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兵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北京城
  • 3篇北京城墙
  • 3篇城墙
  • 2篇新青年
  • 2篇新文化
  • 2篇市政
  • 2篇青年
  • 2篇清末
  • 2篇文化
  • 2篇民国
  • 2篇民国初期
  • 2篇救济
  • 2篇激进
  • 2篇国初
  • 2篇佛教
  • 2篇保守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电车
  • 1篇都市

机构

  • 12篇南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少兵
  • 1篇李晶
  • 1篇高晓飞
  • 1篇贾迪
  • 1篇王明月

传媒

  • 2篇历史档案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北方论丛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近代中国与文...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12—1937年的北京城墙:古都文化的损毁与存续
2006年
老北京的城墙既是古城的城界,明清帝都的重要城防设施,也是皇权时代等级权力的象征。八国联军之役后,特别是进入民国以来,随着城墙对外防御功能的削弱,如何解决北京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保留城墙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人们争论较多的问题。而官方的决策及其付诸实施使北京的城墙不断发生着变迁,城墙体系遭到破坏,四重城墙中的皇城城墙甚至在20年代就已遭到整体性毁坏。由于拓展城市的近现代功能、城市整体布局等老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科学解决,近百年来北京城墙一次次损毁,除紫禁城外,内城、外城城墙都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消失了。
李少兵
关键词:北京城墙
佛陀与社会主义:20世纪初期新派佛教徒的“社会主义观”
自20世纪初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即以其对近代社会问题的新解析、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类未来的美好设计而引起世人关注,并引发多阶层人士的共鸣(非独左翼人士)。佛教革新派首领太虚是个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前途都十分关注...
李少兵
文献传递
“首要建设”:1924—1948年北京的都市旅游与公共交通
2017年
民国以前的北京城内,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旅游体系。近代市政建设运动兴起后,各皇家园林作为公园先后开放,都市旅游业由此发轫。虽然公园面向全体民众开放,但除了受门票限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制约着市民的出行范围。首都南迁后,北京市政府把兴办旅游业作为城市的建设方向,并建立起公共汽车体系以辅助发展。这一体系与电车线路一起构成了北京近代公共交通系统,不仅给都市旅游业带来了发展动力,对城市空间、市民生活等也有诸多影响。
贾迪李少兵
关键词:旅游电车公共汽车
民国初期“佛化新青年”思想的两重解析
2011年
"佛化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改造旧佛教、创造新佛学为目的,以佛法为本、兼收西方文化并以之为用的佛界革新青年。他们在宣传和肯定新文化的同时也用佛法批评"统摄"之。"佛化新青年"激进与保守兼具的新佛学理论,尽管存在不足,但仍有其文化价值。近百年来,如何兼融中西文化,创造出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和国民进步的新文化体系一直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文化问题,因此,多方借鉴对今人来说十分必要。
李少兵
关键词:佛教新文化保守激进
大众文化中的启蒙思想--1927—1949年北平报刊中的离婚评论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1927—1949年北平报刊中登载了大量的离婚评论,体现了离婚自由观念从一种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逐渐扩展到中国的大众文化之中。其具体表现为写作和阅读群体的扩大、内容上个人解放与消费主义交织、价值观上现代与复古并存,说明大众文化以一种更多人参与的、更加消费主义的方式接受了离婚自由观念,但在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仍表现出对其排斥的态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启蒙思想从抽象理论向大众文化的发展既是一种深化与进步,也日益混杂进世俗和传统的因素。
郭友琪李少兵
关键词:大众文化启蒙思想报刊离婚
清末京师旗人学堂改革考略被引量:1
2017年
清末京师旗人学堂改革是近代教育转型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观情势与施政主体权利的限制,始于戊戌时期的改革八旗学堂之议直到"新政"时期才得以实践。"新政"开启后的最初几年,清政府除旧立新,先后颁布实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的励学政策,推动旗人学堂改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起到示范作用;清末最后几年时局变化迅速,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情势,清政府急于求成,不仅将原定的各项教育事宜提前,还在短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修订案。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政策,不仅使学部承诺的功名与钱粮无法兑现,而且导致了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严重脱节。透过清末十年旗人学堂的改革历程,可以窥探大变革时代下施政主体、谏言阶层和客观情势等因素所起的历史作用。
李少兵李晶
关键词:京师
佛门的保守与激进:民国初期“佛化新青年”思想的两重解析
"佛化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改造旧佛教、创造新佛学为目的;以佛法为本,兼收西方文化并以之为用的佛界革新青年。他们在宣传和肯定新文化的同时也用佛法批评"统摄"之。"佛化新青年"激进与保守兼具的新佛学理论,尽管存...
李少兵
关键词:新文化保守激进
文献传递
清末民初北京市政建设中的中外合作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清末时期北京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市政建设为起点,开启了市政近代化的序幕。东交民巷作为由外交使团管辖的区域,其公用事业、公共卫生等市政建设并非由其独立完成,中国政府和企业通过合作参与其中,对东交民巷的市政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西交流中,中方话语权逐步增大,并未盲目借鉴西方的经验,而是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近代化道路。
李少兵李聪
关键词:市政建设
1912—1937年北京城墙的变迁:城市角色、市民认知与文化存废被引量:5
2006年
李少兵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建设文化遗存城墙市民存废政治权力
“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新型妇幼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20世纪初期,在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北京传统的妇幼救济开始向现代转变,养教一体的"教育救济"成为新型妇幼慈善。这种救济模式力图通过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从根本上改变贫苦妇幼的境遇,使其未来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可以参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负担转变为社会进步的助力。1917-1937年,妇女救济院和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妇幼教育救济的典型个案。北京官方与民间人士以谋"完善教养"、"社会进步"为宗旨进行的慈善创新与实验,其救济成效和救济机制值得今人思考和借鉴。
李少兵王明月
关键词:慈善教育救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