4篇乔云发
  • 4篇潘凤娟
  • 3篇崔贵军

传媒

  • 26篇土壤与作物
  • 12篇大豆科技
  • 8篇大豆科学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土壤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年份

  • 8篇2024
  • 13篇2023
  • 12篇2022
  • 8篇2021
  • 12篇2020
  • 21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17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秸秆混合还田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8年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还田深度是影响还田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黑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3年等量秸秆混入不同深度土层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秸秆混合还田深度,0~15 cm(D15S),0~20 cm(D20S),0~35 cm(D35S)和0~50 cm(D50S),秸秆还田量均为10 0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等量秸秆混入不同深度土层,导致不同处理秸秆在土壤中的含量(SC)在1.68~6.06 g·kg^(-1)之间,随着秸秆混入土层深度的增加SC值逐渐减小;秸秆混合还田增加了相应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D15S处理相比,D20S、D35S和D50S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量分别降低了27.3%,48.4%和67.8%,但是秸秆的有机质转化率在D35S处理达到了最大值,与D15S、D20S和D50S相比分别增加了28.6%,32.6%和17.5%,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的总量表现为D35S>D50S>D15S>D20S,土壤轻组有机碳总量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等量秸秆混入不同深度土层没有显著增加相应土层全量养分的含量,但是显著增加了速效养分含量(P<0.05),与初始值相比,D15S、D20S、D35S和D50S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7.17%~20.6%、9.16%~38.2%和12.6%~43.7%,其中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率在D35S处理达到了最大值,说明秸秆深混还田能够促进养分在土壤深层的积累,增加全层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因此,建议研究区域秸秆混合还田的深度为0~35 cm,提高秸秆混合还田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实现黑土地保护。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陈旭郝翔翔严君尤梦阳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养分
美国、巴西施肥-轮作-耕作方式对大豆产量影响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参加2012年第九届世界大豆研究会和2014年全美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国际年会,认真聆听并分析美国和巴西大豆在施肥、轮作和耕作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在大豆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在大豆生产中应该注重大豆肥田功能的研究,通过优化大豆-玉米轮作体系来维持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
韩晓增邹文秀陆欣春
关键词:大豆
东北黑土区中部海伦地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实现大豆不同栽培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于MG(maturity group)000-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在海伦试验站,通过4年的对比试验,对14份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海伦市的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的生育期组进行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除了PI548596在2011年未能正常成熟以外,其余12个北美标准品种和所有的13个北美标准品种在2011-2014年均能够正常成熟。参试的14份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0-MGI之间,其中主栽品种和新选育的品种有84%属于MGI组,而国家及省级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绥农14在2011和2013年属于MG0组,而在2012和2014年则属于MGI组。
邹文秀陆欣春韩晓增张晓丽
关键词:大豆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18年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苑亚茹李娜邹文秀尤孟阳韩晓增马大龙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长期定位试验黑土
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4年
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对于存在障碍性白浆层的低产白浆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852农场管理区内典型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试验,探究无有机物料还田(CK)、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秸秆+有机肥还田(SM)等在深翻条件下对白浆土全耕层(0~35 cm)物理特性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M和SM处理分别在0~15 cm和15~35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增加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其中SM处理0~15 cm和15~35 cm土层土壤容重较CK分别显著降低4.71%和6.10%(P<0.05)。SM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相比CK年平均增产2935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15~35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及0~15 cm土壤容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分别达到7.32%、7.31%和6.98%。深翻配合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可以改善白浆土0~35 cm土层物理特性,促使土壤三相结构分布趋于理想状态,增加玉米产量,可为东北白浆土区域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高瑞敏严君韩晓增韩晓增陈旭陆欣春邹文秀杨舒纯陆欣春朴永杰
关键词:白浆土物理特性玉米产量
有机物料深混还田对棕壤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3年
