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曲文
- 作品数:49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11年福建省流脑流行期两地市健康人群带菌率及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2011年福建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及抗体水平,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及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SPSS 17.0软件包分析。结果 2011年咽拭子标本中未检出脑膜炎奈瑟球菌(0/263);流脑抗体总阳性率为87.33%(324/371),流脑A群和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98%(293/371)和66.04%(245/371);A群以1~3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7.76%,43/49),3~5岁年龄组最低(73.47%,36/49);C群以≥2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74.19%,46/62),3~5岁年龄组最低(51.02%,25/49)。龙岩市流脑A群抗体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屏南县(阳性率分别为87.50%、69.01%,浓度分别为7.81、4.79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流脑阳性率和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1年福建省流脑流行期健康人群带菌率低,A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高于C群。A、C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对健康人群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但应加强3~5岁低龄儿童A群或A+C疫苗的接种。
- 谢芳钦李曲文罗朝晨林震宇陈爱平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率抗体
- PFGE与MLVA在福建地区肠炎沙门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比较和评价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MLVA)在福建地区肠炎沙门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FGE和MLVA技术对福建地区88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比较分型效果。结果88株肠炎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相似度系数为43.9%~100.0%,得到46个PFGE型别(PT 0001~PT 0046)、2个优势型别簇(cluster A~B),分辨系数(D值)为0.9459。PT 0002、PT 0011、PT 0013和PT 0029为优势PFGE;经MLVA分型后,遗传关联度介于26.8%~100%之间,得到40个MLVA型别(MT 0001~MT 0040)、2个优势基因簇(cluster 1~2),分辨系数(D值)为0.9235。MT 0005、MT 0004和MT 0014为优势MLVA型别。结论PFGE分辨力略高,与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更吻合;MLVA在分析菌株之间亲缘关系和遗传相关性方面更具优势。
- 黄梦颖陈建辉陈建辉杨劲松罗朝晨徐海滨李曲文
-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PFGEMLVA分子分型
- 中美李斯特菌病流行特点和食品溯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 2024年
-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等数据库报道的李斯特菌病病例,并对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对食品溯源成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美国2009—2021年共报告1037例李斯特菌病病例,住院902人,死亡165人。因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污染食品引起的发病高峰在7月份,其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191/1037)、20.5%(185/902)和22.4%(37/165)。大多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被归因于3类食物: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归因百分比的范围在73.8%~89.6%。中国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数量不高,2009-2021年共报告619例,有详细发病年份记载的仅177例,其中2018年最多为26例。有详细发病月份报道的病例有220例,其中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0例。中国的李斯特菌病病例资料不完善,且多散在发生,仅7例病例成功追溯到原因食品。结论美国对Lm的监测资料比较完善,食源性暴发病例较多,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是最容易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中国仅有散发病例报道。中国应逐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并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加快推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步,防止Lm污染食品引起疾病的暴发,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 张智芳刘雪杰吴生根李曲文陈伟伟邓艳琴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单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李斯特菌病食品召回
- 24株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的分子鉴定和基因分型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SDSE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应分离菌株,分离株经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及PCR扩增16S rRNA和链激酶前体基因等3种方法进行鉴定。对SDSE菌株进行M蛋白基因(emm)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并通过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4株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主要分离自咽拭子、皮肤、血液,分别占58.33%、20.83%、8.33%;24株SDSE被分为5种emm类型,以stCNSRT2.0(n=16,66.7%)占优势,其次是stG840.0(n=3,12.5%)。通过MLST分型,共有6种ST型别,以ST44(n=17,70.8%)为主,ST605为新定义的ST型。结论本研究中SDSE分离株具有分子多样性,ST605为首次报告的MLST型别。
- 何放晴李曲文李曲文邓艳琴
-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
- 福建省首次发现米克戴德军团菌感染病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1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军团菌病确诊和血清分型,为该血清型军团菌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临床病案分析;采集病例标本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常规分离鉴定,对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分型;运用PCR技术进行分子诊断。结果患者2份血清军团菌抗体均为阳性,军团菌培养阳性,生化特性与军团菌相符;菌株与非嗜肺军团菌乳胶凝集阳性,与米克戴德军团菌诊断血清产生凝集。结论该患者被确诊为感染米克戴德军团菌,为我省首次发现该血清型感染病例;对免疫功能低下且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应尽早开展军团菌的相关检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杨劲松原灵陈爱平李曲文林震宇谢芳钦王灵岚严延生
