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炳元

作品数:85 被引量:2,88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青藏高原
  • 28篇青藏
  • 17篇地貌
  • 9篇气候
  • 8篇甜水海
  • 8篇西昆仑
  • 8篇古气候
  • 7篇环境变化
  • 7篇古地理
  • 6篇地貌学
  • 6篇西昆仑山
  • 6篇介形类
  • 5篇第四纪
  • 5篇更新世
  • 5篇古环境
  • 4篇地理
  • 4篇青藏高原腹地
  • 4篇晚更新世
  • 4篇隆升
  • 4篇湖泊沉积

机构

  • 63篇中国科学院
  • 34篇中国科学院地...
  • 14篇兰州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普研究...

作者

  • 85篇李炳元
  • 14篇潘保田
  • 11篇李世杰
  • 11篇郑度
  • 10篇朱照宇
  • 9篇高红山
  • 9篇张青松
  • 8篇李吉均
  • 7篇李元芳
  • 7篇张镱锂
  • 6篇师长兴
  • 6篇朱立平
  • 5篇周厚云
  • 4篇周成虎
  • 4篇程维明
  • 4篇李元芳
  • 4篇余素华
  • 4篇胡东生
  • 4篇张华京
  • 3篇业渝光

传媒

  • 18篇地理学报
  • 9篇地理研究
  • 8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科学通报
  • 4篇地理科学
  • 3篇湖泊科学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山地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冰川冻土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山地研究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7篇2002
  • 7篇2001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数据的发表——青藏高原范围界线与面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被引量:29
2014年
长期以来,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作者(2002)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论证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仑山—祁连山北侧。结合新的矢量数据分析,青藏高原范围为25°59′37″N~39°49′33″N,73°29′56″E~104°40′20″E,边界总长度为11745.96 km,面积为2542.30×10^(3) km^(2)。鉴于2002年的条件,《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的矢量数据没有渠道与论文同步发表,现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启动的科学数据出版平台,将更新后的数据公开出版,以便大家获取、引用和应用此数据。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
祁连山东段冲积扇的发育时代及其成因被引量:11
2005年
第四纪期间祁连山东段山麓地带广泛发育了多级冲积扇,它们是研究区域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最为直接的载体.本文主要通过ESR,,IRSL以及14C等绝对测年手段对该区冲积扇的形成年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东段北麓最高级冲积扇形成于0.85MaBP,而毛毛山南麓的最高级冲积扇形成于0.43MaBP.随后各地又相继发育了0.25,0.16,0.06,0.01MaBP等多级冲洪积台地.根据主要冲积扇的形成年代及其与区域构造-气候事件的对比,认为它们是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高红山潘保田邬光剑李吉均李炳元业渝光
关键词:冲积扇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地貌数字解译被引量:12
2007年
“3S”技术与地学的结合,对传统地貌制图的编绘方法必然产生较大影响。遥感影像不仅作为地面调查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可以根据需要缩放到所需比例尺的重要数据源;各种数据源的参考数据如地形图、植被图、地质图、土地资源图等均可以数字的方式在GIS环境中集成、叠加与运算,从而改变了地貌制图依赖于地形图进行多次综合概括的制图方式,使基于多源数据的遥感地貌信息定量解译成为可能。以青藏高原昌都幅遥感地貌解译为例,探讨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山地地貌解译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和对地貌判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多源数据的遥感地貌解译方法,为全国1∶100万地貌遥感解译和地貌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姚永慧周成虎孙然好龙恩朱运海李炳元
关键词:多源数据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被引量:73
1994年
通过班公错和松西错两钻孔以及红山湖地层剖面的介形类分析,讨论了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和环境变迁。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
关键词:青藏高原介形类环境演变更新世
24万年来西昆仑山甜水海湖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演化被引量:58
