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涛 作品数:85 被引量:29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南通市科技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3DCT扫描矢状重组评估腰椎滑脱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价值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三维(3D)CT扫描矢状重组评估腰椎滑脱(LS)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分析162例LS患者的3DCT扫描资料,在矢状重组像作下位椎体后上角与上位椎体后下及后上角连线L_1、L_2;于椎间盘上终板平面上,以椎间盘后缘与L_1、L_2不相交者为正常,与L_1相交为膨隆,与L_2相交为突出。结果 162例中,3DCT扫描矢状重组诊断椎间盘突出16例,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总符合率为87.50%。其中,12例椎间盘后缘与L_2相交,2例与L_1相交。结论采用3DCT扫描矢状重组显示LS节段椎间盘后缘与L_1、L_2的关系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有助于提高LS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诊断。 王新宏 刘婷婷 曹和涛关键词:腰椎滑脱 椎间盘 三维CT 医源性膈疝MSCT多平面重组表现 2015年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χ2=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χ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黄理华 曹和涛 于芹 苏海 田浩 刘婷婷 陈小华关键词:食管裂孔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MRI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例CT、MRI发现的脑裂畸形影的像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6天-56岁,平均25.3岁。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CT+MRI检查3例。结果本组13例均为单侧单条脑裂畸形,其中分裂型脑裂畸形5条(29.4%),融合型脑裂畸形8条(70.6%)。CT、MRI特点为大脑内出现横贯性裂隙即软脑膜-室管膜缝(piamater-ependyma缝,p-e缝),其壁由灰质构成,内侧端与侧脑室外侧壁相连,局部呈憩室样缺损;外侧端与软脑膜相连,局部蛛网膜下腔喇叭样或囊肿样增宽。结论 CT、MRI能清晰显示脑裂畸形的形态特征及其伴发畸形。 毛齐心 曹和涛 贺新华关键词:脑裂畸形 三种神经根沉降征判定方法在预估中重度腰椎椎管狭窄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估不同神经根沉降征(NRSS)判定方法预估腰椎椎管狭窄(LSS)的准确性,探索合理的NRSS判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临床诊断为LSS和非特异性腰腿痛(LBP)患者MRI图像资料,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采用上关节突顶点连线(A方法)、椎小关节顶点连线(B方法)和硬膜囊横断面正中矢状径垂直平分线(C方法)判断NRSS,筛选NRSS阳性(+)、阴性(-)病例,并测量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断面面积(DSCA)。同种方法组内对比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卡方检验,A、B、C三种方法判断结果相互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再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B、C三种方法NRSS定性后与DSCA的关系。结果 A、B、C三者LSS组NRSS+例数分别为11、53、55;LBP组NRSS-例数分别为59、50、65。LSS、LBP组DSCA为(74.29±15.41)mm^2、(146.13±26.8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8,P<0.05),各方法中LSS、LBP组DS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方法中NRSS+组DSCA分别为(110.02±43.28)mm^2、(91.95±32.59)mm^2、(77.79±23.83)mm^2,NRSS-组为(110.68±42.11)mm^2、(131.6±44.53)mm^2、(139.79±31.83)mm^2。B、C方法NRSS+DSCA小于NR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9.14,P<0.01);A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方法总NRSS+、-DS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RSS+组F=5.01,P<0.01;NRSS-组F=6.65,P<0.01);LSS组中A、B方法NRSS+、-DS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方法差异统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1)。LSS组A、B、C三者NRSS+DS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R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P<0.0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P>0.05)、0.74(P<0.01)、0.92(P<0.01)。结论不同方法判定NRSS+间接诊断LSS准确率关系:C>B>A,依据NRSS+判断LSS时宜采用C方法。 成月 曹和涛 王美蓉 侯冬梅 刘婷婷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 硬膜囊 磁共振成像 咽鼓管上隐窝形态特征MSCT多平面重组观察及测量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特征,探讨MSCT测量其大小的合理方法。