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浓

作品数:188 被引量:1,21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1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8篇细胞
  • 76篇干细胞
  • 45篇骨髓
  • 40篇造血
  • 38篇间质干细胞
  • 33篇基因
  • 31篇骨髓间质
  • 31篇骨髓间质干细...
  • 29篇胚胎
  • 27篇分化
  • 25篇造血干
  • 25篇小鼠
  • 25篇免疫
  • 21篇造血干细胞
  • 20篇淋巴
  • 19篇体外
  • 19篇淋巴细胞
  • 18篇胚胎干细胞
  • 16篇脐血
  • 13篇血细胞

机构

  • 115篇中山医科大学
  • 66篇中山大学
  • 25篇中山医科大学...
  • 17篇中山医科大学...
  • 13篇广东药学院
  • 10篇广州医学院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暨南大学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中山大学孙逸...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广州医学院第...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广州血液中心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深圳市宝安区...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广东省妇幼保...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美国芝加哥大...

作者

  • 188篇李树浓
  • 46篇张秀明
  • 41篇黄绍良
  • 30篇项鹏
  • 26篇李艳
  • 18篇陈振光
  • 16篇邓宇斌
  • 16篇夏文杰
  • 14篇雷俊霞
  • 14篇张丽蓉
  • 11篇梁晓燕
  • 11篇朱振宇
  • 10篇那晓东
  • 10篇温冠媚
  • 9篇李浩威
  • 9篇段连宁
  • 8篇肖庆忠
  • 8篇余伟华
  • 7篇潘景轩
  • 7篇付涌水

