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定忠

作品数:4 被引量:1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川崎
  • 3篇川崎病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球蛋白
  • 2篇静脉丙种球蛋...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丙种球蛋白
  • 2篇病变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损害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人巨细胞病毒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邱定忠
  • 3篇周晓迅
  • 3篇马晓静
  • 3篇蒋瑾瑾
  • 3篇过仲珍
  • 3篇黄国英
  • 3篇黄敏
  • 3篇于清
  • 2篇俞岑妍
  • 2篇宁寿葆
  • 2篇黄美蓉
  • 2篇王荣发
  • 2篇谢利剑
  • 2篇桂永浩
  • 2篇陈树宝
  • 1篇张玥
  • 1篇杜忠东
  • 1篇章莉
  • 1篇华丽
  • 1篇张拓红

传媒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对更昔洛韦耐药的表型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分离株的更昔洛韦(GCV)耐药表型。方法收集临床接受GCV治疗过的各类移植受体的血液或尿液标本以及婴幼儿HCMV感染症患儿的尿液标本,分离HCMV。然后通过噬斑减少试验测试其对GCV药物的耐受性。病毒株对GCV的耐受性程度表示以不加药物孔中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参照,能够抑制50%CPE的药物浓度(IC50)为GCV的耐受性。GCV敏感型毒株的IC50为≤5.000μmol/L。结果以标本接种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最终获得病毒株共33株。其中6株来自移植受体,27株来自婴幼儿HCMV感染症患儿。以MRC-5为敏感细胞,调整所测病毒浓度为100×50%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并加入不同浓度的GCV药物,检测发现32株GCV的IC50均≤5.000μmol/L(1.500~5.000μmol/L),只有1株GCV IC50为12.500μmol/L。同步平行检测的标准毒株HCMV AD169的GCV IC50为1.500μmol/L。结论药物耐受表型测定能够了解并评估病毒对GCV药物的敏感与否,但全过程周期较长,技术要求比较高,尤其必须以获得活病毒为前提,尚难以直接推向临床实验室。
章莉张玥方风琴华丽邱定忠季育华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更昔洛韦表型药物敏感性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9
2006年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998年为16.79/10万,1999 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至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和肛周脱皮(45.2%)。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为25. 4%,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结论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黄国英马晓静黄敏陈树宝黄美蓉邱定忠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桂永浩宁寿葆张拓红杜忠东Hiroshi YanagawaTomisaku Kawasaki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心血管疾病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策略与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1998-2008上海地区调查报告)(英文)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但目前IVIG的用法和用量尚存在争议。该研究主要为评价不同IVIG方法治疗KD的效果,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由上海市儿科心血管学组制定统一的KD调查表,发放到上海提供儿科服务的50家医院,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完全符合要求的KD患者资料表格1682例,其中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发病年龄(2.57±2.33)岁(0.1~18.8岁)。治疗KD的IVIG方案包括1g/kg×1次、2g/kg×1次、0.4~0.5g/kg×5次、1g/kg×2次、2g/kg×2次及其他。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在KD病程的5~10d应用IVIG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应用方案1g/kg×2次治疗者心脏损害、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均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病程5~10d以IVIG1g/kg×2次的剂量,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
谢利剑俞岑妍马晓静陈树宝王荣发黄美蓉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邱定忠桂永浩宁寿葆黄敏黄国英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脉损害
不同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g/kg×1次;②2g/kg×1次;③0.4~0.5g/kg×5次;④1g/kg×2次;⑤2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d;③病程>10d。结果在1533例IVIG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d应用IVIG治疗1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③病程1~4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d应用2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d以上应用IVIG者;②使用IVIG2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G者。结论在IVIG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d使用IVIG1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d以内使用IVIG1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谢利剑马晓静俞岑妍黄敏陈树宝王荣发黄美蓉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邱定忠黄国英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损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