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革非

作品数:86 被引量:63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军队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9篇腹腔
  • 18篇肠瘘
  • 17篇肠外
  • 15篇病人
  • 13篇外瘘
  • 13篇肠外瘘
  • 12篇腹腔感染
  • 11篇手术
  • 10篇肠内
  • 10篇出血
  • 9篇外科
  • 9篇肠内营养
  • 7篇瘘病
  • 7篇克罗恩
  • 7篇克罗恩病
  • 6篇消化道
  • 6篇化道
  • 6篇肠瘘病人
  • 5篇代谢
  • 5篇腹腔开放

机构

  • 79篇南京军区南京...
  • 10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86篇王革非
  • 68篇任建安
  • 58篇黎介寿
  • 23篇吴秀文
  • 20篇王新波
  • 16篇范朝刚
  • 16篇任华建
  • 15篇赵允召
  • 15篇顾国胜
  • 13篇李宁
  • 10篇姜军
  • 8篇洪之武
  • 8篇陈军
  • 6篇汪志明
  • 5篇李幼生
  • 4篇周波
  • 4篇刘颂
  • 4篇张文波
  • 4篇邓友铭
  • 3篇刘磊

传媒

  • 15篇肠外与肠内营...
  • 1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第三届全国创...
  • 1篇第七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粘连性肠梗阻病情的判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被引量:9
2005年
王革非李幼生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肠梗阻常见病因
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可行性被引量:48
2004年
目的 探索在肠外瘘发生的早期施行确定性手术的可能性。方法 37例经过选择的肠外瘘患者 ,在瘘发生后 10天以内剖腹处理腹膜炎的同时 ,即行确定性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时 ,重视腹腔灌洗 ;有效的双套管负压引流 ;肠吻合口 /缝合口应用纤维蛋白胶 ;适当的营养支持并给予生长激素。结果  37例中 35例治愈 ,2例发生再瘘 ,其中 1例经非手术治愈 ,另 1例系晚期胃癌 ,术后 3个月死亡。瘘的手术治愈率为 94 5 % ,无手术死亡。结论 改进围手术期的处理 。
黎介寿任建安王革非
关键词:肠外瘘确定性手术
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分析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 ,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3月入院的 2 2 5例肠瘘病人入选本实验 ,根据病人的感染情况分为 3组 :无感染组、感染组和MODS组 ,检测病人疾病危重度的评分、CRP、尿总氮、能量代谢、细胞因子等指标。结果 无感染组病人 12 5例 ,感染组 82例 ,MODS组 18例。MODS组病人的死亡率达到 2 2 2 % ,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 6 % )和感染组 (2 0 % )。MODS组REE(1891 1± 16 1 1kcal)和感染组 (15 31 2± 15 5 0kcal)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2 5 4 2± 10 2 3kcal) ,并且要显著高于通过Harris Benedict公式计算的REE预测值 ,比值分别为 1 5 2和 1 2 3,且MODS组REE显著高于感染组 (P <0 0 1)。APACHE II评分、SS评分、CRP、TNF α、IL 2、IL 4、IL 6、IL 8水平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即MODS组和感染组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MODS组显著高于感染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EE的增高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升高显著相关。结论 合并腹腔感染和MODS的肠瘘病人 ,其REE显著增加 ,并且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显著相关。
王革非任建安姜军范朝刚王新波邹志英黎介寿
关键词:肠瘘能量代谢营养支持
一种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10~20g壳聚糖悬浮于50~100ml异丙醇中,加入20~40ml 5~15mol/L NaOH水溶液室温下搅拌20~40min,再滴加20~30g...
任建安黄金健吴秀文陈国璞王革非顾国胜黎介寿
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夹夹闭瘘口。结果 全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1±12.6)岁。均成功实施OTSC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根据引流液内无消化液、未再出现腹腔感染或者消化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溢、CT检查无腹腔脓肿等综合评估,12例中有11例(91.7%)获临床治愈;平均随诊3月时间,未见消化道瘘复发。另1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患者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瘘口后1周复发,经手术治愈。结论 OTSC吻合夹是消化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瘘口周围脓腔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后实施OTSC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王革非汪志明吴秀文刁艳青赵允召任建安黎介寿
