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跃清

作品数:341 被引量:3,19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7篇期刊文章
  • 54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4篇天文地球
  • 24篇水利工程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3篇降水
  • 68篇青藏
  • 67篇青藏高原
  • 59篇气候
  • 48篇盆地
  • 46篇夏季
  • 39篇暴雨
  • 35篇环流
  • 30篇四川盆地
  • 29篇旱涝
  • 26篇低涡
  • 24篇季风
  • 23篇水汽
  • 23篇气象
  • 21篇气候变化
  • 21篇气温
  • 20篇大气环流
  • 18篇边界层
  • 16篇水汽输送
  • 15篇热带

机构

  • 316篇中国气象局成...
  • 46篇成都信息工程...
  • 37篇四川省气象局
  • 3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0篇四川大学
  • 12篇云南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四川省气象科...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四川省气候中...
  • 9篇中国气象局
  • 5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湖北省气象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云南省气象局
  • 3篇湖北省人工影...
  • 3篇交通运输部
  • 3篇达州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作者

  • 341篇李跃清
  • 35篇周长艳
  • 31篇蒋兴文
  • 28篇陈永仁
  • 27篇齐冬梅
  • 22篇赵兴炳
  • 19篇王文圣
  • 14篇李英
  • 11篇闵文彬
  • 10篇童文林
  • 9篇王顺久
  • 8篇何光碧
  • 8篇程晓龙
  • 7篇向朔育
  • 7篇徐祥德
  • 6篇王鑫
  • 6篇彭俊
  • 6篇李德俊
  • 6篇胡豪然
  • 6篇柳草

