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苏民

作品数:71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7篇动脉
  • 23篇心脏
  • 21篇手术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4篇术后
  • 14篇体外循环
  • 14篇外循环
  • 11篇动脉旁路
  • 11篇冠状动脉旁路
  • 11篇二尖瓣
  • 9篇主动脉
  • 9篇外科
  • 8篇动脉旁路移植
  • 8篇动脉旁路移植...
  • 8篇移植术
  • 8篇旁路移植
  • 8篇旁路移植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机构

  • 43篇青岛大学
  • 28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

  • 70篇杨苏民
  • 21篇徐平
  • 9篇高洪波
  • 9篇王士忠
  • 8篇李贞福
  • 8篇王福和
  • 7篇张宏
  • 6篇刘旭
  • 5篇常青
  • 5篇王涛
  • 5篇吴玉辉
  • 5篇吴玉辉
  • 4篇杨林山
  • 4篇张平
  • 4篇邢泉生
  • 3篇林冠军
  • 3篇江蕊
  • 3篇江磊
  • 3篇袁莉
  • 3篇于仁斌

传媒

  • 11篇临床医学进展
  • 9篇中华胸心血管...
  • 8篇精准医学杂志
  • 7篇山东医药
  • 4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青岛大学学报...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9篇2003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个性化降压降低主动脉夹层发生率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2019年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公认的凶险性疾病。虽然AD发生前检测不到,但可以预防。目前认为通过控制血压可以预防AD的发生,而千篇一律的血压控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理论上个性化的血压控制方案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它的制定需要根据主动脉壁的弹性来制定。本文将探讨个性化降压的可行性。
梁仁东吴玉辉王士忠杨苏民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压控制
急性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急性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称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探讨降低此类患者术后病死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8年7月120例急性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病人早期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均无死亡,术后早期死亡23例,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6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5例,脑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3例,感染性休克2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结论术中尽可能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增加各脏器血液灌注,减少缺氧缺血性损伤;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防止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关键。
尹立明王士忠秦凤丽王清江袁莉杨苏民
关键词:主动脉瘤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
风心病房颤患者围术期血浆心钠素变化的研究
2000年
目的 :为了解风心病房颤患者手术前后静脉、动脉、左心房和右心房血浆心钠素 ( p AN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 RIA)测定 3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及 30例风心病无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 ,并同时应用 Swan- Ganz导管及左心房测压管测定心功能及各部位压力。 结果 :房颤患者p ANP显著高于风心病无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 ;手术后随心功能改善 ,心房压力下降 p ANP显著降低 ;不同时段动脉、静脉、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均有明显差异 ,以右心房最高 ,各部位含量与 CI、CO均呈负相关 ;左心房内 p ANP与左心房大小、LAP、PCWP、SVRI呈正相关 ;右心房内 p ANP与右心房大小、CVP、PVRI呈正相关。 结论 :心房颤动是刺激 p ANP分泌的重要因素 ;p ANP测定是判断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杨苏民李守先董艳
关键词:心钠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HVR)后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49例,其中男性229例,女性220例,年龄16~92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48小时内白蛋白水平分为低蛋白组(n = 184)和对照组(n = 26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构建多因素预警模型。结果:449例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者184例,单因素回归分析是糖尿病、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术中胶体量、术中输液量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有关,术前白蛋白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是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白蛋白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
王彬李亚琦国鹏飞朱丰正杨苏民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低蛋白血症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围术期应用
2003年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的时机、指征 ,以提高使用的成功率。②方法 对 9例冠心病病人围手术期应用IABP治疗。③结果 全组 9例中 ,8例存活 ,死亡 1例 ,存活率为 88.9%。发生并发症 2例 ,其中血肿 1例 ,术中误穿股静脉 1例。④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及术中。
杨苏民徐平王福和孙惠娟常青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围术期
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瘘 (CA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16例冠状动脉瘘患者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4例 ,确诊 12例 ,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4例均确诊。 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非体外循环下行缝扎瘘口 1例 ,体外循环下经心腔内闭合瘘口 12例 ,切开冠状动脉闭合瘘口 1例 ,分别闭合冠状动脉内瘘和心腔内瘘口 2例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 1例。结果 手术发现单一瘘口 11例 ,两个瘘口 5例。全组无死亡病例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诊无残余瘘发生。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 CAF的金标准 ;CAF自行闭合性小 ,一旦确诊 ,即使无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
杨苏民徐平厉泉李跃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体外循环手术治疗
达芬奇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静脉血栓预防研究
2021年
目的:通过对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分组抗凝治疗,评估抗凝治疗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比较阿司匹林、华法林以及抗血栓压力泵的使用对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而为改善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提供思路和策略。方法:对达芬奇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研究,为对比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将患者分为无抗凝组、物理抗凝组、华法林 + 物理抗凝组、阿司匹林 + 物理抗凝组共4组,进行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收集并记录各组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抗凝方案的疗效。结果: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8月,共有311例患者接受了达芬奇心脏手术,其中227例患者纳入术后抗凝研究,包括:无抗凝组97例,物理抗凝组患者34例,华法林 + 物理抗凝组患者65例,阿司匹林 + 物理抗凝组患者31例。无抗凝组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7例(7.2%),物理抗凝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例(8.8%)、腹股沟切口感染患者1列(2.9%),华法林 + 物理抗凝组无股动静脉血栓患者,但发现腹股沟皮下血肿患者2例(3.1%)、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3例(4.6%),阿司匹林 + 物理抗凝组出现皮下血肿患者1例(3.2%)。结论:达芬奇心脏手术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后需要常规抗凝治疗,较单纯物理治疗,采取药物加物理预防性治疗,能更有效的预防靶血管血栓形成(P <0.05);预防药物方面,采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
范睿心张宏杨苏民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华法林
心外膜支气管源囊肿左前胸小切口切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60岁男性患者,因发现心脏占位病变1月入院。超声心动图及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心尖部占位病变,且与心包界限不清。2021年8月1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心脏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2年,患者心功能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我们对该罕见病例进行报道,并作文献复习。
王锐陈晓东李昊彦刘芃鑫杨苏民
关键词:支气管源性囊肿
17β-雌二醇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3组,其中后处理组(Pos组)在复灌时给予3次30s短暂开放/30s阻断,雌激素组(E2组)灌注液中含有17β-雌二醇。定时收集冠脉流出液测定冠脉流量(CF);检测缺血前及复灌后冠脉流出液中LDH、SOD、CK的含量;测定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复灌后各时点CF值在Pos,E2组较Isc组恢复好(P<0.05),复灌30min后Pos,E2组中CK、LDH漏出量较少,SOD含量较高(P<0.05),Pos,E2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结论:机械后处理、17β-雌二醇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抗氧化功能是后处理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志东杨苏民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17Β-雌二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以提高对左心室辅助装置的认识。方法:我们报道了1例由我院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并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等资料,并根据国内外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至今无手术及装置植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LVAD是终末期HF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我国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未来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使用LVAD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辨别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右心衰竭以及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刘宣蔚杨苏民国鹏飞李亚琦许焕晨
关键词:左心室辅助装置心力衰竭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