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馨
-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肺损伤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循环和肺泡灌洗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AD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n=22)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n=3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合并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h(T4)四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和PAI-1。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各时间点A组氧合指数均低于C组,P<0.05。各时间点A组循环PAI-1值均高于C组,P<0.05。T2和T3时间点A组肺泡灌洗液PAI-1值均高于C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减少而循环PAI-1值增加,P<0.05。两组T3与T2相比,肺泡灌洗液PAI-1值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PAI-1值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04,P<0.001),肺泡灌洗液PAI-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 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郞序莹张可心杨蓓王岳锋马月华孙立忠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氧合指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与七氟烷麻醉诱导,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矫治术的1~5岁患儿32例,体质量(12.1±3.1)kg,随机分为静脉组(SM组)和吸入组(S组)。肌注氯胺酮待患儿入睡后,穿刺动脉置管,建立监测。SM组依次给予咪达唑仑-哌库溴铵-舒芬太尼,5分钟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S组吸入七氟烷,并予哌库溴铵,维持吸入呼末浓度2.0 MAC,5分钟气管插管。使用Mostcare监测仪记录肌注氯胺酮后(T0)、麻醉诱导用药后1分钟(T1)、2分钟(T2)、5分钟(T3)、插管后1分钟(T4)、2分钟(T5)、5分钟(T6)和10分钟(T7)的HR、SBP、DBP、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心排血量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压力升支最大速率(dp/dt)和心动周期效率(CCE)。结果:肌注氯胺酮到诱导后5分钟时间段(T0~T3):静脉组HR明显下降(P〈0.01),吸入组HR先下降后上升(P〈0.01);两组SBP、DBP、CI、SVI、dp/dt及CCE均明显下降(P〈0.01)。CCE组别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诱导后5分钟到插管后,10分钟时间段(T3~T7):两组HR、SBP、DBP及dp/dt插管后先上升后下降(P〈0.01),CI、SVI上升(P〈0.01),SVRI下降(P〈0.01)。两组CCE比较,静脉组高于吸入组(P〈0.05)。结论:1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与吸入七氟烷的麻醉诱导方法,均能满足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的麻醉诱导要求,均可维持dp/dt、CI于正常范围,是安全可靠的诱导用药。2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对循环功能影响更轻,可能更适合循环功能低下的患儿。
- 裴馨韩丁刘亚光贾清彦李稼欧阳川
- 关键词:麻醉诱导咪达唑仑七氟烷血流动力学室间隔缺损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AA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术前ALI组(A组,22例)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3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间、合并症、术中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 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2)和术后12 h(T4)4个时点测定氧合指数、D-二聚体和FDP.2组结果比较采用独立因素t检验,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分别为189 ±65、193±62、131 ±40、105±32;C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分别为366±57、362±46、300±48、249±48.A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A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分别为(2 952±1040)、(3 061±1 395)、(4 040±1 216)、(4 084±1 863)μg/L;C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分别为(1 428±486)、(1 493±554)、(2 507 ±638)、(2 628±556) μg/L.A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均高于C组(均P<0.05).A组T1、T2、T3、T4时点FDP值分别为(18±5)、(17±6)、(27±10)、(23±9) mg/L;C组T1、T2、T3、T4时点FDP值分别为(6±3)、(7±4)、(12±6)、(12±8)mg/L.A组各时点FDP值均高于C组(均P<0.05).与T1比较,2组中T3和T4氧合指数均下降而D-二聚体和FDP上升(均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A组均明显高于C组[(1 524±458)ml比(1 175±327)ml,(27 ±8)h比(17 ±7)h,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620,P<0.01�
- 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郎序莹张可心杨蓓王岳锋马月华孙立忠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脑电双频指数与脑血流速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脑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方法择期CEA患者35例,年龄54-80岁。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和记录入室时(T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游离颈动脉10min(T3)、阻断颈动脉5min(T4)、放置颈动脉转流管5min(T5)、开放颈动脉5min(T6)及60min(T7)时大脑左、右两侧脑血流峰值速度(Vp)、平均速度(Vm),以及相应时点的BIS值,分析相关性。结果35例患者均采集BIS值,其中17例患者采集Vp、Vm。T2、B、T4、T7时BIS与Vp、Vm呈显著正相关(P〈0.01);两侧Vp、Vm在T7时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2和r=0.649,P〈0.05)。T2时CEA侧BIS值与Vm呈显著正相关(r=0.498,P〈0.05);T1时非CEA侧BIS值与Vp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5)。T3、T4时CEA侧BIS值的变化与Vp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84,P〈0.05),而非CEA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CEA中,CEA侧与非CEA侧之间,其BIS值的变化因受到麻醉和脑血流量变化的双重影响而不完全一致。BIS值可反映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在人手术室(非CEA侧)和麻醉诱导(CEA侧)时它们的变化方向一致,而在阻断颈动脉早期(CEA侧)的变化方向相反。
