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媛媛

作品数:10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保护性耕作
  • 6篇耕作
  • 6篇耕作模式
  • 5篇保护性耕作模...
  • 4篇玉米
  • 3篇生命周期评价
  • 3篇评价指标
  • 2篇特征值
  • 2篇农田
  • 2篇环境影响
  • 2篇环境影响评价
  • 2篇间作
  • 1篇稻田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区域
  • 1篇东北粮食主产...
  • 1篇玉米根
  • 1篇玉米根际
  • 1篇玉米农田
  • 1篇生态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10篇李媛媛
  • 10篇陈源泉
  • 9篇高旺盛
  • 9篇隋鹏
  • 6篇黄坚雄
  • 3篇刘武仁
  • 3篇聂胜委
  • 2篇史学朋
  • 2篇杨光立
  • 2篇唐海明
  • 2篇汤文光
  • 2篇肖小平
  • 1篇张敏
  • 1篇吴雪梅
  • 1篇姜莉
  • 1篇孙自广
  • 1篇熊杰
  • 1篇汪洪焦
  • 1篇郑洪兵
  • 1篇栾琛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黄坚雄隋鹏李媛媛刘武仁高旺盛陈源泉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生命周期评价
东北粮食主产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本文基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对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玉米田的四种主要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研究的模式主要包括: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CT1)、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
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
文献传递
玉米与不同植物间作对田间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从农作物种植模式角度出发,研究玉米与不同作物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氨挥发特征。【方法】采用田间通气法,2008—2009两年设置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黑麦草、苜蓿以及花生间作对田间土壤NH3挥发的影响。【结果】两年的试验结果初步显示,在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玉米‖黑麦草和玉米‖大豆模式的田间NH3挥发多数高于玉米单作(对照)处理,而玉米‖花生和玉米‖苜蓿模式在玉米各个时期的NH3挥发基本都低于对照模式;整个玉米季,玉米‖花生和玉米‖苜蓿模式的田间NH3挥发总量低于玉米单作模式,分别可减少6.77—17.42 kg.hm-2、1.53—23.63 kg.hm-2。【结论】在玉米生产中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与其间作对于降低田间NH3挥发量具有可行性。
聂胜委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黄坚雄李媛媛熊杰史学朋吴雪梅孙自广
关键词:玉米间作氨挥发
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7
2011年
以湖南双季稻区双季稻-马铃薯(CT1)、双季稻-黑麦草(CT2)、双季稻-紫云英(CT3)、双季稻-油菜(CT4)、双季稻双免栽培(CT5)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单位面积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单位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三个角度评价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环境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位面积物质投入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3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较对照模式(双季稻-冬闲,CK)低4.72%,而其他模式则比CK高出11.95%-45.20%,平均增加了29.02%;从单位面积产量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34.55%,而其他模式则比CK低1.57-45.93%,平均降低24.29%;从单位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23.93%,而其他模式则比CK低29.07-49.06%,平均增加了24.88%。综合考虑,与CK对比,CT3和CT4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CT2居中,CT5和CT1模式则较大。
黄坚雄隋鹏李媛媛高旺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
关键词:双季稻保护性耕作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
不同间作形式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0年
为了探究间作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间作群体玉米关键生育时期3种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玉米‖花生、玉米‖红薯4个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均在喇叭口期出现活性高峰;玉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玉米‖花生>玉米‖红薯>玉米‖向日葵>玉米单作,且在喇叭口期差异较显著(P>0.05)。玉米‖花生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一直高于玉米单作,玉米‖红薯除喇叭口期外均低于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在喇叭口期和开花授粉期也均低于玉米单作;间作群体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因此,研究表明合理的间作可以改善土壤酶活性,提高作物产量。
姜莉陈源泉隋鹏栾琛张敏汪洪焦李媛媛高旺盛
关键词:间作土壤酶活性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以湖南双季稻区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综合分析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宜区域。【方法】以双季稻冬闲种植为对照,根据"三少两高"(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技术原理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做量化分析。【结果】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大,为20.1,双季稻-黑麦草与双季稻-油菜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次之,达17.5和16.0;双季稻-紫云英栽培模式的综合保护度为10.5,双季稻双免种植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3.4。【结论】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度",但差异较大。其中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高,经济效益值最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最高,劳动力消耗也最大,适宜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区域;双季稻-黑麦草综合保护度与双季稻-油菜的相近,其经济效益值较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高,但劳动力消耗不大,适宜性较为广泛;双季稻-紫云英的综合保护度也较高,且由于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其对环境的毒害作用最小;双季稻双免栽培的劳动力消耗最低,但综合保护度为正值,即表现为一定的保护性,适宜农村劳动力较为贫乏的区域。
李媛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隋鹏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hm-2.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hm-2.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hm-2.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hm-2.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hm-2.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hm-2.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hm-2.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hm-2.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黄坚雄陈源泉刘武仁郑洪兵隋鹏李媛媛史学朋聂胜委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温室气体净排放
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以当前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问题N素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种植中引入苜蓿、黑麦草、花生和大豆4种功能植物与其间作,试图通过植物修复手段达到减少N污染的目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玉米‖黑麦草>玉米单作>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0.1459、0.1295、0.1229、0.1136和0.0945。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玉米‖黑麦草模式则加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说明选择适宜的功能植物(如花生、苜蓿和大豆)引入玉米群体可以有效减小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聂胜委陈源泉高旺盛隋鹏李媛媛黄坚雄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玉米
中国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特征量化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高效益"特点,但是"少污染"特征总体表现较差;各区域模式的技术特征表现不一,但基本上都与区域实际需求相吻合;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主要表现为高保蓄和少动土,但是化肥农药使用增加;黄土高原主要表现为少裸露,但经济效益却低于传统耕作;农牧交错带主要表现为少裸露和高效益;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高效益和高劳动力消耗;华北平原地区的部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蓄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明显。根据评价结果,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要继续突出不同区域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一步通过共性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有效组合,形成区域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陈源泉隋鹏高旺盛李媛媛
关键词:地理区域含水量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被引量:34
2010年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黄坚雄高旺盛
关键词:耕作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