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玉梅

作品数:179 被引量:769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53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0篇消融
  • 74篇心房
  • 64篇房颤
  • 59篇心房颤动
  • 49篇导管消融
  • 40篇射频消融
  • 39篇导管
  • 38篇心律
  • 37篇心律失常
  • 36篇心动过速
  • 31篇室性
  • 27篇消融治疗
  • 26篇射频
  • 25篇标测
  • 24篇静脉
  • 21篇心肌
  • 19篇心房颤动患者
  • 19篇消融术
  • 18篇心脏
  • 15篇心肌病

机构

  • 146篇广东省人民医...
  • 33篇广东省心血管...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广东省医学科...
  • 5篇北京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武汉大学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中华医学会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南昌大学第二...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南华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

  • 179篇薛玉梅
  • 149篇吴书林
  • 103篇詹贤章
  • 91篇廖洪涛
  • 84篇方咸宏
  • 62篇杨平珍
  • 46篇魏薇
  • 30篇邓海
  • 29篇梁远红
  • 24篇刘方舟
  • 23篇邓春玉
  • 22篇李海杰
  • 18篇陈泗林
  • 13篇黄俊
  • 13篇李腾
  • 12篇廖自立
  • 12篇饶芳
  • 11篇张黔桓
  • 11篇王培宁
  • 11篇陈纯波

传媒

  • 25篇岭南心血管病...
  • 21篇中华心律失常...
  • 20篇中国心脏起搏...
  • 8篇中华医学会心...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第15届中国...
  • 6篇第16届中国...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药理学通...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第二十五届长...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年份