- 关键词:军团菌病血清型PCR
- 货车司机远距离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的分子溯源
- 2023年
- 目的追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病例的感染来源及病毒传播路径, 证实经长途货车司机跨省远距离传播COVID-19事件。方法采用全基因组靶向扩增结合二代测序技术, 对2022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本土疫情暴发期间漳州市报告的5例货车司机COVID-19病例鼻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全基因组测序, 应用在线分析平台判定病毒型别及突变位点, 利用进化分析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综合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及传播路径。结果成功从5例病例中获得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 序列长度为29 770~29 839 bp, 基因组平均覆盖度为99.53%;病毒分型结果显示5株病毒均为Omicron变异株, 但分属3种BA.2亚分支;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例病毒与2022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本土疫情流行的两种进化分支病毒高度相似, 另2例病毒则与该起疫情流行的病毒存在差异较大(核苷酸突变位点差异7~14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差异5~7个);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例病毒与福建省泉州市本土疫情病毒高度同源, 2例病毒因亲缘关系较远可排除其与泉州市疫情关联;结合病例的个案调查资料, 可以推断至少有2例长途货车司机病例系福建省外感染后返回的散发病例。结论 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提示5例COVID-19货车司机病例至少存在3个感染来源, 并推测部分病例系省外感染并跨省长距离传播。
- 林琦陈泽辉黄枝妙曾小红李曲文翁育伟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 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特征研究
- 2014年
- 目的研究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EPEC)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结合菌株的背景资料分析不同的分子特征对aEPEC流行的影响。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系列的相关毒力基因扩增;同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技术,对福建省2010-2012年分离的aEPEC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分离30株实验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呈阳性的分别为:b112153.3%(16),yiaA36.7%(11),set/ent、nleB、nleE均为30%(9),lpfAR141 23.3%(7),efa/lifA20%(6),ehxA3.33%(1);其余毒力基因均未检出;93.3%(28)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子。29株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型别(P1-P15);其中存在4组不同的PFGE簇(I-Ⅳ),相同PFGE簇的病例在发病的时间和地区上有聚集性,同时相同簇内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也表现相同。结论 b1121、yiaA和EHEC毒力岛OI-122相关基因(efa1/lifA,nleB,nleE,set/ent)在福建省aEPEC菌株中携带率较高。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力谱表现为多样性,基因组也呈现遗传多态性;同时PFGE分析发现福建省存在由aEPEC新发病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
- 陈爱平李曲文林杰陈建辉杨劲松王灵岚严延生
- 关键词:毒力基因PFGE
- 脂蛋白(a)及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 2014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容易被忽视,多数患者未能及时诊治,后期极易演变成血栓形成,从而造成血栓后遗症[1]。脂蛋白(a)[LP(a)]主要是在肝脏合成,是由1至2个载脂蛋白(Apo)A与一个LDL中的Apo B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而成,是可以用于评价机体血脂代谢的紊乱程度的客观反应指标[2]。
- 吴棋阳李曲文蔡俊峰
- 关键词:D二聚体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
- 2017年福建省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的耐药情况,比较分析Kirby-Bauer纸片法和VITEK2全自动药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2011~2016年福建省监测保存的EAEC菌株33株,运用K-B法和VITEK2法进行耐药性分析,ESBLs检测。使用SPSS软件,统计耐药率、分析K-B法与VITEK2法的结果一致性。结果检测EAEC菌株33株,K-B法结果EAEC对氨苄西林(耐药率81.82%)、复方新诺明(耐药率60.61%)耐药严重;VITEK2法对氨苄西林(耐药率81.82%)、复方新诺明(耐药率48.48%)、哌拉西林(耐药率30.30%)、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30.30%)耐药较严重。两种方法结果均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敏感。K-B法和VITEK2法重复试验大部分结果一致。发现3株产ESBLs菌株。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耐药基因检测、耐药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耐药实验结果数据可供临床经验性治疗参考。
- 林杰郑恩惠郑恩惠李曲文徐海滨杨劲松
-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 福建省非典型 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索非典型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在福建省1962-2005年霍乱菌株中的存在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69株(稻叶21、小川48),运用PCR技术进行ctxB、tcpA、rstR、hlyA各毒力因子的古典型(Cl)和埃尔托型(El)基因的扩增;同时对部分菌株的ctxB和rstR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和比对;分析福建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中非典型菌株出现的时间和存在意义。结果 1962年福建省分离的O1群EVC菌株中携带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rstR-Cl基因仅在1994-2000年的霍乱菌株中检出。序列比对结果发现ctxB基因出现新的204位碱基突变位点(T→G);同时报道两种新的ctxB基因型别(10和11),且发现存在于同一个菌株中;ctxB基因型11的115位碱基为C,表现为古典型ctxB位点特征,203位碱基为T,表现为埃尔托型ctxB位点特征。结论福建省在1962年的O1群EVC菌株中就出现杂合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是迄今为止报道出现非典型EVC最早的年代;1994年以后出现整合有rstR-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另外,在福建省O1群EVC中存在国内外未曾报道的新的ctxB碱基突变位点和ctxB基因型别;同时在同一菌株中存在不同的ctxB基因型别杂合形式;ctxB序列也存在不同生物型别的特异位点组合形式。福建省O1群EVC表现为独特的地方性分子特征。
- 陈爱平郑恩惠李曲文徐海滨杨劲松王灵岚郑金凤严延生
- 关键词: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