1998年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与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是高原上气候最干旱的区域.作者于1995年6月在该区海拔4840m的湖盆首次打钻取芯(TS95孔).获得57m湖泊岩芯,经对样品的实验室测年和多项环境指标分析,表明,TS95孔岩芯覆盖了距今240-17ka间的时间尺度.期间,经历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阶和末次冰盛期几个气候变化阶段.岩芯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可明显划分出两个大的环境阶段:在孔深30m以下,为河流沉积环境和开口型湖泊沉积环境,之上为封闭湖泊沉积环境,这种突然变化是由发生于距今150ka前的强烈构造运动事件造成的.在孔深30m以上,碳酸盐含量变化记录着古甜水海封闭湖泊的扩、缩变化历史,可借以作为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指示器.结合其它环境指标的分析:指出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在距今240-17ka期间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特征表现为间冰期暖期的季风型气候和冰期的西风型气候交替作用、中间穿插过渡类型的模式.
李世杰区荣康朱照宇李炳元
关键词:钻孔岩芯碳酸盐含量古气候
中国地貌区划纲要
地貌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它往往制约着其它自然因素,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活动。因此,地貌区域差异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探讨地貌区划的原则和各级地貌区划分的标准,并在作者主编的1:400...
李炳元
关键词:自然环境
文献传递
西昆仑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6
1997年
为探讨青藏高原演化过程,在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盆地区进行了钻探,井深56.32m,对所获取的岩芯做了介形类分析,共发现介形类8属10种,按照介形类生态及在钻孔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成5个不同的化石组合。根据介形类种类和组合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并结合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可将24万年以来的甜水海古湖泊演化分为6个阶段:前4段(242-59kaBP)甜水海地区为淡水湖泊与河流交替变化的环境,第5段(59-25kaBP)本区为相对较暖的淡水湖环境,第6段(25-17kaBP)其早期(22kaBP以前)仍为淡水至微咸盐湖环境,以后气候开始变干,至19kaBP时迅速变干,致使古甜水海成为半咸水湖甚至盐湖,至17kaBP时甜水海附近的古湖开始消失。
李元芳李炳元王国李世杰朱照宇
关键词: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古环境
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概算——粤北坪石红层盆地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中国丹霞地貌的中生代优势以及陆相沉积特征是中国的特色也具有世界代表性。通过对中生代主要出露红层盆地室内计算机空间叠置分析,利用大量的野外现场调研检验等手段,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红层面积。其中,中侏罗世3个红盆面积45.16×10~4km^2,中、晚侏罗世28个红盆面积149.17×10~4,早白垩世17个红盆面积55.97×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10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135.73×10~4km^2。通过对实地测量及对比分析,发现红层盆地建造发育成丹霞地貌的贡献率为6.5%左右。可计算中、晚侏罗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为9.7×10~4km^2,早白垩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3.6×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8.8×10~4km^2,这样统计中国丹霞地貌的总面积为29×10~4km^2。这一数字因丹霞地貌自身发育的阶段性会出现偏差,考虑气候-构造-地貌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典型丹霞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将达到一个平衡,基本稳定在20×10~4km^2左右,这就是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数据。
齐德利颜明闫丹李炳元
关键词:丹霞地貌红层盆地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被引量:357
2002年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
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铁变化的环境记录被引量:22
1997年
阐述了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沉积物中氧化铁的丰度、频率分布和富集系数的变化规律。其丰度值范围FeO0.39%-3.95%,平均值为1.25%;Fe2O30.44%-8.09%,平均值为2.60%;Fe2O3/FeO0.21-3.60,平均比值1.12。说明该彻岩芯沉积物中铁平均丰度值较低,但其变化幅度较宽且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环境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异系数值表明,该湖岩芯沉积物中FeO的离散程度较Fe2O3大。大约距今23万年来氧化铁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出7个环境演化阶段,并基本上可与深海氧同位索阶段对比。揭示了甜水海湖演化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引起的气候环境改变的密切关系。在距今23一15万年,沉积以河流相或冲积、洪积相为主,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干型波动;在距今15-7.4万年,沉积以湖相为主,沉积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湿型为主;在距今74万年以来,湖盆沉积环境多样化,沉积物以湖相和近源冲积、洪积相交替出现。气候出现冷湿、冷干、温湿和温干多种波动模式。这些资料分析初步认为甜水海古湖大约形成于距今15万年,即青藏高原第三成湖期,这也与青藏高原在距今15万年左右的再次构造隆升有关。
余素华朱照宇李世杰李炳元周厚云孙彦敏
关键词:环境记录氧化铁湖泊岩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