  • 10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0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15篇2014
  • 16篇2013
  • 17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13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引起人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改变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引起人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改变的调节作用。方法:经典两步酶解法分离单个心房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法记录离子电流。结果:AngⅡ(300nmol/L)使快速内向钠电流(INa)从(-15.83±1.62)电流(pA)/电容(pF)降到(-6.35±1.83)pA/pF(P<0.01),其作用不能被缬沙坦(10μmol/L)抑制;使L型钙电流(ICa-L)从(-4.5±1.64)pA/pF增加到(-5.5±1.95)pA/pF(P<0.05),其作用能被缬沙坦抑制;指令电位-120mV时使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从(-3.49±1.03)pA/pF增加到(-5.47±1.83)pA/pF(P<0.01),+10mV^+50mV时其外向电流成分随电压而增加,其作用不能被缬沙坦抑制。AngⅡ对超速激活延迟整流性钾电流(IKur)和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无显著影响。结论:AngⅡ对人心房肌细胞ICaL有促进作用并可被缬沙坦抑制;增加IK1,抑制INa,其作用不能被缬沙坦抑制。
薛玉梅吴书林邓春玉钱卫民陈纯波
关键词:心房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92例和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36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手术结束时对心律仍为心房颤动者行同步直流电心脏复律。结果完成“解剖学”环形消融线256条,其中58.6%达到电隔离肺静脉的终点,经寻找缝隙补充消融后最终248条(96.9%)消融线达到终点。手术时间(231±45)min、X线曝光时间(42±13)min和放电时间(66±17)min。术后随访平均10个月,无复发101例(78.9%)。接受了再次手术15例,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4例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30~270d,两次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87.5%,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成功率为93.0%,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为76.7%。并发症发生率为6.2%,包括心包填塞2例、小脑梗死2例、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1例和左侧大量血胸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以肺静脉电隔离为目标的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有效和安全。
廖洪涛杨平珍薛玉梅詹贤章李海杰陈泗林方咸宏吴书林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肺静脉电解剖标测系统
左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报道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不同部位的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方法筛选2011-2012年在我中心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成功病例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2±7.8)岁。结果左冠窦(LCC)14例,右...
陈春晖魏薇黄俊吴书林詹贤章梁远红薛玉梅方咸宏廖洪涛张黔桓邓海
导管消融治疗45岁以下心房颤动患者的随访分析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年轻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年龄<45岁,诊断为房颤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132例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次消融和重复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结果患者年龄(38.0±5.6)岁,男101例,女31例,既往房颤病程2.05年;阵发性房颤91例,非阵发性房颤包括持续性房颤15例和持久的持续性房颤26例。初次消融后随访24.2个月,阵发性、持续性、持久的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分别为86.8%(79例)、66.7%(10例)、57.7%(15例),总体成功率78.8%。复发的患者有20例(71.4%)再次消融,随访14.3月,12例(75%)维持窦性心律。阵发性、持续性、持久的持续性房颤经过重复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3.4%(85例)、86.7%(13例)、73.1%(19例),总体成功率88.6%。COX回归分析提示,初次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分别是非阵发性房颤(HR=3.393,P=0.004)、左心房扩大(HR=1.066,P=0.004)、高血压病史(HR=4.203,P=0.006)和甲状腺疾病史(HR=5.280,P=0.001);重复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则为右心房扩大(HR=1.133,P<0.001)和甲状腺疾病(HR=6.942,P=0.003)。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年轻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早期对年轻房颤患者进行消融治疗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心房扩大及甲状腺疾病对成功率的影响。
詹贤章薛玉梅吴书林杨平珍廖洪涛方咸宏魏薇梁远红蒙霏霭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复发
衰老与心房颤动被引量:4
2021年
衰老与心房颤动(AF)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参与AF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衰老通过细胞肥大、纤维化、肺静脉和左房大小、淀粉样变参与结构重构;通过调节离子电流、缝隙连接蛋白参与结构重构;另外通过氧化应激、炎症过程、性激素变化、交感神经的变化导致AF。
刘海燕薛玉梅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房颤动衰老电重构
导管消融治疗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长期随访结果:单中心经验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即刻成功率与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并行导管消融的室速且符合NIDCM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心内膜消融(ENDO ABL)组和心内外膜联合消融(ENDO-EPI ABL)组。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电生理资料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纳入21例患者,其中男17例,年龄(59.57±13.23)岁,ENDO ABL 7例,ENDO-EPI ABL 14例。经导管消融后,ENDO-EPI ABL患者有1例出现心包积液。ENDO-EPI ABL患者消融急性复发率明显低于ENDO ABL患者[0对42.9%(3/7),P=0.026]。经过(28.1±6.0)个月(中位时间20.0个月)的随访,总体无室速事件存活率为42.9%(9/21),4例ENDO ABL患者复发,其中3例术后急性复发;6例ENDO-EPI ABL患者复发。导管消融后无法诱发室速的患者无室速生存率更高[57.1%(8/14)对14.3%(1/7),P=0.023],ENDO ABL及ENDO-EPI ABL的长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7/14)对57.1%(4/7),P=1.000]。随访中8例(38.1%,8/21)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6例为ENDO-EPI ABL患者,2例为ENDO ABL患者;ENDO-EPI ABL患者2例(9.52%,2/21)死亡。结论ENDO-EPI ABL可以增加NIDCM合并室速患者的急性成功率,但远期成功率并无区别,导管消融后无法诱发任何室速与更高的无室速生存率相关。
林炜东廖江延姜风雨刘方舟骆溢驹廖洪涛方咸宏邓海吴书林詹贤章薛玉梅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被引量:117
2020年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管消融
起搏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远期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起搏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且术中采用起搏方法评估消融风险并指导消融的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para-Hisian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H-PVCs)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电生理资料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手术立即成功率为86.7%,1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能恢复。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手术成功率为80.0%,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新发的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起搏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PH-PVCs患者有较高的远期成功率,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罗少玲廖自立刘方舟薛玉梅廖洪涛方咸宏梁远红魏薇詹贤章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希氏束导管消融
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中预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新指标
2011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放电过程中预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l2月期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析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的心电现象。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412例,慢快型347例,84.2%;快慢型45例,10.9%;慢慢型20例,4.9%。均采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成功率100%。复发2例,复发率0.5%,均在第二次消融成功。永久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罹患率为0。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为7例,罹患率1.7%。出现早发交界心律31例,罹患率为7.5%。总共放电1406次,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67次,发生率4.8%。在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过程中,即刻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3%;延迟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5.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早发交界心律也是预示三度AVB的指标之一,出现早发交界心律即刻停止放电是避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吴万里詹贤章杨平珍方咸宏薛玉梅廖洪涛蒙霏霭吴书林
关键词: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导管消融术
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治疗常规方法失败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AVNRT8例,回顾性分析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及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5±18.9)岁,术前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8例患者经右侧间隔部反复消融仍无法达到消融终点,其中5例经右侧间隔部消融后术后仍可诱发心动过速,3例有稳定的跳跃及连续回波现象,后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或经房间隔穿刺行左侧间隔部消融取得成功,左侧消融放电次数(5.8±1.9)次,放电时间(47.9±16.2)s。结论右侧间隔部消融无效的AVNRT,可能属左侧后延伸支参与的AVNRT,可通过左侧间隔部慢径区域消融治疗。
周小雄刘方舟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方咸宏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