传媒

  • 66篇中国病理生理...
  • 17篇中山医科大学...
  • 9篇免疫学杂志
  • 9篇中国实验血液...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6篇中国免疫学杂...
  • 6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小儿血液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癌症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国外医学(内...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广东药学院学...
  • 2篇大理学院学报...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3篇2005
  • 6篇2004
  • 21篇2003
  • 35篇2002
  • 29篇2001
  • 13篇2000
  • 9篇1999
  • 9篇1998
  • 10篇1997
  • 7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6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90
1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胸腺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被引量:15
1996年
用甲基强的松龙(MPS)与大鼠胸腺细胞共同培养,4h后胸腺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胞浆及核固缩,形成大量空泡,而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变化不大,DNA电泳分析有大量小分子片段,分子量为180bp的整倍数,呈梯状结构。结果提示MPS可诱导胸腺细胞程序性死亡。
潘景轩朱振宇李惠玲李树浓
关键词:胸腺细胞细胞程序性死亡裂解糖皮质激素
人的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56
1998年
人的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①徐令1黄绍良1李树浓2周灿权3乔春平2张敏芳3(中山医科大学1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病理生理教研室3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广州,510120)主题词胚胎;干细胞中图号R329.1自从Evans和Kaufman[1,2]于1...
徐令黄绍良李树浓周灿权乔春平张敏芳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HLA-DRA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和包装被引量:1
1999年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HLA-DRA基因转染供体组织,使供受体之间的HLA-DR抗原表型趋于一致形成嵌合体,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缓受者免疫活性细胞对移植物的识别和攻击,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文采用新一代逆转录病毒载体连接HLA-DRA基因,构建pDOR/HLA-DRA逆转录重组质粒,经Lipofectin法包装双嗜性PA317细胞,获得高滴度感染性病毒上清,为进一步开展移植耐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殷秀邓宇斌李树浓
关键词:移植免疫逆转录病毒载体
人脐带血抗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建立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探讨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同时扩增对抗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通过EBV感染转化成B成淋巴细胞细胞株(BICL),再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CMV蛋白基因pp65导入BLCL,用这种细胞体外刺激同一供者脐带血的CBMC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经[51Cr]释放实验(CRA)检测产生的CTL的杀伤功能。结果: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我们获得了同时表达 EBV和CWV特异性抗原的抗原递呈细胞 BLCLpp6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lclpp65细胞表达CMVpp65抗原的阳性率高达95%。CRA结果证实,用BLCLpp65刺激产生的CTL同时对EBV和CMV都有细胞毒作用。用免疫磁珠法将CD4+和CD8+T细胞分离后再进行CRA,表明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是CC8+CTL介导的。结论:BLCLpp65是很好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体外能同时表达EBV和CMV蛋白抗原,用其刺激血清病毒抗体阴性的CBMC,能够扩增出同时针对EBV和CMV的特异性CTL,其中CD8+CTL起主要作用。
戴丽君李树浓罗绍凯彭爱华许多荣洪文德
关键词:EB病毒巨细胞病毒B细胞细胞毒性
构建人MHC-Ⅱ类基因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重组体
1998年
目的:探讨运用反义RNA技术降低脐血细胞MHC-Ⅱ类基因的表达是否能有效减少GVHR发生的危险程度,为临床上进行脐血移植降低脐血干细胞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含人HLA-DRβ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过狭缝杂交、电泳分析、酶切图谱分析鉴定。结果:获得了HLA-DRβ基因反义RNA重组体。结论:构建人MHC-Ⅱ类基因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重组体。
邓宇斌李树浓黄绍良黄仁魏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科GVHR反义RNA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BM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与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作比较。方法:分别采用贴壁法和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法分离获得rBMMSCs和hBMMSCs,进行体外传代、扩增、纯化,比较分析不同代数的rBMMSCs和h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观察传代次数对rBMM-SCs的神经分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s表面抗原表达;采用中期分裂相秋水仙素阻抑法分析rBMM-SCs的核型。结果:原代rBMMSCs和hBMMSCs在体外扩增后可分别获得(7-8)×10~5和(5-6)×10~5个细胞,体外扩增5代后可分别获得1.7×10~8和1×10~8个细胞,体外扩增15代后,可分别获得(4-8)×10^(12)和(3-4)×10^(12)个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有所下降,但各代r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都比hBMMCs较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rBMMSCs的CDllb、CD45、CD61、CD71、CD80、CD86、MHCⅠ、MHCⅡ表达为阴性,而CD29和CD44表达阳性。rBMMSCs为正常大鼠二倍体核型。结论:rBMMSCs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正常二倍体核型的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肖庆忠李浩威温冠媚刘金保张秀明李艳李树浓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
雷俊霞朱美玲郭振宇赵东长余伟华温冠媚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造血重建GVHD
人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在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研究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中采用L-DMEM分离培养骨髓中间质干细胞。7窝SD1d龄新生大鼠共81只同窝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不干预。②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氧3h制成缺氧缺血性模型。③生理盐水组:造模后24h定位注射生理盐水8μL。④间质干细胞组:处理同生理盐水组,注射间质干细胞(1.0~2.0)×106/μL。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间质干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①第1周内成活率:第7天,81只实验鼠存活42只,间质干细胞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75.0%和82.4%,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35.3%)和模型组(50.0%)(P<0.01)。②水迷宫试验显示间质干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P<0.01);培训后第5天,间质干细胞组识别平台的平均时间为7.5s,与正常组7.0s不存在差异。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间质干细胞移植组中,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并向周围迁移,皮质层、海马等部位检测到移植细胞;所植入的细胞约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约8%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移植人间质干细胞组能有效修复缺氧缺血导致的神经受损,改善其功能,明显提高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1周内成活率。
朱美玲李艳彭爱军那晓东雷俊霞谢为民胡燕芬项鹏张秀明李树浓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
小鼠β_2m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构建小鼠 β2 m基因打靶载体 ,为下一步进行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建立β2 m基因缺陷型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设计和合成引物 ,经PCR从小鼠 β2 m pSV2ΔHXgpt基因组克隆分别扩增小鼠 β2 m的 4 2kb和 0 8kb片段作为同源臂 ,将其分别插入载体pPNT的neo基因两侧 ,构建小鼠 β2 m基因替换型打靶载体pPNT β2 m。结果 经过PCR、限制性酶酶切鉴定 ,以及DNA序列分析 ,证实此两条同源臂为包含小鼠 β2 m前三个外显子在内的基因片段 ,证明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PCR法构建基因打靶载体是新颖。
孟瑛黄绍良余新炳徐劲吴忠道李树浓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基因打靶分子生物学胚胎干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聚合酶链反应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被认为是骨髓基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在体外易于传代扩增,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有实验表明MSC在体外可通过分泌许多细胞因子或表达与造血干细胞黏附、归巢有关的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发挥造血支持作用。最近的资料进一步揭示了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多方面作用。它一方面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并促使其沿多系方向分化;另一方面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且MSC的这些作用均不受主要组织复合体的限制。尽管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明显作用,但其在同种异体的长期存在与分布依然需要进一步阐明。
雷俊霞李树浓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