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被引量:21
- 2010年
- 目的探讨MSCT MPR方法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价值。方法21例手术证实TDR,15例排除TDR的胸腹部创伤患者术前MSCT图像,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对MSCT横断面和MPR图像行盲法回顾分析,以发现横膈异常升高、膈肌中断缺损及“颈圈征”作为TDR诊断依据。对照手术结果计算MSCT横断面及MPR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MSCT横断面和MPR对膈肌中断缺损、“颈圈征”的辨认率差异及其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MSCT横断面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1%(15/21)、80%(12/15)、83%(15/18)、67%(12/18)和75%(27/36);MPR分别为86%(18/21)、93%(14/15)、95%(18/19)、82%(14/17)和89%(32/36)。21例TDR中,MSCT显示膈肌中断、缺损横断面12处(9例),采用MPR重组方法除显示上述12处外,还进一步显示8处(6例),共20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MSCT横断面显示“颈圈征”6例,MPR方法显示14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SCT横断面上观察膈肌中断缺损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3%(9/21)和80%(12/15),MPR分别为71%(15/21)和93%(14/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和0.500)。MSCT横断面上观察“颈圈征”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6/21)和100%(15/15),MPR分别为67%(14/21)和100%(15/1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MSCT诊断TDR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MPR是横断面诊断TD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TDR诊断水平。
- 曹和涛戎艳李敏达陶军华张振岳贺新华刘婷婷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颈动脉间隙单发实体肿瘤形态特征MSCT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Carotidspace,CS)单发实体肿瘤形态特征及其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活检及临床(找到原发灶)证实的CS神经性肿瘤19例,淋巴结肿瘤28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在肿瘤最大横断面上测量横径和矢状径,并沿两径作多平面重建(MPR),在冠矢状面上测量横径、矢状径和纵径。观察3个平面上肿瘤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并求两径比值。结果:横轴位上神经性肿瘤和淋巴结性肿瘤以类圆形为主,前者使颈血管外侧移位为主,后者使颈血管内侧移位为主。两径比均值依次为:1.22±0.38,1.18±0.25,t=2.31,P>0.05。在冠矢状位上,15例神经性肿瘤均呈椭圆形或梭形,21例淋巴结肿瘤均呈类圆形。4例神经性肿瘤一极(3例)/两极(1例)显示"神经尾征"。冠状位上肿瘤两径比均值依次为:2.25±0.98,1.48±0.39,t=5.27,P<0.05。矢状位上依次分别为:2.57±1.06,1.69±0.45,t=6.22;P<0.05。结论:横轴位利于显示CS肿瘤毗邻关系,MPR利于显示CS肿瘤形态特征,两者结合进一步有利于CS肿瘤诊断。
- 贺新华曹和涛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MRI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例CT、MRI发现的脑裂畸形影的像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6天-56岁,平均25.3岁。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CT+MRI检查3例。结果本组13例均为单侧单条脑裂畸形,其中分裂型脑裂畸形5条(29.4%),融合型脑裂畸形8条(70.6%)。CT、MRI特点为大脑内出现横贯性裂隙即软脑膜-室管膜缝(piamater-ependyma缝,p-e缝),其壁由灰质构成,内侧端与侧脑室外侧壁相连,局部呈憩室样缺损;外侧端与软脑膜相连,局部蛛网膜下腔喇叭样或囊肿样增宽。结论 CT、MRI能清晰显示脑裂畸形的形态特征及其伴发畸形。
- 毛齐心曹和涛贺新华
- 关键词:脑裂畸形
-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组各期CT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 贺新华丁玉芹陈亮刘锴缪熙音罗荣奎周建军曾蒙苏
- 关键词:肾肿瘤
- 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和MRI表现(附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理和MRI表现,提高对MA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2例MA患者均为女性,均表现为单侧肾脏实质性肿块,T1WI肿瘤实质部分信号与肾皮质相仿,T2WI为等信号和略低信号,DWI均为明显高信号,1例瘤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和假包膜,信号不均匀,另1例瘤内可见中心瘢痕,除瘢痕外肿瘤信号较均匀,增强后1例表现为中度不均匀延迟强化,另1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病理学特点:肿瘤细胞非常丰富,排列紧密,常可形成肾小球样或花蕾状结构,常见砂粒体形成。免疫组化常见WT-1、CD57阳性,EMA和AMACR阴性。结论:MA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和T2WI低或等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瘤内常见出血、坏死,部分伴有囊变和钙化,信号不均匀,边界清晰,有或无假包膜,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持续性或渐进性强化。因其MRI表现形式多样,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 贺新华丁玉芹黄健峰缪熙音罗荣奎曹颖丽周建军曾蒙苏
- 关键词:肾肿瘤腺瘤
- 腰椎曲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MSCT负荷前后的比较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对比分析负荷前后MSCT测量的腰椎曲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变化并与立位X线片对照,检验自制腰椎应力器加压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腰椎应力器对30例腰腿痛患者负荷前后各作一次MSCT扫描,并摄立位X线腰椎侧位平片。在负荷前后Topogram像、负荷前正中矢状面重组图及X线平片上分别测量Th12~S1相邻椎体间夹角、L1与S1夹角、腰椎椎体长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在正中矢状面重组图上沿椎间隙夹角平分线重组横轴面图像,测量L3~S1三个椎间隙平面硬膜囊面积并观察椎管内结构变化。结果:负荷前Topogram像与正中矢状面重建像及负荷后Topogram像与X线侧位片上Th12~S1相邻椎体间夹角、L1与S1夹角及腰椎长度、L3~S1椎间盘高度测量结果近乎相等,组间对应测量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负荷后L3与L4椎体角显著增大(t=5.36,P〈0.01),L4与L5、L5与S1椎体角无显著增大(t=2.59,P〉0.05),其中L4与L5椎体角变化最小。负荷后仅L4-5椎间盘高度显著缩小(t=4.21,P〈0.05),L3~S1各平面硬膜囊面积均显著缩小,腰椎长度缩短(t=2.37,P〉0.05),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更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内结构毗邻关系更密切。结论:自制应力器加压检查能有效模拟人体腰部直立位生理状态情形,对腰椎退变性病变早期诊断及病情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贺新华曹和涛
- 关键词:腰椎放射摄影术
- 创伤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MSCT成像研究
- 采用MSCT MPR倾斜法、测量法及线段法三种方法比较观察TDH破口显示情况及形态特征,拓展TDH影像成像视角,为临床提供TDH破口直观影像形态。MSCT显示的隔肌破口即“颈圈征”是诊断隔疝的有力证据之一,对TDH诊断具...
