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厚力

作品数:36 被引量:3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急诊
  • 5篇中毒
  • 5篇衰竭
  • 5篇通气
  • 4篇正压通气
  • 4篇发病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无创正压通气
  • 3篇腺炎
  • 3篇酒精
  • 3篇酒精中毒
  • 3篇急性酒精
  • 3篇急性酒精中毒
  • 2篇心源性
  • 2篇心源性肺水肿
  • 2篇心脏
  • 2篇心脏指数

机构

  • 34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36篇王厚力
  • 25篇于学忠
  • 16篇徐腾达
  • 9篇王仲
  • 6篇周玉淑
  • 6篇邵孝鉷
  • 5篇朱华栋
  • 5篇马遂
  • 4篇吉栩
  • 3篇何艳
  • 2篇郭树彬
  • 2篇徐军
  • 2篇韩红
  • 2篇周文华
  • 2篇孙红
  • 2篇杜铁宽
  • 2篇赵静
  • 1篇刘业成
  • 1篇于春华
  • 1篇郭伏平

传媒

  • 10篇中国急救医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急诊医学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世界急危重病...
  • 1篇现代护理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2008北京...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3
  • 7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急性酒精中毒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急性酒精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与工作状态、季节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08—01—2009—07—31期间北京急救中心记录的急性酒精中毒病例数据,分析急性酒精中毒的月份和季节性发病差异,并用ANOVA方法分析工作状态对急性酒精中毒事件的影响。结果709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男性占84.1%;20~29岁年龄段的发病例数和校正发病率在各年龄段中均是最高值,20~29岁年龄段的校正发病率分别为30~39岁、40~49岁及50~59岁年龄段的1.13、1.28和2.09倍。急性酒精中毒发病高峰在冬季,峰值在1月份,7月份是急性酒精中毒发病的第2个高峰。与正常工作日相比,休息日前一天和休息日急性酒精中毒的病例数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北京地区急性酒精中毒在年轻人群中高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夏季高发;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明显的“休息日效应”,休息日前一天及休息日发病率显著增加。
何艳徐腾达王厚力李涛吉栩于学忠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流行病学
胃肠道去污染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去污染干预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人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627例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比较胃肠道去污染(洗胃和活性炭)干预与否对急诊留观时间、气管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vs 5.3%,P=0.51),干预组急诊留观时间明显延长[(11.2±4.7)vs(8.9±5.0),P<0.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6.5%vs 2.5%,P=0.01)。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中非毒物摄入组和延迟性中毒组两组间胃肠道去污染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2,P=0.51)。结论洗胃和活性炭等胃肠道去污染干预措施并不能显著改善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急诊留观时间显著增加;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临床上很可能存在过度干预。
徐腾达于学忠王厚力朱华栋周玉淑
关键词:急性中毒症状洗胃
急诊无起始症状型中毒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急诊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临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6-12期间627例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分析其基本临床特征,并与有起始中毒症状病例对照,观察急诊留观时间、洗胃和活性炭应用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中,无毒物质摄入占21.7%,延迟性中毒占78.3%(致命性延迟性中毒占6.5%)。无起始中毒症状组和有起始中毒症状组比较,毒物接触到急诊就诊时间[(2.0±1.4)hvs(3.3±1.8)h]、急诊留观时间[(9.7±4.9)hvs(16.4±7.9)h]明显减少(P均<0.001),而前者洗胃(21.1%vs14.0%)和活性炭干预率(39.4%vs31.3%)明显高于有起始中毒症状组(P<0.001或P<0.01)。结论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良好。临床上应加强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的研究,以期更好地识别无毒物质摄入和致命性延迟性中毒病例,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干预。
徐腾达王厚力朱华栋于学忠
关键词:急性中毒症状流行病学
心肺复苏时血管加压素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7
1999年
目的 研究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 48 例心跳停搏患者随机分为4 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 A 组)11 例,肾上腺素大剂量组( B组)12 例,血管加压素组( C 组)12 例,肾上腺素+ 血管加压素组( D组)13 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  A 组、 B 组、 C 组、 D 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82 % 、583 % 、25 % 、692 % , B 组、 D 组明显高于 A 组、 C 组; D 组存活率(462 % ) 显著高于 A 组(91 % ) 、 B 组(167 % ) 、 C 组(167 % ) ; B 组、 D 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结论 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比单独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朱华栋于学忠周玉淑王厚力邵孝鉷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
