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懿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小波
  • 5篇小波分析
  • 4篇低频振荡
  • 4篇振荡
  • 4篇季节内振荡
  • 3篇热带
  • 3篇夏季
  • 3篇TBB
  • 2篇散度
  • 2篇水汽
  • 2篇水汽场
  • 2篇水汽通量
  • 2篇水汽通量散度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夏季热带
  • 2篇汉江上游
  • 2篇暴雨
  • 2篇EOF分析
  • 2篇大气低频振荡

机构

  • 14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南京大学
  • 1篇天门市气象局

作者

  • 14篇贺懿华
  • 8篇金琪
  • 6篇王丽
  • 5篇王晓玲
  • 3篇李才媛
  • 3篇杨景勋
  • 2篇何志学
  • 2篇王仁乔
  • 2篇赵勤炳
  • 2篇孟英杰
  • 2篇韦惠红
  • 2篇熊秋芬
  • 2篇李俊
  • 1篇刘敏
  • 1篇郑启松
  • 1篇顾永刚
  • 1篇马文彦
  • 1篇龙利民
  • 1篇房春花
  • 1篇邵末兰

传媒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湖北气象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暴雨灾害
  • 1篇2006年湖...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年湖北省夏季大旱成因分析
2003年
本文用ECMWF的格点风、格点高度和MAPS相对湿度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2001年湖北省夏季大旱与欧亚西风带、副热带环流特征及其南海夏季风和ITCZ活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500hPa西风带中高纬度无(≥40gpm)持续性异常环流(阻塞高压)出现,副热带地区(30°N,120°~130°E)有3次(≥30gpm)正异常出现(副热带高压强,位置偏北);印度低压偏西、偏北,印缅槽偏弱;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振荡为移动性低频波活动,菲律宾周围出现3次低频西风异常(ITCZ活跃,位置偏西、偏北),并伴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3次加强北抬。上述环流形势及其异常,是湖北省夏季出现大旱的主要原因。
贺懿华王丽金琪
关键词:环流季节内振荡西风异常格点
关于湖北省入梅、出梅划分标准的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根据NCEP客观分析资料和湖北省分区逐日雨型资料,在对1980—2007年湖北省入梅、出梅划分及与历史梅划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划分中存在矛盾或分歧的个例进行了讨论,认为湖北梅雨划分的标准有一定的客观性,在具体确定时,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对原有梅雨划分标准进行了修订,入梅增加两条补充条件:(1)500hPa120°E副热高压脊线由20°N以南北跃至20°N以北并稳定3d以上;鄂东和江汉平原三区出现雨型编码和≥9,同时鄂东连续3d上降水天气的初日;(2)如果出现连续阴雨(大于3d)且与后期梅雨期降水连续无间断,则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出梅的充条件为:(1)500hPa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达26°N以北,并稳定3d以上;鄂东和江汉平原3区雨型编码为×,者编码在0-1之间的初日。(2)如果降水过程结束时间在副高控制以前,而接着又满足副高控制条件,则出梅日期定在程结束当天。
金琪贺懿华贺程程李银娥王晓铃马文彦
关键词:梅雨入梅
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环流条件和水汽场特征分析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资料,对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期500hPa环流条件和700hPa水汽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如下结果。 (1)在汉江上游秋涝盛期,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盛期(9月24日至10月...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韦惠红
关键词: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EOF分析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环流条件和水汽场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资料,对2005年9月1日至10月10日汉江上游秋涝期500 hPa环流条件和700 hPa水汽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汉江上游秋涝盛期,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现出"+,-,+"波列结构。700 hPa主要水汽源在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同时段水汽通量散度场EOF分析表明,汉江上游水汽通量散度同南海和孟加拉湾北部具有相同的变化符号;小波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汉江上游和南海地区水汽通量散度都存在准2周和准1周的振荡。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几种不同频率振荡的负值位相叠加的时段。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龙利民韦惠红
关键词: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EOF分析小波分析
1998年夏季热带内外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小波技术分析了1998年夏季亚洲季风区高低空风场低频振荡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揭示了850hPa30~60天振荡纬向风的水平传播特征。从资料分析的角度考察了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各频带低频振荡的地理特征,500...
何志学贺懿华熊秋芬王丽杨景勋
关键词:低频振荡季节内振荡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南海热带对流季节内振荡对江淮流域旱涝影响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8
2006年
使用TBB17年逐月、候平均资料和欧亚500hPa候平均高度距平场,计算了南海地区逐月TBB的标准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江淮流域旱(1985年)、涝(1991、1998年)年南海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经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涝年,南海地区TBB30~60d和10~20d振荡十分活跃,向北传播非常明显。当TBB强对流位相传播到30°N附近的副热带地区时,激发其对流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集中暴雨。而旱年则相反。南海和30°N地区对流活动的强弱差异与500hPa候平均高度距平场的遥相关揭示出江淮流域旱涝年波列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
关键词:TBB季节内振荡经向传播遥相关
湖北省持续性暴雨洪涝成因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
郑启松崔春光周月华赵勤炳王仁乔邵末兰李武阶刘敏贺懿华王丽廖移山房春花杨景勋李俊向华闵爱荣
该项目针对长江中游洪涝的形成原因及防汛气象服务的关键环节开展的较全面的研究,从长期、中期、短期等不同时效建立的预报模型和方法,对提高湖北省防汛气象服务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思路和方法对开展大江大河防汛气象服务研究的部...
关键词:
关键词:局地天气预报暴雨洪水洪水预报防洪
“6.25”湖北省暴雨过程观测及AREM数值模拟资料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2005年6月25—27日的湖北省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分析后认为:河套低槽与副热带高压的对峙,使系统移速缓慢,造成中低层切变维持和急流的发展,激发中尺度系统产生加强,造成了这场强降水。利用AREM数值模拟资料对螺旋度、湿位涡进行了诊断,揭示了暴雨过程中螺旋度、湿位涡的演变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暴雨的发展与螺旋度、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于暴雨的预报和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金琪王丽孟英杰贺懿华李俊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螺旋度湿位涡
武汉市盛夏高温气候特征和成因及预报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1950~2005年盛夏(7~8月)逐日武汉市最高温度、2002年和2003年6~8月T213格点风和垂直速度资料,分析了武汉盛夏高温的气候特征,研究了高温过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特点。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90年代和2000~2005年为高温日数偏多的5个阶段。80年代高温日数偏少。对较大的时间尺度而言,强的高温集中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以及90年代后期至2005年。强高温过程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控制长江中下游,是造成高温及强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选用ECMWF和T213温度和纬向风场预报产品,应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了武汉市盛夏日最高温度预报模型,该模型试用于2003年和2006年盛夏高温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提供的高温定量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贺懿华谌伟李才媛王丽顾永刚
关键词:最高温度气候特征小波分析灰色预测
夏季青藏高原TBB低频振荡及其与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17年(1980--1994年和1997—1998年)逐候GMSTBB资料,对华中地区夏季旱涝年的TBB候距平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TBB的低频(10~20天和30~60天)振荡及其同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27°~30°N,90°~100°E)是低频抓荡最为活跃的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华中地区TBB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涝年比旱年更为显著。对华中地区旱涝而言,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0~60天振荡比10~20天振荡敏感性要强。华中地区涝(旱)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存在较强(弱)的低频(30~60天)TBB负值中心,其影响方式有的自西向东传播,有的同华中地区低频(30~60天)TBB同时加强或减弱。青藏高原低频(30~60天)TBB的负值位相有利于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
贺懿华李才媛金琪王晓玲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频振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