- 曹和涛贺新华
- 青年人群胸部多层螺旋CT体检单纯肺尖胸膜增厚粘连诊断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胸部多层螺旋CT(MSCT)体检单纯肺尖胸膜增厚粘连(sPAPHA)诊断的合理性。方法:收集6710例<40岁健康体检者胸部MSCT资料,诊断为sPAPHA 152例,其中51例表现为放射学肺皮层胸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radio-PPFE)为A组,其余101例为B组。比较两组肺尖影像、中位肋骨倾斜角(IAR)、胸廓左右径与前后径比值(R)以及胸膜顶形状。另收集自发性气胸患者37例,观察胸膜面毛糙处胸膜腔粘连情况。结果:sPAPHA诊断率为2.27%,radio-PPFE为0.76%,占sPAPHA的33.55%。肺尖胸膜厚度A组为4.69±2.56 mm,大于B组的2.86±1.47 mm;肺尖线显示率A组为76.47%,高于B组的3.96%;IAR A组为(51.42±7.23)°,小于B组的(59.25±9.37)°;R值A组为2.89±1.65,大于B组的2.21±1.02;圆弧型和塌陷型胸膜顶构成比A组分别为21.57%和78.43%;B组分别为88.12和11.88%,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自发性气胸74处胸膜面毛糙伴条索影处胸膜腔充气,7处(9.46%)发生胸膜腔粘连。结论:sPAPHA部分表现为radio-PPFE,且具扁平胸特征,诊断为早期轻度PPFE可能比较合理,胸膜面毛糙伴条索影不能作为诊断胸膜粘连证据。
- 贺新华曹和涛
- 关键词:青年人群多层螺旋CT
- 创伤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MSCT成像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创伤性膈疝(TDH)膈肌破口MSCT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7例TDH影像资料,其中顿伤性膈疝21例(均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6例(2例手术证实)。27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倾斜法、投影法及线段法观察膈肌破口显示情况、形态特征并作比较。结果:27例膈肌破口倾斜法显示21例(77.8%),投影法和线段法冠矢状位显示相同,分别为24例(88.9%)、20例(74.1%),平均77.2%。27例中共26例次破口形态显示不清,其中右侧11例次36.7%(11/30),左侧15例次(14.3%,15/105),t=6.51,P<0.05。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其中显示为类圆形倾斜法16例(59.3%),投影法20例次(45.5%),线段法26例次(59.1%);显示为椭圆形/梭形倾斜法11例(40.7%)、投影法24例次(54.5%)和线段法18例次(40.9%)。结论:MSCT MPR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TDH膈肌破口形态,倾斜法和线段法显示情形相似,较投影法更客观真实。
- 黄春峰曹和涛蔡挺挺陶军华贺新华陆蓉
- 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MSCT多平面重组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21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iatrogenic diaphragmatic hernia,IDH)6例(2例经手术证实)。5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MPR倾斜横断位直接显示和冠状或矢状位重组测量横断位定点描绘(简称测量法)间接显示两种方法,观察膈肌破口大小、形态特征及显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各类非裂孔性膈疝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MPR倾斜横断位及测量法分别显示Bochdalek疝12例(66.7%)和14例(77.8%),Morgagni疝4例(50%)和5例(62.5%),TDH17例(80.9%)和18例(85.7%),IDH6例(100%)和6例(100%);总显示率分别为73.6%和81.1%(χ2=1.08,P>0.05)。非创伤类膈疝破口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梭形,创伤类膈疝(IDH属于创伤类膈疝)主要为类圆形(P<0.05)。TDH破口长短径显著大于其他各类膈疝(P<0.05)。10例两种方法均未能显示较完整膈疝破口形态。结论 MPR倾斜横断位和测量法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各类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特征,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提供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
- 曹和涛黄春峰陶军华贺新华
- 关键词:多平面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