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月
- 作品数:49 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内在现代性”与相关问题——论竹内好对《倪焕之》的翻译与解读被引量:8
- 2017年
- 竹内好在1943年的战时日本翻译出版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并撰写《译者序》。他从小说中阐发出来的"内在现代性",是其1948年的长文《何谓"现代"》阐述的、用鲁迅代表的"东洋的抵抗"思想的先声,并且是其"现代的超克"思想的组成部分。竹内通过自己的阐释,使《倪焕之》与战时日本的"现代的超克"发生关联,同时又无法回避《倪焕之》的反日元素与战时日本的冲突,因此用改写或删节的方式解决。战后对译本的修订与解说,则体现了战后民主主义精神。竹内好对《倪焕之》的译介,在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日本之间建立了另一种复杂关系。
- 董炳月
- 关键词:竹内好
- 鲁迅如何“东亚”?被引量:3
- 2021年
- "东亚鲁迅"是以"东亚"为框架或视角解读鲁迅的产物。日本的"东亚鲁迅"建构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最近数十年间韩国知识界也参与这种建构。"东亚鲁迅"是学术话语,也是政治话语;是阐释性、发现性的,也是实践性、创造性的。尽管鲁迅本人缺乏"东亚"意识,但是,成长过程、作品内涵、现代体验等,决定了鲁迅具有"东亚"属性。从历史脉络和现实环境来看,"东亚"的建构是必要的,而"东亚鲁迅"的建构,则可以提供实践性的经验。
- 董炳月
- 关键词:主体性
- “竹内鲁迅”的周边
- 2023年
- “竹内鲁迅”即日本学者竹内好(1910-1977)阐释的鲁迅,代表性文本是竹内1944年出版的专著《鲁迅》(日本评论社)。《鲁迅》出版四十年之后,到了1980年代,日本另一位鲁迅研究名家丸山升(1931-2006)在其长文《日本的鲁迅研究》中还说:“这是一本时至今日仍被称为‘竹内鲁迅’的对其后的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著作。”[1](P.339)最近二十余年间,域外的鲁迅研究成果中对中国本土的鲁迅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这个“竹内鲁迅”。
- 董炳月
- 关键词:竹内鲁迅鲁迅研究竹内好《鲁迅》
- 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为中心被引量:15
- 2008年
- 董炳月
- 关键词:翻译主体语言问题译论翻译问题
- 开掘日本现代性的古层——评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
- 2005年
- 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选择的讨论对象,正好都是处于日本自近世到当代思想文化变迁历史关节点上的思想家、文学家,表明著者内心其实存有一个宏观的历史图景,但他不做泛泛的概说,而是以"文"与"现代性"为论述线索,深入开掘,对17世纪至20世纪日本的语言思想与文学理论,做了出色的分析。从《"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可以看到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思路的影响,但林少阳没有把德里达的理论作为自明的前提,只是将其视为重新认识汉字文化圈语言与思想复杂关系的一个参照。林著多数章节都是先用日文写作、在日本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但同时著者又相当自觉地"带着中国的问题",这决定了他必须在多重语境和文脉中做艰苦的搏斗。《"文"与日本的现代性》行文表达的翻译体,应该就是这种搏斗的印迹。
- 董炳月
-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语言思想学术杂志德里达翻译体著者
- 《留东外史》的历史位置被引量:5
- 2012年
- 平江不肖生1922年完成的小说《留东外史》,开了中国现代留学生文学的先河。不肖生少年时代即怀有革命思想,留日之后越发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因此小说包含了"民国"、"革命"、"国民"等清末民初中国的时代主题,对同时代日本社会的多层面描写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日本风土记",日语借词的大量使用使小说语言具有先锋性与超前性。小说中还进行了武侠小说的尝试,提供了完整的霍元甲故事原型。虽然作品格调不够高、审美价值受到削弱,但其认识价值值得重视。
- 董炳月
- 浮世绘之于鲁迅被引量:7
- 2016年
- 在鲁迅的文艺生涯中,美术活动所占比重甚大,而鲁迅的美术活动一直与“美术日本”关系密切。这里所谓的“美术日本”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鲁迅1906年在仙台“弃医从文”,是因为从日本的“战争美术”作品(取材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受到刺激。鲁迅1913年发表的文章《馁播布美术意见书》。
- 董炳月
- 关键词:浮世绘日俄战争弃医从文幻灯片意见书
- “文章为美术之一”——鲁迅早年的美术观与相关问题被引量:24
- 2015年
- 青年鲁迅在仙台受日俄战争幻灯片的影响决定弃医从文,这意味着其文学意识与美术意识的双重自觉,并且意味着促成这种自觉的媒介是明治日本的"战争美术"。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之后的文艺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美术内容,明治日本的"美术"概念给了他全面、深刻的影响,《浙江潮》《河南》等留日生杂志中的美术内容也在其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文学与美术在鲁迅这里是两种主要的文艺形式,按照同样的逻辑展开,同样包含着"美"与"用"的悖论。鲁迅对夏目漱石、森鸥外的推重之中也包含着美术因素。
- 董炳月
- 关键词:文学意识森鸥外弃医从文《摩罗诗力说》比亚兹莱
- 两种《西域旅行日记》的知识谱系被引量:1
- 2017年
- 1902年至1914年,日本京都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组织了三次西域探险。1902年至1904年第一次探险的参加者渡边哲信和堀贤雄,各自撰写了《西域旅行日记》,记录了探险的过程与内容,提供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探险队作为佛教探险队,在发掘库车一带佛教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西本愿寺所属净土真宗有关的史料,导致日本净土宗的源流问题需要重新解释。日记对新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记录,是现代日本民族学草创期的重要资料,包含着超宗教的价值观和日本文化立场。以笔谈、诗歌创作为主要内容的汉字文化交流在探险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探险之旅也是现代文明传播之旅。
- 董炳月
- 关键词:佛教游记汉诗
- “超克现代”与“东亚美术”的可能性
- 2016年
- 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近代的超克"论作为将日本特殊化的话语出现,曾经承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现在,佐藤道信将"近代的超克"论引入美术领域,但在价值观层面颠覆了当年的"近代的超克"论,目的在于弱化、消除日本的特殊性或优越性。战后东亚国家美术陈列中的"国家美术"问题,与东亚地区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国家美术"的出现一样,是国家意识导致的。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相关性,超国别的"东亚美术史"事实上存在着。美术在美学层面建立东亚认同感、承担建构区域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可能的、必要的。
- 董炳月
- 关键词: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