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海燕

作品数:35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胃癌
  • 7篇腹腔
  • 6篇术后
  • 6篇肿瘤
  • 5篇切除
  • 5篇腹腔镜
  • 5篇肠癌
  • 4篇直肠
  • 4篇手术
  • 4篇切除术
  • 3篇胆囊
  • 3篇蛋白
  • 3篇疗效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酶链反应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梗阻
  • 3篇合酶

机构

  • 35篇武汉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作者

  • 35篇谭海燕
  • 11篇童仕伦
  • 9篇马书进
  • 8篇赫杰
  • 8篇郑勇斌
  • 6篇刘军
  • 5篇孙华文
  • 4篇王秋爽
  • 4篇邬善敏
  • 3篇罗和生
  • 3篇吴冲
  • 3篇丁佑铭
  • 3篇罗建飞
  • 3篇陈道达
  • 2篇闫瑞承
  • 2篇于红刚
  • 2篇邹力
  • 2篇张爱民
  • 2篇王琦
  • 2篇王竹平

传媒

  • 11篇中华实验外科...
  • 9篇临床外科杂志
  • 3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甲蓝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及机制初探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亚甲蓝(MB)对腹膜粘连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1组为假手术组;2组为模型组;3、4和5组制成粘连模型后,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MB处理。术后14d处死动物,用半定量评分方法观察腹膜粘连,并取标本检测组织中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比值(Fibrinogen/Fibrin)。结果假手术组粘连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MB处理的大鼠腹膜粘连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P值均<0.01);SOD处理组与MB处理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MB处理组大鼠腹膜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Fibrinogen/Fibrin比值显著增大(P<0.01)。结论MB能抑制腹膜粘连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包括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
郑勇斌童仕伦谭海燕马书进陈道达
关键词:亚甲蓝丙二醛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与脑性瘫痪相关性的临床探讨
文芳王高华程自立肖玲董新宇万均成谭海燕周彦
中国脑瘫发生率高达1.8‰~4‰,在中国1-7岁千万残疾儿童中占10%!这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中国人口素质提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该研究内容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能帮助临床医生了解...
关键词:
关键词:脑性瘫痪病因学康复治疗
小儿直肠肛门损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小儿直肠肛门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 1例患儿 ,单纯性直肠损伤 12例 ,复杂性直肠损伤 9例 ,受伤原因车祸最多 ,共 12例。结果  15例行单纯修补 ,5例行结肠造瘘 ,1例仅行异物取出术。术后治愈 2 0例 ,治愈率 95 .2 %。结论 小儿直肠肛门损伤多为外伤所致。对医源性损伤提出预防方法 ,可减少发病 ,主张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李小玲马书进谭海燕
关键词:儿童
残胃癌4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49例残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按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和手术方式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积生存率比较.结果49例残胃癌病人中,早期残胃癌9例(18.4%),进展期残胃癌40例(81.6%),两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9%,47.5%,早期残胃癌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进展期(P<0.01).根治性切除36例,姑息性切除11例,根治手术组,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月和12月,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残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吴红学童仕伦宋丙潭谭海燕
关键词:残胃癌KAPLAN-MEIER法累积生存率胃癌病人胃镜复查姑息性切除
外科手术与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远期疗效对比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与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再出血及病死率的远期疗效。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3例,分为内镜下治疗组(44例)及外科手术治疗组(49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再出血及病死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内镜治疗组中,5例(11.4%)发生再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组中,4例(8.2%)发生再出血,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中,7例(16.0%)死亡;外科手术治疗组中,15例(30.6%)死亡,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再出血有相近的作用,前者的病死率较低,而且操作简便易行,因此在防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应首选前者。
孙军沈磊谭海燕罗和生沈志祥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手术内镜
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体外构建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人体外结直肠癌三维血管生成模型。方法原代培养HUVEC,通过Matrigel形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共培养HUVEC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观察HUVEC的血管生成。结果HUVEC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成功共培养,形成了不连续的三维类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所构建的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体外三维模型能为研究直结肠癌的血管生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体外模型,也能为直结肠癌血管生成干预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个更接近体内生理状态的研究平台。
郑勇斌陈道达谭海燕赫杰
关键词: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结直肠癌
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急性逆行性胃套叠诊断及治疗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急性逆行性胃套叠(ARJGI)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10-2014-09我院收治的6例ARJG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以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于术中得以确诊,手术方式为肠切除5例,套叠还纳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并发症,术后9~12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类似症状发生。结论:有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的患者,出现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辅助检查不能排除ARJGI可能时,应及时手术探查,避免肠坏死、肠切除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ARJGI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极为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应早期诊断并尽早手术。
俞建雄谭海燕马书进赫杰童仕伦
直肠癌切缘黏膜组织p53基因370位点甲基化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直肠癌下切缘中黏膜p53基因K370位点甲基化表达,探讨“分子界定”的临床意义,评估p53基因370位点甲基化与安全切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外科确诊并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97例,术后1~3年吻合口复发的46例,未复发151例,同时取2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作为阴性对照。根据复发的情况,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以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缘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切缘组织中p53基因K370位点甲基化,并通过Pearson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统计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发组、未复发组及对照组织切缘标本p5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46例复发组中有41例发生甲基化,甲基化率为89.1%,未复发组(12/115例)和对照组m现低甲基化和未发现甲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K370位点甲基化率高于未复发组。K370的甲基化率在肿瘤直径和距肛缘距离以及TNM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在患者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的K370位点甲基化可以作为安全切缘指标和预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预后指标的标准,准确评估K370位点甲基化有利于合理选择安全切缘。
王秋爽孙华文谭海燕吴冲
关键词:吻合口复发直肠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大黄素治疗SAP的作用机制。方法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AP模型组、大黄素干预组(EI组)及正常对照组(Sham组)。观测各组不同时间点(注射牛磺胆酸钠后3、6、12h)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石的含量,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的核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与SAP组比较,EI组各时间点(3、6、12h)的病理学评分(13.41±2.14比18.42±3.14比15.89±1.98)、血清淀粉酶(U/L)(3634.2±247.8比4758.5±305.2比4687.8±345.8)、TNF-α(g/L)(2.24±0.47比2.87±0.87比2.76±0.82)和IL—6(g/L)(2.14±0.34比2.83±0.44比2.71±0.37)明显降低(P〈0.05),NF-κBp65阳性表达率(0.31±0.06比0.44±0.09比0.33±0.08)下降(P〈0.05)。各时间点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阳性率随血清TNF-α及IL-6含量变化。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胰腺组织NF-κB而调控血清炎症因子含量,以降低SAP大鼠血淀粉酶,发挥治疗作用。
刘军谭海燕肖勇沈世强罗和生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大黄素核因子-ΚB
胃镜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效应与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由于胃动力因素、精神因素等综合影响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2003~2010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共收治41例PGS患者,常规行胃镜联合综合性非手术方法治疗PGS,不仅能明确诊断且能加速非手术方法的治愈时间,报道如下。
刘军郑勇斌谭海燕
关键词:PGS腹部手术后术后胃瘫综合征胃壁胃动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