传媒

  • 77篇高原山地气象...
  • 42篇高原气象
  • 29篇四川气象
  • 20篇大气科学
  • 11篇干旱气象
  • 8篇四川大学学报...
  • 7篇气象学报
  • 6篇暴雨灾害
  • 5篇气象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资源科学
  • 4篇成都气象学院...
  • 4篇气象科技合作...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 4篇2010年高...
  • 3篇地理学报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10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4篇2018
  • 9篇2017
  • 15篇2016
  • 12篇2015
  • 15篇2014
  • 12篇2013
  • 17篇2012
  • 21篇2011
  • 24篇2010
  • 23篇2009
  • 39篇2008
  • 13篇2007
  • 24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3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降水与水资源特征及变化
利用川渝盆地1951-2000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区50年米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川渝盆地的降水和水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里相反趋势,50年来盆地东(西...
周长艳李跃清彭俊
关键词:川渝盆地降水特征水资源特征
文献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基于NCEP/NCAR 1968~200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a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强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多雨,气温偏低;当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弱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3)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通过直接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场的异常,同时影响周围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强迫500hPa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到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的夏季气候。
齐冬梅李跃清李英陈永仁德庆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建立的大气综合观测站观测资料,以2006年1月和7月涡旋相关资料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近地层包括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在内的平均场特征,以及湍流强度、无量纲化风脉动方差相似性和地表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月和7月稳定度基本集中在±0.5和±0.25之间;湍流在<2 m.s-1的风速环境中发展最为旺盛,随着风速的增大湍流强度减小迅速;无量纲化三维风脉动方差符合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1/3"定律,其最佳通用相似函数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都可以拟合得到;地表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月以感热为主,潜热很小;7月以潜热为主,感热较小。
李英李跃清赵兴炳
关键词:青藏高原湍流强度地表通量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特征及其与川渝盆地夏季气候的关系分析
基于NCEP\NCAR1958-2007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着一个20-22年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
齐冬梅李英李跃清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副热带高压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地区冬季边界层的观测分析被引量:21
2009年
利用2007年12月的加密探空资料,对高原东部及其下游地区的边界层结构和高原东部边界层变化对下游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夜间近地面逆温层可以发展到平均500 m的高度,白天混合层可以发展到平均2000 m的高度。白天混合层内水汽和风速混合十分均匀,在混合层发展成熟时存在十分深厚的逆湿层。冬季青藏高原下游的四川盆地,边界层内温度日较差小,夜间逆温层把大量地表水汽截留在近地层,日出前近地层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白天,混合层在中午发展成熟,平均高度只有300 m。四川盆地对流层下部存在非常强的逆温层,该逆温层是青藏高原抬升地表加热和冬季盛行西风气流形成的,逆温层变化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层温度日变化和局地西风变化的共同结果。逆温层显著改变大气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垂直分布。与对流层下部逆温相联系的中层云对辐射的影响是造成四川盆地温度日较差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的原因。
蒋兴文李跃清王鑫赵兴炳何光碧
关键词: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边界层逆温层
西南地区夏季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论文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地面降水资料和ISCCP D2云资料,通过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夏季雨层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与降水量、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的贵州、重庆地区夏季的雨层云与雨日、雨量具有较好的关系,尤其是与雨日的相关系数高达0.73。除云南中、西部地区外,西南其余地区夏季高层云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且相关系数与雨层云接近,反映此地区发生降水时,一般是雨层云和高层云相伴存在。夏季的深对流云也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由于深对流云常产生阵性强降水,对降水量贡献较大,所以与雨量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系数高达0.86,并且在三种降水性云系中与降水关系最好。
李跃清张琪
关键词:雨层云高层云降水
2010年秋冬季西南地区严重干旱与南支槽关系分析被引量:34
2010年
利用1951~2009年西南地区24个站点逐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演变特征,并使用SVD、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南支槽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严重干旱的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0年西南地区冬季严重干旱从秋季10月份云南省开始出现大范围干旱为征兆,11~2月逐步发展到西南三省,3月减弱。从秋季10月到次年2月的降水持续偏少,加重了此次旱情。2009/2010年冬季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开始、发展和减弱与同期500hPa南支槽活动及整层水汽输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西南地区11~3月降水和前期11月南支槽指数在10~12年周期变化上存在显著的反相关系,前期11月南支槽区负距平,南支槽指数偏弱,南支槽加深,水汽输送充足,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反之,前期11月南支槽区正距平,南支槽指数偏强,南支槽变浅,水汽条件不足,西南地区降水偏少。SVD分析表明,高度场第一模态同性相关场的关键区在青藏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反映了南支槽强弱变化信息,第一模态的这对空间分布型表明18~20°N,84~92°E范围11~3月500hPa高度场异常偏低时,同期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多;高度场第二模态同性相关场的关键区在22°N以南区域,反映了西风强弱变化信息。第二模态的这对空间分布性表明70~110°E之间22°N以南区域11~3月500hPa高度场异常偏低时,同期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11~3月关键区500hPa高度场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降水在时空场上都有着很好的同步关系,并且前期500hPa高度场是我国西南地区11~3月旱涝情况的一种预测信号。
王斌李跃清
关键词:严重干旱南支槽SVD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东侧MODIS地表温度产品验证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热红外测温仪和长波辐射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实测地表温度Ts的精度及其影响因子,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Tr相比,考虑了地表辐射率和大气下行辐射后的地表温度Ts_R偏低,差值随着地表发射率递减,随着长波净辐射递增,白天偏低可达1.9 K,夜间偏低可达1.1 K。当地表温度<285 K时,Ts_R与用长波辐射估算的地表温度Ts_L之间的差值集中在2.5 K以内;而当地表温度>285 K时,偏差可达10 K。地表发射率的误差≤0.01时,地表温度计算误差≤0.5 K。Tr、Ts_R和Ts_L与LST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Ts_L与LST的相关系数最大。夜间的相关系数大于白天;Terra卫星的相关系数(尤其是白天)大于Aqua卫星。基于LST的Ts_L回归模型估算标准误差为4.4904 K,达到99%的置信水平。
闵文彬李跃清周纪
关键词:MODIS地表温度
对流层重力波的主要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重力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气波动,它对全球大气动量和能量的传播以及多种天气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惯性重力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总结了有关重力波的主要成果:重力波的基本定义和属性、激发源、现有的探测手段和分析方法,以及对暴雨、台风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重力波研究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陈炜李跃清
关键词:惯性重力波
川渝盆地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在100 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场相关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大气环流变化对川渝盆地盛夏气温长期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对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0hPa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与盆地盛夏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南亚高压主体部分年代际南北进退,引起了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异常变化。当南亚高压偏南时,盆地盛夏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中低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及北半球850hPa夏季距平风场也有明显的不同异常分布,南亚高压是影响川渝盆地冷暖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
苏东玉李跃清张虹娇
关键词:川渝盆地年代际变化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