轻型急性胰腺炎恢复期因肺栓塞猝死1例报告被引量:1
2007年
韩红郭树彬王厚力
关键词:肺栓塞猝死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标准分析被引量:4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诊科早期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出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有无结核病史、有无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感染、脑脊液结果及细菌培养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有16例既往有结核病史(24%),有20例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的同时患有肺结核(30%)、9例患者同时有肺结核以外的颅外结核(13%)。全部患者均进行了结核杆菌培养,其中12例为阳性结果(20%)。阳性率较高的7项临床指标依次是神志改变(100%),发病时间>5 d(99%),脑脊液以淋巴细胞为主(80%),脑脊液糖水平低于血糖水平50%(70%),CT 或 MRI 异常(70%),眼底异常(49%)及合并有其他部位结核(43%)。结论通过68例病例分析可见,结核性脑膜炎常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感染。脑脊液及血等标本中结核菌培养阳性率低,不宜作为早期诊治的主要依据。建议临床工作中当出现上述7条指标中≥4条时应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
李毅王仲王厚力于学忠
pHi监测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意义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胃粘膜内pH值 (pHi)监测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临床观察期间收住院的 4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在入院后立刻经鼻插入TRIP -NGS导管并测定pHi,以后每隔 12h测量一次pHi。结果 :并发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在器官功能衰竭前 1~ 3dpHi即有显著降低 ,而同期测得的全身氧供指标并未发生明显异常。结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进行pHi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等优点 ,对于早期发现局部组织缺氧、尽快采取措施预防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于学忠徐腾达王厚力邵孝鉷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
无创双相正压通气对正常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为了解无创双相正压通气 (BiPAP)对正常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2 2例正常自愿者进行研究 ,测定正常人在不同压力水平 (10 /4cmH2 O、 2 0 /10cmH2 O)的通气状态时及通过鼻罩或口鼻面罩通气时的心率、血压、心脏指数。结果 :1)虽然在某种通气方式时心率、血压的变化有统计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普通的临床监护设备并不能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2 )正压通气使实验者的心脏指数下降 ,而且其下降程度与正压通气的压力正相关 ,心脏指数的下降主要由于心脏每搏指数的下降所致 ,心率的变化不是主要原因。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评价BiPAP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王厚力于学忠文武斌周玉淑马遂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血流动力学心脏指数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的节律性及相关气象因素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病的节律性特点及相关气象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北京地区院前发病的UGIB病例及此研究期间每天的气象资料,比较昼夜、月、季之间的UGIB发病差异,分析气象因素与UGIB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258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占73.2%;男女两性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3±20.4)岁vs.(63.3±20.7)岁,P<0.05]。UGIB发病在季节(χ2=49.82,P<0.01)、月份(χ2=83.43,P<0.01)、日内小时(χ2=126.79,P<0.01)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冬春发病较多,以1月份为最高;夜间发病较多,以8pm~0am时段最高。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气温与UGIB发病关联最显著(r=-0.3785,P=0.001),气压次之(r=-0.3002,P=0.011);风速(P=0.086)和相对湿度(P=0.971)与发病无明显关联。结论北京地区UGIB的发病存在显著昼夜、月和季节差异。UGIB发病依次与气温和气压呈密切负相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关联。
杜铁宽王厚力徐腾达吉栩张燕萍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节律性气温气压
口咽置管行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通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 ,探讨更有效地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新方法。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单纯采用经口鼻面罩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另一组首先放置口咽管 ,建立口咽气道 ,然后在经口鼻面罩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建立口咽气道的明显优于单纯BiPAP机械通气 ,可更有效地纠正呼吸衰竭 ,促进呼吸肌的恢复。结论 口咽气道结合呼吸机辅助通气 ,既能有效解除上呼吸道的梗阻 ,又不增加病人痛苦 ,可明显改善呼吸功能和降低氧消耗 ,在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各种辅助通气方法中 ,不失为一种好的通气模式 。
于学忠王厚力周玉淑
关键词:无创性机械通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