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爱平

作品数:94 被引量:382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霍乱
  • 21篇霍乱弧菌
  • 16篇分子
  • 12篇电泳
  • 12篇沙门菌
  • 12篇脉冲场
  • 12篇脉冲场凝胶电...
  • 12篇耐药
  • 12篇杆菌
  • 11篇监测分析
  • 10篇毒力
  • 10篇毒力基因
  • 9篇致泻
  • 9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9篇基因
  • 9篇肠杆菌
  • 8篇军团菌
  • 8篇腹泻
  • 7篇志贺菌

机构

  • 94篇福建省疾病预...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南平市延平区...
  • 2篇漳州市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福州市第二医...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龙岩市疾病预...
  • 1篇厦门市疾病预...
  • 1篇龙岩市新罗区...
  • 1篇福建省预防医...
  • 1篇漳州市芗城区...

作者

  • 94篇陈爱平
  • 75篇杨劲松
  • 33篇陈建辉
  • 33篇徐海滨
  • 31篇罗朝晨
  • 29篇林杰
  • 25篇严延生
  • 20篇李曲文
  • 19篇王灵岚
  • 16篇郑金凤
  • 15篇郑恩惠
  • 15篇林震宇
  • 13篇原灵
  • 10篇谢芳钦
  • 8篇董新平
  • 7篇黄梦颖
  • 6篇李海丹
  • 5篇谢一俊
  • 5篇郭维植
  • 5篇詹銮峰

