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教学
  • 4篇抗原
  • 3篇基因
  • 3篇弓形虫
  • 2篇主要表面抗原
  • 2篇教学质量
  • 2篇克隆
  • 2篇基因克隆
  • 2篇教学方法
  • 2篇表面抗原
  • 2篇主要表面
  • 1篇大专班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端粒酶活性
  • 1篇学员
  • 1篇厌氧菌
  • 1篇验方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洛阳150医...
  • 1篇嘉祥县中医院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作者

  • 13篇王宜军
  • 5篇张桂珍
  • 4篇姜淑芳
  • 3篇张京海
  • 2篇张福
  • 1篇杜桂香
  • 1篇裴孝冬
  • 1篇张乐海
  • 1篇高媛
  • 1篇杜桂香
  • 1篇谢学军
  • 1篇李东阳
  • 1篇王平

传媒

  • 5篇医学检验教育
  • 3篇解放军医学高...
  • 2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微...

年份

  • 1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弓形虫p30抗原基因体外扩增及其重组质粒构建
1998年
为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重组质粒,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P1、P2。在两引物的5末端分别加上了EcoRI、BamHI酶切位点,利用PCR技术获取p30抗原基因整个开放阅读框架的碱基序列。PCR产物经BamHI和EcoRI双酶切后,与经同样两种内切酶切割的质粒载体pBluescriptSK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BluescriptSK-p30,转化大肠肝菌DH5α。通过遗传标记筛选、PCR扩增及酶切分析对重组子进行了鉴定证实构建了p30基因重组质粒。
姜淑芳王宜军盛云杰张桂珍赵向阳张京海
关键词:弓形虫表面抗原基因扩增基因重组
浅谈备课
1995年
王宜军
关键词:备课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基因克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利用PCR技术获取P30抗原基因整个开放阅读框架的碱基序列。PCR产物经BamHI和EcoRI双酶切后,与经同样两种内切酶切割的质粒载体pBluescriptSK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BluescriptSK-P30,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遗传标记筛选、PCR扩增及酶切分析对重组子进行了初步的鉴定,构建了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克隆,为进一步选择真核系统或原核系统体外表达该抗原,用于临床弓形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弓形虫病的预防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姜淑芳王宜军盛云杰张福张桂珍
关键词:弓形虫抗原PCR基因克隆弓形体病
检验大专班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1996年
我校招收的首届成人检验大专班学员.他们学习热情高,了解现令检验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但部分学员基础较差.这就使教学在课时分配,内容设置等方面的安排有一定难度。现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作一介绍,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及安排工作能有所帮助。
毕建红冯巍王宜军
关键词:大专班医学遗传学教学学员验方
TRAP银染检测端粒酶活性
1999年
在PCR 技术基础上,建立TRAP 银染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细胞株(7402) 、Hela 细胞株、60 例癌组织( 肺癌26 例、贲门癌12 例、胃癌16 例和甲状腺癌6 例) 、57 例癌旁组织和1 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肝癌细胞株(7402) 和Hela 细胞株端粒酶均为阳性;60 例癌组织中50 例端粒酶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 .3 % ;57 例癌旁组织中2 例阳性,阳性率为3 .5 % 。
姜淑芳张福魏玲张桂珍王宜军盛云杰王平李敏
关键词:端粒酶细胞株癌组织癌旁组织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基因克隆的初步研究
1997年
弓形虫是能够引起人、畜感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率一般在25%~50%,正常人感染可不显示任何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虫者,但是胎儿感染常可导致胎儿畸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流产甚至死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如恶性肿瘤、接受器官移植、AIDS病人等)并发弓形虫感染,尤其神经系统感染常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研究及弓形虫疫苗的开发利用,对于提高新生儿素质。
姜淑芳王宜军盛云杰
关键词:弓形虫感染基因克隆主要表面抗原表面抗原P30免疫功能缺陷神经系统感染
类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1993年
随着厌氧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厌氧菌在临床细菌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临床上最常见的厌氧菌-类杆菌噬菌体的分离方法,基本特性,形态特点,溶原性,分型鉴定的可能性等作一综述。
李铁军郭金宪王宜军李东阳
关键词:类杆菌噬菌体厌氧菌
论《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
1996年
要提高教学质量.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下面就与生物化学教学有关的几个问题谈谈体会。
王宜军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教学
空肠弯曲菌共同抗原的实验研究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
1997年
用甘氨酸制备空肠弯曲菌酸提取物,能和52种空肠弯曲菌分型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提示空肠弯曲菌各型间存在共同抗原。SDS-PAGE分析,显示该菌共同抗原分子量为31000。用其包被建立ELISA法检测203例腹泻病人血清抗体,与培养法比较,总符合率达93.6%。
张京海杜桂香杜桂香杜桂香王宜军张乐海张桂珍
关键词:空肠弯曲菌抗原共同抗原抗体ELISA
溴酚蓝结合蛋白结构及稳定性的研究
1998年
在早期对溴酚蓝结合蛋白(BPBBP)的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其在电泳谱中的位置及分子量。目前进行的实验中,我们从不同患者血清中BPBBP的存在及正常人的血清中BPBBP的结构和稳定性等方面对BPBBP进行了测定。测定的结果:(1)在不同患者血清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BPBBP,这为寻求基因药物载体提供了新思路。(2)不同pH下,紫外-可见光连续光谱的结果说明BPBBP与溴酚蓝发生了化学键的结合,并结合稳定;只有当BPBBP的二级结构被破坏时,方可同溴酚蓝解离;溴酚蓝结构中的发色团也参与了结合,同时BPBBP与溴酚蓝的结合需要电荷的存在;(3)荧光光谱和荧光淬灭及温度淬灭的结果:BPBBP中位于分子外部的Trp,Tys,Phe占Trp,Tys,Phe总量的60%,内部的占40%;在75℃时BPBBP发生热变性,说明BPBBP的热稳定性较好,这也是基因药物的应用基础之一。
高媛张桂珍盛云杰张京海王宜军
关键词:荧光光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