关键词:消化道瘘腹腔感染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需要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营养不良是肠外瘘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营养不良可引起全身脏器包括胃肠道的功能改变、免疫系统的抑制,并可导致伤口及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障碍.营养不良成为阻碍肠外瘘病人各项治疗手段有效实施的关键原因.迅速纠正肠外瘘病人的...
王革非
关键词:肠外瘘肠内营养营养不良能量消耗间接测热法
文献传递
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黎介寿李宁任建安李幼生朱维铭李秋荣李元新赵允召王新颖江志伟王新波彭南海倪元红王革非范朝刚
该项目从最严重的肠功能障碍-肠外瘘的治疗起步,率先提出肠外瘘阶段性治疗方案,首先将生长激素应用于肠外瘘的治疗,制定了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序贯应用的肠外瘘快速自愈疗法,研究建立了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肠外瘘的技术。近年来对小肠移...
关键词:
关键词:肠外瘘康复治疗
雷公藤多甙预防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预防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病灶切除的静止期CD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2周内分别接受雷公藤多甙(60mg/d,雷公藤组,21例)和柳氮磺胺吡啶(4g/d,柳氮磺胺吡啶组,18例)治疗。于服药后0、13、26、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测CDAI评分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行肠镜检查,同时行Rutgeeert术后内镜复发评分。结果雷公藤组1例失访,2例因不规律服药而剔除,随访成功率为85.7%。柳氮磺胺吡啶组2例失访,随访成功率为88.9%。1年内出现临床症状复发者雷公藤组1例(5.6%),柳氮磺胺吡啶组4例(25.0%);内镜复发者雷公藤组4例(22.2%),柳氮磺胺吡啶组9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预防CD术后复发的疗效较好,可以用来维持静止性CD缓解及预防术后复发。
廖南生任建安范朝刚王革非赵允召黎介寿
关键词:雷公藤克罗恩病复发
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创伤应激、酸碱平衡和能量代谢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围手术期创伤应激激素水平、C反应蛋白和机体能量代谢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的差异。 方法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2 6例 (LC组 14例 ,OC组 12例 ) ,于术前 1d、术后 1d和 3d晨分别检测血C 反应蛋白 (CRP)、生长激素、皮质醇和胰岛素。同时测定静息能量消耗 (REE)和呼吸商 (RQ)。 结果 胰岛素在OC患者术后第 3天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生长激素、C 反应蛋白和皮质醇上升在OC术后明显高于LC(P <0 0 5 )。 2组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 ,而术后OC患者REE明显高于LC患者 (P <0 0 5 )。 2组患者呼吸商(RQ)术后比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LC组动脉血氧分压与氧饱和度术后 1d明显下降 ,第 3天恢复。LC组术后 3dBE明显高于OC组。 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 ,应激水平低 ,对患者代谢影响小 ,有益于机体应激激素、氮平衡和能量代谢的恢复。气腹可以引起体内酸血症和肺血灌流不足。
罗开黎介寿李令堂王革非孙锦梅吴素梅
关键词:围手术期创伤酸碱平衡能量代谢应激反应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61
2000年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时机、条件、途径及肠内营养制品的选择 ,研究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170例肠外瘘病人诊断、住院总天数及全肠外营养 (TPN)、全肠内营养 (TEN)、肠内 +肠外营养 (PN+EN)、经口饮食的天数 ,计算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期间 ,非蛋白质热量、蛋白质的供给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收集 TPN、TEN支持前和支持后满 15天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另对 40例肠外瘘病人进行为期 15天的前瞻性观察 ,了解肠内营养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结蛋白、总蛋白、球蛋白和肝酶谱的影响。 结果 :170例病人的总住院天数为 135 5 3天 ,其中 16 4人曾使用 TPN 6 0 40天 (44 .6 % ) ;12 9人使用 TEN 36 76天(2 7.1% ) ;83人使用肠内 +肠外营养 489天 (3.6 % ) ;12 8人经口饮食 2 339天 (17.3% )。按使用时间计算 ,不同肠内营养制品在肠内营养中所占的比例依次是能全力 1781天 (47.2 % ) ,百普素 15 6 6天 (41.5 % ) ,大元素 2 41天(6 .4% ) ,能全素 143天 (3.8% ) ,安素 33天 (0 .9% ) ,爱伦多 7天 (0 .2 % )。肠内营养给予途径的例数依次是空肠造口管 5 4(33.1% ) ,鼻胃管 42 (2 5 .8% ) ,口服 15 (9.2 % ) ,收集回输法 (C& I法 ) 14(8.6 % ) ,鼻肠管 12 (7.4% )
任建安王革非王新波姜军许宝华黎介寿
关键词:肠外瘘胃肠外营养胃肠内营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