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益娜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专利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发酵
  • 7篇丁二酸
  • 5篇厌氧
  • 5篇重组大肠杆菌
  • 5篇发酵生产
  • 4篇膜处理
  • 4篇基因工程
  • 4篇基因工程菌
  • 4篇基因工程菌株
  • 4篇工程菌
  • 4篇工程菌株
  • 4篇杆菌
  • 4篇大肠杆菌
  • 2篇厌氧发酵
  • 2篇失活
  • 2篇水反应
  • 2篇苹果
  • 2篇苹果酸
  • 2篇种子培养
  • 2篇脱水反应

机构

  • 12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12篇王益娜
  • 11篇姜岷
  • 9篇陈可泉
  • 9篇马江锋
  • 5篇韦萍
  • 5篇于丽
  • 4篇欧阳平凯
  • 4篇黄秀梅
  • 4篇李建
  • 2篇吴昊
  • 1篇吴晓花
  • 1篇左鹏
  • 1篇刘忠敏
  • 1篇王桂兰

传媒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对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在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分布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血清瓶发酵培养过程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铁氰化钾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为发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调节剂。在3L发酵罐上利用铁氰化钾和二硫苏糖醇调节发酵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值在-100~-450mV,结果表明-350mV为菌体生长和产丁二酸的最佳电位,丁二酸生产速率由0.75g/(L·h)提高到1.18g/(L·h),产物丁二酸与副产物乙酸的质量浓度比由2.5提高到3.9。
姜岷李建陈可泉王益娜马江锋韦萍
关键词:氧化还原电位丁二酸厌氧发酵
新构建的高产苹果酸基因工程菌及其生产苹果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建高产苹果酸基因工程菌株Escherichia coli JM127的方法及其产酸的方法,其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失活或敲除兼性微生物中具有使苹果酸脱水反应和降解丙酮酸能力的酶,并超量表达NAD再生的酶。利用...
姜岷马江锋陈可泉王益娜于丽黄秀梅韦萍欧阳平凯
文献传递
重组大肠杆菌两阶段发酵制备丁二酸培养条件的研究
丁二酸又称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其作为优秀的C4平台化合物,可被应用于合成1,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内酯等有机化学品以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可降解材料,被...
王益娜
关键词:大肠杆菌丁二酸
重组大肠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Plackett-Burman,PB)对影响Escherichia coli NZN111(sfcA)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11个因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影响该菌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乙酸钠、MgCO3、接种量、诱导剂IPTG加入时间和发酵周期。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这5个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的5种因素与丁二酸产量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优化结果与实验验证,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22 g/L,乙酸钠1 g/L,MgCO317 g/L,接种量10%,IPTG初始时加入,发酵周期76 h时,丁二酸产量从原始发酵培养条件下的11.84 g/L提高到15.64 g/L,收率从53.8%提高到71.1%。
姜岷王益娜陈可泉马江锋李建刘忠敏
关键词:E.COLI丁二酸响应曲面法
新构建的高产富马酸基因工程菌及其生产富马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建产富马酸基因工程菌株Escherichia coli JM125的方法及其产酸的方法,其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失活或敲除兼性微生物中具有还原富马酸及降解丙酮酸能力的酶,并超量表达NAD再生的酶。利用已构建的...
姜岷马江锋王益娜于丽黄秀梅
文献传递
碳源对重组大肠杆菌两阶段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研究了在好氧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碳源对两阶段发酵菌体生长、酶活及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mmol/L葡萄糖和12,54,80mmol/L乙酸钠均可以提高好氧阶段的菌体密度和相关酶活。将不同条件下培养的菌体转接厌氧发酵后,厌氧阶段的酶活和代谢产物分布也发生改变。进一步对酶活及代谢产物分析表明:Escherichia coliNZN111(sfcA)厌氧发酵过程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PCK)是产丁二酸的关键酶,丙酮酸激酶(PYK)主要和副产物丙酮酸的积累有关,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对丁二酸产量也有一定影响。好氧培养基中添加80mmol/L乙酸钠,厌氧发酵结束时丁二酸的质量收率可达89.0%,相比对照提高了16.6%。
王益娜马江锋陈可泉左鹏吴晓花姜岷
关键词:大肠杆菌碳源丁二酸
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ORP)调控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包括菌种活化、种子培养、厌氧发酵产酸三步骤。本发明根据微生物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特性,在发酵体系中引入了ORP电极,结合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
姜岷韦萍李建陈可泉王益娜吴昊欧阳平凯
文献传递
不同还原性碳源对重组大肠杆菌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以过量表达苹果酸酶的大肠杆菌NZN111为出发菌株,考察菌体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并用3L发酵罐以不同还原性碳源作为底物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代谢物浓度以及NADH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值(ORP)的变化。结果表明,以甘露醇、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作为碳源时,丁二酸收率分别为99.7%,83.0%和40.5%,还原性越强的碳源发酵过程产生的NADH量越多,且NADH量随着发酵时间逐渐降低,发酵结束时ORP分别为-358mV,-367mV和-384mV。由此可知,还原性越强的碳源产生的NADH量越多,发酵结束时丁二酸产量越高,副产物乙酸产量越低,氧化还原电位值越高。
王桂兰王益娜马江锋陈可泉姜岷
关键词:大肠杆菌发酵丁二酸
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ORP)调控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包括菌种活化、种子培养、厌氧发酵产酸三步骤。本发明根据微生物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特性,在发酵体系中引入了ORP电极,结合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
姜岷韦萍李建陈可泉王益娜吴昊欧阳平凯
文献传递
重组大肠杆菌产琥珀酸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9年
琥珀酸作为一种优秀的C4平台化合物,广泛用于生物高分子、食品与医药等行业,市场潜在需求量巨大。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琥珀酸,可利用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实现石油的原料替代,而且过程污染小,环境友好,且在发酵过程中可吸收固定温室气体CO2,开辟了其利用的新途径,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丁二酸生产菌株中,大肠杆菌由于其遗传背景清楚,易操作易调控,培养基要求简单,生长迅速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研究以获得产琥珀酸优秀生产菌株。本工作系统综述了产琥珀酸大肠杆菌构建中所采用的基因工程策略及代谢工程技术,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姜岷马江锋陈可泉王益娜于丽
关键词:琥珀酸大肠杆菌代谢工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