传媒

  • 22篇预防医学论坛
  • 16篇中国人兽共患...
  • 15篇海峡预防医学...
  • 13篇中国卫生检验...
  • 9篇中国预防医学...
  • 5篇实验与检验医...
  • 2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海峡科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5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 15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7年福建省监测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预防与控制福建DEC腹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福建省永安与南平市腹泻人群粪便标本共300份,经初步培养分离后利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并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K-B纸片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300份标本中检出已纯化单克隆DEC 22株,检出率为7.33%,其中EAEC 9株(40.91%),ETEC 9株(40.91%),aEPEC 4株(18.18%);检测分离到血清凝集菌株4株。药敏结果显示:DEC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9.09%、36.36%;其中1株菌对6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一株产ESBLs菌株。结论福建省DEC流行属种以EAEC、ETEC为主,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郑恩惠林杰林杰杨劲松杨劲松徐海滨罗朝晨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子诊断耐药性腹泻
2010年福建南平及永安监测点致泻大肠杆菌的监测报告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 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 bf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林杰陈爱平陈建辉李玉燕杨劲松郑金凤
关键词:EHECEIECEPECETEC
常见饮品中嘌呤含量的测定被引量:8
2013年
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品中嘌呤(鸟嘌呤、腺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含量,指导痛风病人健康膳食。研究采用优化后的样品前处理条件对常见饮品进行前处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嘌呤含量。结果显示不同饮品中嘌呤含量有较大差异,啤酒均含4种嘌呤,且鸟嘌呤含量最高,果汁类饮品含少量嘌呤,碳酸类饮品不含嘌呤。饮品中4种嘌呤含量分布规律为:鸟嘌呤>腺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因此不同饮品中嘌呤含量差异较大,啤酒较高,而果汁和碳酸类饮料较低。
谢芳钦陈爱平罗朝晨杨劲松林震宇董新平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饮品嘌呤痛风
多重PCR试剂盒在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商品化多重PCR试剂盒来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建立更快速、高效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工作方法。方法应用某市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来初筛检测福建省的腹泻病分离的菌株,用本实验室前期已建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不同的PCR方法进行串联试验对初筛结果加以验证。结果验证试验从2015年福建省2个监测点分离的经生化反应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菌的菌株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鉴定率为7.00%(21/300),阳性菌株为21株,均成功获得了分纯单克隆菌株。结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对于提高效率、减少繁重的工作量有帮助。
林杰郑恩惠杨劲松陈爱平
关键词:多重PCR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分子诊断
福建省沙门菌病invA与spvB基因分布状况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沙门菌临床分离株invA与spvB基因的分布特点,为掌握我省沙门菌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6、2007年沙门菌临床分离株137株,煮沸裂解法提取DNA后对invA和spvB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invA和spvB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9.3%和24.8%;spvB基因在腹泻病例中的阳性率高于在发热病例中的阳性率,在非伤寒病例株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伤寒、副伤寒病例株的阳性率。[结论]invA基因可作为沙门菌病快速诊断基因,spvB基因在非伤寒、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
杨劲松陈爱平陈建辉谢一俊徐海滨
关键词:沙门菌PCR
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和耐药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和耐药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对福建省66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并对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66株鼠伤寒沙门菌分为32个PFGE型,P1、P8型为优势型别,其中40.9%(27/66)的菌株为P1型,10.6%(7/66)的菌株为P8型,51.52%(34/66)的试验菌株归于P1和P8型别;耐药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将抗生素分为4类,其中头孢类和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是较高敏感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4.42%(61/66)和62.12%(41/66);P1型在多重耐药严重的菌株中(>6耐)为优势型别,占该类菌株数的56.82%,以6耐为分界,P1型菌株在两组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8型菌株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1和P8型是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的PFGE分型的优势基因型,其中P1型与多重耐药严重的菌株(>6耐)间存在关联性;头孢类和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仍是当前治疗福建省严重耐药鼠伤寒菌的主要药物。
杨劲松陈建辉林杰郑金凤严延生陈爱平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耐药性
福建省部分发热病例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调查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部分发热病例嗜肺军团菌感染情况,为军团菌病人群监测提供本底数据,也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8—2011年福建省3个设区市住院的部份发热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嗜肺军团菌抗体。结果采集标本140份,抗体阳性检出率9.2%。男性阳检率10.2%,女性7.7%;≤44岁、45~59岁和≥60岁抗体阳检率分别为8.5%、9.4%和10.2%。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抗体阳检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3个设区市部分发热病例中存在嗜肺军团菌感染,需加强对军团菌病血清学监测,防止军团菌病发生。
原灵陈爱平杨劲松林震宇
关键词:嗜肺军团菌发热病人军团菌病血清学检测
福氏志贺菌PFGE和MLVA分子分型方法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和评价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MLVA)在福建地区福氏志贺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FGE和MLVA技术对43株分离自福建地区的福氏志贺菌进行分子分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比较分型效果。结果 43株福氏志贺菌经PFGE分型后相似度在61.70%~100%之间,按照100%的相似水平可分为36个PFGE型,没有优势PFGE型别,分辨系数为0.992 2,存在4个优势簇(G1~G4);福氏志贺菌经MLVA分型后,按照100%的相似水平可分为41个MLVA型别,遗传关联度介于6.207%~100%之间,没有优势MLVA型别,分辨系数为0.997 8,得到5个优势基因群(Cluster1~5)。在最小生成树上,部分F4c与Fx亲缘关系较近,并都由F2a和F1a分支而来,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关系。结论两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基本一致,PFGE分型结果与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及血清型别基本吻合,MLVA在分析菌株种群进化关系上更具优势。
杨劲松陈爱平陈爱平罗朝晨陈建辉罗朝晨
关键词:福氏志贺菌PFGEMLVA遗传进化
1984-2016年福建省人源与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分型和耐药特征研究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复核人源和食源沙门菌1 406株,覆盖17个血清群(患者源16个、健康者携带源9个、食源性8个),确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猪霍乱沙门菌为肠道外感染的侵袭性血清型,确认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以外的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65个血清型(患者源49个、健康者携带源46个、食源性27个),数量较多的前5位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德比、斯坦利和韦太夫雷登,临床感染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斯坦利、猪霍乱和德比,经验证和比对确认人源中5个和食品源中3个血清型为国内首次分离菌型。健康人携带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群、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接近,多重耐药(MDR)率显著低于患者来源株(χ2=191.675,P<0.001),患者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均低于10%,MDR率较高,占51.00%。甲型副伤寒和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分别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中耐药率较高和MDR率高的血清型。结论福建省人源沙门菌较食源性沙门菌有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人源沙门菌耐药率高于食源性沙门菌。建议加强对临床侵袭性感染病例和食品–环境–人群的整合行为生态传染病导致暴发疫情的防控。
陈建辉欧剑鸣欧剑鸣陈伟伟杨劲松徐海滨罗朝晨陈爱平
关键词:血清型多重耐药侵袭性
双重套式PCR方法在霍乱弧菌外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并应用于外环境水体标本的监测。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的序列,运用DNAStar Primer Select软件各自设计6条引物,检测不同引物组合的特异性,建立双重套式PCR方法同时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度、特异度、重复性及现场评价。通过比较套式PCR与常规PCR的DNA检出下限分析该方法的敏感度;对32份套式PCR阳性的水体样本(O1群11份,O139群21份)进行重复性评价,挑选部分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与相应基因序列的一致性。结果建立的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双重套式PCR体系,根据其扩增的片段大小能够区分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而对其他弧菌DNA样品都未见特异性扩增;敏感度比常规PCR高15000倍,且在多引物或者多模板共存于一个反应管的试验条件下,不会对敏感度产生干扰;32份套式PCR阳性的水样标本,经2次或3次套式PCR试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阴性水样均无任何扩增产物,说明所用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序列分析表明扩增产物仅同霍乱弧菌相应的基因序列有100%的一致性。结论本检测相应霍乱弧菌的双重套式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适合基层实验室的特点,可用于监测外环境水体中霍乱弧菌的存在及消长情况。
陈爱平董新平徐海滨杨劲松严延生郭维植王多春阚飙
关键词:霍乱弧菌聚合酶链反应环境监测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