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秀文

作品数:30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腹腔
  • 5篇手术
  • 5篇控释
  • 4篇电纺
  • 4篇电纺丝
  • 4篇药物
  • 4篇药物控释
  • 4篇纤维膜
  • 4篇纳米
  • 4篇纳米纤维
  • 4篇纳米纤维膜
  • 4篇静电纺
  • 4篇静电纺丝
  • 4篇纺丝
  • 3篇手术部
  • 3篇手术部位
  • 3篇手术部位感染
  • 3篇细胞
  • 3篇消化道
  • 3篇克罗恩

机构

  • 27篇南京军区南京...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30篇吴秀文
  • 29篇任建安
  • 23篇王革非
  • 18篇黎介寿
  • 10篇顾国胜
  • 9篇任华建
  • 7篇洪之武
  • 6篇赵允召
  • 6篇陈军
  • 4篇邓友铭
  • 3篇周波
  • 2篇赵坤
  • 2篇樊跃平
  • 2篇刘颂
  • 2篇郭坤
  • 1篇汪志明
  • 1篇王萌
  • 1篇吴骎
  • 1篇管文贤
  • 1篇王卫萍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腹部外科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第三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罗恩病外科围手术期优化策略被引量:5
2018年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特发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形成狭窄、瘘管、脓肿等。这些复杂的并发症对临床医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克罗恩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很大比例的患者最终仍须手术,至少1/3的患者须多次手术。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侧重于消除疾病症状、解决并发症和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在术前,患者可能经历过长期的病程、反复的治疗失败、营养不良、药物的副反应等。克罗恩病手术的术后并发症高于其他腹部手术。因此,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将来复发和维持手术后缓解的围手术期优化策略尤其重要。
郭坤王革非吴秀文
关键词:克罗恩病围手术期
严重创伤病人的免疫营养支持被引量:3
2009年
吴秀文任建安
关键词:免疫营养支持创伤病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T细胞功能
一种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10~20g壳聚糖悬浮于50~100ml异丙醇中,加入20~40ml 5~15mol/L NaOH水溶液室温下搅拌20~40min,再滴加20~30g...
任建安黄金健吴秀文陈国璞王革非顾国胜黎介寿
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夹夹闭瘘口。结果 全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1±12.6)岁。均成功实施OTSC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根据引流液内无消化液、未再出现腹腔感染或者消化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溢、CT检查无腹腔脓肿等综合评估,12例中有11例(91.7%)获临床治愈;平均随诊3月时间,未见消化道瘘复发。另1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患者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瘘口后1周复发,经手术治愈。结论 OTSC吻合夹是消化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瘘口周围脓腔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后实施OTSC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王革非汪志明吴秀文刁艳青赵允召任建安黎介寿
关键词:消化道瘘腹腔感染
一种复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搭载药物控释微球的复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通过以下方法制备:(1)制备包埋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2)分别制备聚己内酯/壳...
任建安吴秀文陈国璞王革非邓友铭黎介寿
文献传递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对22例肠空气瘘患者成功使用片堵技术进行肠腔隔绝,从而避免肠空气瘘带来的肠液丢失、创面污染以及肠内营养实施障碍。最终22例患者均接受了肠空气瘘切除加腹壁重建手术,成功治愈。
王革非任建安吴秀文任华建洪之武黎介寿
关键词:腹腔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作为腹腔开放并发症之一的肠空气瘘的处理仍然是临床上处理的棘手问题,文献报道的处理方式一类是肠瘘口内放置引流管进行被动引流,另一类是套置造口袋,引流肠液(相当于造口),这两种方法主要是着眼于引流肠液从而保持创面清洁,然而肠...
王革非任建安任华建洪之武吴秀文黎介寿
关键词:腹腔开放肠内营养
文献传递
聚丙烯网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网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聚丙烯网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通过以下步骤制备:1)制备壳聚糖‐聚乙二醇水凝胶;2)制备包埋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3)制备...
任建安陈国璞吴秀文王革非邓友铭黎介寿
腹部污染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和致病菌分布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腹部污染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致病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并拟行确定性手术的760例消化道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确诊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院内感染监测系统的标准。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法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将患者分为手术部位感染组和非手术部位感染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消化道瘘信息、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相关信息等。计量资料以M(Q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191例患者纳入研究,5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总发生率为26.70%(51/191)。其中浅表切口型手术部位感染36例,深层组织切口型手术部位感染8例,器官和(或)腔隙型手术部位感染7例。手术部位感染时间多为术后1周。手术部位感染组患者中,5例患者细菌培养阴性,46例患者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菌株71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2株、肠球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变形杆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柠檬酸细菌2株、D群链球菌2株、摩根菌 1株、肠杆菌1株、产气单胞菌1株。22株大肠埃希菌中,72.7%(16/22)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7株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非手术部位感染组患者中位总住院时间和中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3.0 d(26.0 d,46.0 d)和16.5 d(13.0 d,21.0 d),明显短于手术部位感染组的37.0 d(31.0 d,64.0 d)和23.0 d(17.0 d,3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 582.00,1 757.00,P〈0.05)。结论:胃肠消化道瘘作为一种污染的腹部切口,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肺�
樊跃平任建安吴秀文顾国胜王革非赵坤赵允召黎介寿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致病菌分布
线粒体DNA在固有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以及合成ATP的最主要场所,以"动力工厂"著称。同时,线粒体还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信号传递及细胞凋亡等过程。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除了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外,还发挥了其他的病理生理学功能。线粒体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尤其是mt DNA能够激活TLR-9,NLRP3炎性小体以及c 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宿主固有免疫应答抵抗外来的病原微生物。虽然线粒体DNA能够促进抗菌免疫防御和调节抗病毒信号传递,但是细胞损伤或凋亡所释放的mt DNA同时也能够诱导炎性疾病的产生。因此,mt DNA不但参与细胞代谢和能量合成,而且在固有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意义。文章就mt DNA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胡琼源任建安吴秀文
关键词:线粒体DNA信号通路固有免疫应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