- 赵文度欧阳川霍岩松杨宝慧张亮裴馨何琛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电双频指数脑血流速度超声多普勒
- MostCare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中麻醉管理经验。方法41例冠心病合并早期肺癌患者,术前严格评估心、肺功能后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肺癌根治术。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间断吸入体积分数1%~2%七氟醚。术中应用MostCare监护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麻醉药物。记录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支数,序贯桥血管支数,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失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单腔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心包纵隔引流时间;比较麻醉诱导前(T_(1))、麻醉诱导后(T_(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T_(3))、肺癌根治术后(T_(4))、关胸后(T_(5))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周围血管阻力、心脏循环效率。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83±2.81)h,移植桥血管(3.36±0.65)支,序贯桥血管(2.15±0.81)支;术中输液量(2924.61±605.64)mL,输血量(305.73±101.42)mL,失血量(761.33±231.54)mL,尿量(1606.52±534.34)mL,多巴胺用量(2.56±1.61)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04±0.01)μg/(kg·min);术后24 h引流量(551.24±188.63)mL,术后单腔气管插管时间(13.93±6.91)h,ICU停留时间(21.42±9.31)h,住院时间(16.64±5.24)d,胸腔引流时间(3.56±1.20)d,心包纵隔引流时间(3.03±1.37)d。41例患者心率在T_(2)时[(65.81±8.77)次/min]低于T_(1)时[(85.48±7.89)次/min](P<0.05),T_(3)[(71.02±7.21)次/min]、T_(4)[(73.30±9.39)次/min]、T_(5)[(75.32±7.06)次/min]时均高于T_(2)时(P<0.05);平均动脉压在T_(2)时[(89.61±6.57)mm Hg]低于T_(1)时[(102.64±7.23)mm Hg](P<0.05);中心静脉压在T_(5)时[(6.98±3.34)mm Hg]低于T_(2)
- 吕誉芳赵丽云裴馨林多茂张韶岩吴强
- 关键词:冠心病早期肺癌同期手术
- 不同自体血分离量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不同自体血分离量对经历深低温停循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孙氏手术)治疗的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自体血分离量将患者分为A组(<15 ml/kg,94例)、B组(15~20 ml/kg,91例)、C组(> 20 ml/kg,85例)。收集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计算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统计术中及术后患者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输注总量。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例数、输血浆的例数及量、洗涤红细胞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B组和C组较A组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输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例数明显减少,输血小板的量也明显减少[(33±6)、(33±6) s比(36±6) s,58. 2%(53/91)、63. 5%(54/85)比72. 3%(68/94),22. 0%(20/91)、24. 7%(21/85)比37. 2%(35/94),27. 5%(25/91)、39. 4%(25/85)比41. 5%(39/94),1(1,1)、1(1,1) U比1(1,2) 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B组与C组术后凝血功能、异体血输注量及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15~20 ml/kg的自体血分离量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起到血液保护作用,> 20 ml/kg的自体血分离量在血液保护方面作用与15~20 ml/kg相当,未见明显优势。
- 何琛裴馨赵丽云马骏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急性A型夹层)患者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及其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围术期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前、手术结束后,入ICU 6小时各时点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测定各时点血清样本IL-6、IL-8、IL-10和TNF-α浓度。结果:17例患者术前PaO2/FiO2<300mm Hg(1mm Hg=0.133k Pa),符合ALI诊断标准。随时间延长患者血清IL-6、IL-8、TNF-α浓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血清IL-10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r=-0.829,P<0.01)、IL-8(r=-0.701,P<0.01)与PaO2/FiO2呈负性相关性;IL-10与PaO2/FiO2呈正性相关性(r=0.410,P<0.05)。结论:急性A型夹层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随着围术期进程的发展,肺损伤程度呈现逐渐加重趋势。急性A型夹层患者血清IL-6、IL-8及IL-10浓度变化与ALI密切相关,提示急性A型夹层患者机体炎症和抑制感染平衡的失调是导致围术期发生ALI的重要内在因素。
- 景赫卢家凯金沐董秀华裴馨何琛许路遥张可心杨蓓王岳峰马月华程卫平孙立忠
-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细胞因子围术期