方法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20例40侧正常颞骨MSCT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沿听眦线(A法)、基线30°夹角线(B法)、水平线(C法)及听小骨(D法)重组Collins层面,沿锤砧关节长轴平行及垂直方向实时重组观察STR周壁形态,采用VR观察其大体形态特征,测量其最大深度(AP)和最大宽度(T)。取2位医师测量平均值作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其变异系数,测量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STR前内、前外及前顶壁依据其气化程度呈不同程度弧形特征,后内和后外壁均较平直,大体形态呈现漏斗状。A^D四种方法AP均值依次为:(4.07±1.18)mm、(4.38±1.10)mm、(4.02±1.09)mm和(4.31±0.88)mm,其中,方法B和D显著大于方法A和C,变异系数:A>C>B>D;T均值分别为:(4.16±1.07)mm、(3.68±0.98)mm、(4.11±1.02)mm和(3.67±0.79)mm,其中,方法A和C显著大于方法B和D,变异系数:B>A>C>D。结论沿听小骨重组,解剖标志明确,操作简单,数据稳定,可作为测量STR大小可靠方法。 刘婷婷 曹和涛 黄虹 苏海 于芹关键词:多平面重组 腰椎曲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MSCT负荷前后的比较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比分析负荷前后MSCT测量的腰椎曲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变化并与立位X线片对照,检验自制腰椎应力器加压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腰椎应力器对30例腰腿痛患者负荷前后各作一次MSCT扫描,并摄立位X线腰椎侧位平片。在负荷前后Topogram像、负荷前正中矢状面重组图及X线平片上分别测量Th12~S1相邻椎体间夹角、L1与S1夹角、腰椎椎体长度及下腰椎椎间盘高度。在正中矢状面重组图上沿椎间隙夹角平分线重组横轴面图像,测量L3~S1三个椎间隙平面硬膜囊面积并观察椎管内结构变化。结果:负荷前Topogram像与正中矢状面重建像及负荷后Topogram像与X线侧位片上Th12~S1相邻椎体间夹角、L1与S1夹角及腰椎长度、L3~S1椎间盘高度测量结果近乎相等,组间对应测量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负荷后L3与L4椎体角显著增大(t=5.36,P〈0.01),L4与L5、L5与S1椎体角无显著增大(t=2.59,P〉0.05),其中L4与L5椎体角变化最小。负荷后仅L4-5椎间盘高度显著缩小(t=4.21,P〈0.05),L3~S1各平面硬膜囊面积均显著缩小,腰椎长度缩短(t=2.37,P〉0.05),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更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内结构毗邻关系更密切。结论:自制应力器加压检查能有效模拟人体腰部直立位生理状态情形,对腰椎退变性病变早期诊断及病情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贺新华 曹和涛关键词:腰椎 放射摄影术 腰椎隐匿性中央椎管狭窄多层螺旋CT轴向负荷检查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轴向负荷(ACE)检查对腰椎隐匿性中央椎管狭窄(OCS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临床有神经根功能缺陷症状而常规CT(PRP)检查无明显神经根、硬膜囊压迫征象的50例患者进一步作PRP和ACE检查。分别测量下腰椎3个平面两种检查硬膜囊面积(DCSA)。结果50例中无椎间盘膨出(A组)33个平面,PRP检查未发现DCSA<75 mm2平面,负荷后3个平面DCSA<75 mm2。117个椎间隙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B组),PRP检查8个平面DCSA<75 mm2,负荷后33个平面DCSA<75 mm2。负荷后B组OCSS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多层螺旋CTACE检查能够发现PRP检查未能发现的OCSS,提高了椎管狭窄的诊断率。 曹和涛 杨琳 施裕新 李敏 顾美芳 石太峰 曹亮 浦汉清 叶仲培 李东升创伤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MSCT成像研究 采用MSCT MPR倾斜法、测量法及线段法三种方法比较观察TDH破口显示情况及形态特征,拓展TDH影像成像视角,为临床提供TDH破口直观影像形态。MSCT显示的隔肌破口即“颈圈征”是诊断隔疝的有力证据之一,对TDH诊断具... 曹和涛 贺新华腮腺深叶及毗邻间隙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依据腮腺深叶及毗邻间隙(the deep parotid and related spaces,DPRS)解剖学标志对CT准确定位该区肿瘤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U"线界定腮腺深、浅叶,依据二腹肌后腹、翼内肌、腮腺床移位方向、脂肪间隔存在与否及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s,PS)变形特点和移位方向确定DPRS肿瘤起源。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就38例病理证实的DPRS肿瘤作回顾性定位分析。所有病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38例DPRS肿瘤术前26例(68.4%)定位准确,定位错误的12例中4例腮腺深叶间隙(deep parotid spaces,DPS)肿瘤误PS肿瘤,5例颈动脉间隙(carotidspaces,CS)肿瘤误PS肿瘤,2例PS肿瘤误CS肿瘤,1例PS肿瘤误黏膜间隙肿瘤。依据解剖标志回顾分析35例(92.1%)定位准确,准确率显著高于术前(t=4.16,P<0.05)。定位错误的3例中1例DPS肿瘤误PS肿瘤,CS与PS肿瘤相互定位错误各1例。结论依据解剖标志明显提高DPRS肿瘤CT定位准确率,对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陈建荣 曹和涛 吴燕平 丁水清关键词:头颈部 肿瘤 解剖学 X线计算机 胸膜窗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和仿真内窥镜表现 曹和涛 夏振铎 王美容 田浩 陈小华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