土壤孔隙结构在土壤水分和物质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展不同耕作方式和有机物料还田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可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开始,以辽宁南部棕壤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作(T15)为对照,分析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5+S)、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35+S)和秸秆有机肥配施深混还田(0~35 cm)(T35+SM)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采集0~15 cm和15~35 cm土层原状土柱,采用CT扫描和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土壤孔隙参数,包括孔隙分布特征、>31μm孔隙总数、>31μm孔隙度、成圆率、欧拉数、各向异性和分形维数。结果表明,T35+S和T35+SM处理较T15处理田间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与T15处理相比,0~15 cm土层T15+S、T35+S和T35+SM处理>31μm孔隙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5.2%、54.4%和60.5%(P<0.05),>31μm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26.9%、39.7%和55.1%(P<0.05),不同孔径孔隙数量也表现出显著降低。而在15~35 cm土层T35+S和T35+SM处理>31μm孔隙总数、孔隙度和不同孔径孔隙数量均较T15处理增加。有机物料深混还田改善了上下土层孔隙连通度,促使孔隙形状趋于规则,表现为与T15+S和T15处理相比,0~15 cm和15~35 cm土层下T35+S和T35+SM处理各向异性和欧拉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T15处理相比,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T35+SM处理最高,增产了10.4%(P<0.05)。0~15 cm土层>31μm孔隙总数、孔隙度和500~1000μm孔隙数量与产量相关性最大,分别达到了28.0%、32.2%和27.1%;15~35 cm土层500~1000μm孔隙数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达到了29.0%。因此,有机物料深混还田可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提高了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棕壤地力培育途径。
陈旭韩晓增王晓辉郭振希陆欣春严君邹文秀
关键词:耕作方式棕壤土壤孔隙玉米产量
黑土物理特性变化及改善途径
2024年
东北黑土区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因其高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而闻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东北黑土地的开垦,养分的失调导致了黑土物理特性的变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使得黑土肥力下降,威胁着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黑土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黑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减少,田间持水量下降等。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特性,从而遏制土壤肥力的不断下降。本文总结了自黑土开垦以来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变化,分析了耕作和有机物料等对土壤物理特性的重要调节作用,讨论了不同保护途径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特性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最后从制定合理的耕作体系和有机培肥机制,优化作物种植模式等展望了未来黑土重点研究的方向。
张敏韩晓增陆欣春陈旭严君邹文秀
关键词: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容重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
白浆土肥沃耕层构建效应Ⅰ.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有机质在表层土壤中再分布的影响
2024年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白浆土作为具有典型障碍层的土壤,其低有机质含量易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明确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再分布的影响,可为东北农田白浆土构建适宜的耕层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白浆土上进行了为期2年的定位试验,设置5种处理:深翻35 cm(T_(35))、秸秆深混35 cm(T_(35)+S)、有机肥深混35 cm(T_(35)+M)、秸秆搭配有机肥深混35 cm(T_(35)+S+M),以农民常规措施(浅翻15 cm,CK)为对照。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深混35 cm还田处理(T_(35)+S、T_(35)+M和T_(35)+S+M)可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其中以T_(35)+S+M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2年平均增产2934.76 kg·hm^(-2)。与CK相比,T_(35)处理耕层(0~1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8.4%,而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7.6%,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增加17.5%。在深翻基础上有机物料还田可显著提升全耕层(0~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耕层土壤有机质转化率为16.3%~31.0%。与T_(35)处理相比,T_(35)+S处理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增加,T_(35)+M和T_(35)+S+M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6.9%,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2%和15.4%,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分别增加2.5%和5.1%。相关性分析表明,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贡献率达17.5%。综上,有机肥或有机肥配合秸秆深混还田是培肥白浆土的有效措施,且主要是通过提升全耕层(0~35 cm)与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
高瑞敏严君韩晓增韩晓增陈旭陆欣春邹文秀蒋锐
关键词:白浆土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
一种往复式全自动环刀清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往复式全自动环刀清土器,包括底座、漏土孔、环刀固定套主体和交流电机,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漏土孔,且漏土孔正上方的底座上焊接有环刀固定套主体。本发明通过安装有交流电机、推土柱、电机控制器、电机正转限位开关、限位...
郝翔翔陆欣春李禄军严君邹文秀韩晓增
文献传递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2020年
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并且有施用有机肥培肥土壤的传统,为了探讨有机肥的培肥效果及玉米产量的响应,于2003年在东北黑土区中部建立了有机肥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无肥(CK)、化肥(NPK)和有机肥(M)3个处理开展研究,有机肥的施用量为22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CK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NPK和M处理(P<0.05),2003-2015年间NPK处理玉米产量较M处理显著提高了10.7%~29.4%(P<0.05),有机培肥13 a以后M处理玉米产量与NPK处理没有显著差异(2018年除外)(P>0.05),表明连续有机培肥后的土壤有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能力。与初始土壤相比,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M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8.8%~315%和12.4%~147%(P<0.05),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速效磷的含量,CK处理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3.8%~24.0%和17.0%~27.0%。M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有机肥的长期施用能够提高0~40 cm土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对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作物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主要原因。
邹文秀邱琛韩晓增郝翔翔刘晓洁陆欣春严君陈旭
关键词:黑土土壤有机碳土壤物理性质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