- 不同自体血小板分离量对中低温停循环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自体血小板分离(APP)技术中不同自体血小板分离量对中低温停循环(MHCA)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对经历MHCA下实施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加全主动脉弓替换及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的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选/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并依据自体血采血量分为A组(<15 mL/kg)、B组(15~20 mL/kg)、C组(>20 mL/kg)。收集患者入手术室前(T1)、回监护室1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结果,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对比分析三组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输注情况、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及停循环时间、术后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最终入选61例符合条件的病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9例,年龄26~70岁。三组患者术后(T2、T3时间点)OI均较术前(T1)明显降低,B、C组于T4恢复接近术前(T1)水平。术后(T2、T3)RI较术前(T1)升高,B、C组RI于T4恢复至接近术前(T1)水平,A组RI较术前明显升高,但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术中输RBC例数及洗涤红细胞量明显减少;B、C两组术中输注血浆量、输血浆例数及出血量显著减少。B、C两组较A组术后RBC及血浆输注例数明显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及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引流量B、C组均有减少趋势,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术后带管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较A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组(15~20 mL/kg)的自体血分离量在大血管手术中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减少,术后48 h氧合指数、呼吸指数恢复更优,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缩短。
- 裴馨何琛谢思远蔡成惠马骏赵丽云
- 关键词:主动脉手术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急性肺损伤与TF和TFPI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手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53例符合条件的ADD患者入组,排除标准为合并心肺疾病和其他肝、肾、神经和血液系统等慢性疾病,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3~ 66岁,平均(45.7±10.3)岁.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ALI组(ALI组,22例)和非ALI组(非ALI组,3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并发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时(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 h(T4)4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TF和TFPI.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因素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各时间点ALI组氧合指数均低于非ALI组,P<0.05;各时间点ALI组循环TF和TFPI值均高于非ALI组,P<0.05;T2和T3时间点ALI组肺泡灌洗液TF和TFPI值均高于非ALI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LI组均高于非ALI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下降而循环TF和TFPI值均上升,P<0.05.T3和T2相比,肺泡灌洗液TF和TFPI值无显著变化,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TF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22,P<0.001),肺泡灌洗液TF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71,P<0.001).结论 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手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手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TF和TFPI均显著增加,且循环和肺泡灌洗液TF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 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郎序莹张可心杨蓓王岳锋马月华孙立忠
- 关键词:主动脉急性肺损伤凝血致活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自体血小板分离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血液保护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对比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预计体外循环时间<2h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PP组在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进行血液分离,分离后的红细胞和贫血小板血浆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及外科无活动性出血时输注。ANH组于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并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于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5min(T2)、自体血回输后(T3)三个时间点进行血气分析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并于术前(T0)、术后1d(T4)两个时间点进行凝血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2h胸腔引流量及总胸腔引流量、异体血液制品输注量,同时对比两组凝血相关指标、止血药物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APP组术后总胸腔引流量大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6±399) vs.(1539±619)mL,P=0.003],围术期红细胞的输注率APP组大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vs 20.9%,P=0.036)。两组术后2h胸腔引流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率、止血药物的使用等临床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H组的R值在T3时间点较APP组低[4.8(4.2,5.6)vs. 6.3(4.8,7.8), P<0.001]。T4时间点,APP组APTT值延长较ANH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7±2.5) vs.(33.0±5.5),P<0.001],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体外循环时间相对较短的心脏手术,APP技术未显示其优越性,ANH较APP技术具有更好的血液保护作用,确切的临床效果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来证实。
- 蔡成惠赵芳裴馨何琛车昊赵丽云
- 关键词: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