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承雁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内镜
  • 3篇食管
  • 3篇胃炎
  • 2篇蛋白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食管静脉曲张
  • 2篇曲张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节性
  • 2篇结节
  • 2篇结节性
  • 2篇结节性胃炎
  • 2篇静脉
  • 2篇静脉曲张
  • 2篇化道
  • 2篇放大内镜
  • 2篇肝癌
  • 2篇出血

机构

  • 9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铁路局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作者

  • 13篇朱承雁
  • 9篇庄丽维
  • 6篇凌霄华
  • 4篇李滨
  • 4篇汪丽燕
  • 3篇张志琴
  • 3篇于欣
  • 3篇王立国
  • 3篇米丽娜
  • 2篇吕靖宇
  • 2篇胡成乙
  • 2篇王婷婷
  • 2篇洪钰
  • 2篇崔文达
  • 2篇刘铁夫
  • 2篇石运涛
  • 1篇刘淑艳
  • 1篇徐玉芝
  • 1篇李滨
  • 1篇李霞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铁道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45例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P53表达特点的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凌霄华于欣杨晓明庄丽维朱承雁李滨米丽娜刘铁夫刘雷汪丽燕
关键词:微血管形态放大内镜BCL-2P53
GP73、AFP-L3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L3 (alpha-fetoprotein-L3,AFP-L3)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患者112例,其中PHC组55例,肝炎组25例,肝硬化组32例,另选择肝脏功能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GP73浓度,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的浓度,并计算AFP-L3在AFP中所占比例.[结果]GP73、AFP-L3与AFP在对照组、肝硬化组、肝炎组的表达水平均低于PH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GP73+ AFP与AFP-L3+ AFP对PHC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独使用AFP(92.7% vs 70.9%,P<0.01;89.1% vs 70.9%,P<0.05),而特异性基本无变化.[结论]联合检测GP73、AFP-L3和AFP,能提高对PHC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丽莉喻航刘淑艳刘铁夫朱承雁陶娜王婷婷庄丽维
关键词:高尔基体甲胎蛋白类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的最佳途径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移植Pkh26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治疗胰腺炎的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3周龄健康SD♀小鼠的股骨及胫骨骨髓,进行分离纯化BMSCs.取体质量250-300 g♀SD大鼠160只,分模型组及治疗组,并在不同时间测大鼠的血清淀粉酶及血脂肪酶.将治疗组分为尾静脉组、胰腺局部注射组、肠系膜上静脉组,各实验组均移植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的BMSCs.细胞移植术后12、24、48、72 h、1 wk测血清淀粉酶、血脂肪酶,3 wk观察Pkh26标记的BMSCs的定位及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12、24、48、72 h、1 wk尾静脉注射组血清淀粉酶和血脂肪酶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静脉组、胰腺局部注射组与相应的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胰腺局部注射组与肠系膜上静脉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但是仍高于对照组.尾静脉组各时间点胰腺内可见极少量Pkh26标记的BMSCs,肠系膜上静脉组2 wk时胰腺内可见散在亮红色荧光的细胞,数量少,3 wk时数量稍多,胰腺局部注射组2 wk及3 wk胰腺内均可见较多红色荧光的细胞,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见Pkh26标记细胞.结论:BMSCs经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胰腺局部注射移植于胰腺炎大鼠模型体内,明显改善了受损胰腺的功能,对胰腺炎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胰腺局部注射移植途径优于其他移植途径.
李霞庄丽维朱承雁薄挽澜米丽娜
关键词:胰腺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气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86例临床研究
2010年
笔者通过对疑诊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内镜,分析其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评价双气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并观察患者耐受性,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间,临床疑诊小肠疾病的住院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患者中,主要症状包括:(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45例,表现为反复黑便或便血,而胃镜、大肠镜、消化道钡餐检查皆无阳性发现;(2)慢性腹痛者22例,表现为≥6个月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作,排除其他原因后怀疑小肠病变,可伴腹泻;(3)不完全性肠梗阻组者9例,表现为腹痛、呕吐等,腹部x线平片提示存在多发性气液平面;(4)慢性腹泻者6例,表现为〉3个月反复发作的腹泻,不伴腹痛;(5)不明原因低蛋白血症者4例,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而非患者心、肝、肾、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朱承雁洪钰于欣
关键词:双气囊内镜小肠疾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
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诊断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庄丽维朱承雁汪丽燕李滨凌霄华王立国石运涛梁桃
关键词:放大染色内镜结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探讨内镜食管静脉曲张注射硬化疗法(EIS)与结扎疗法(EVL)之前后尿β微球蛋白变化之意义
:为内镜食管静脉曲张预防性结扎疗法(EVL)之开展作出有力之依据。方法:测定内镜食管静脉曲线注射硬化疗法(EIS)与EVL术前与术后尿微球蛋白(β-MG)。结果:EIS组尿β-MG术后较术前升高,差异显著(P<0.01)...
张志琴崔文达朱承雁
关键词:内镜食管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诊断意义的探讨
1994年
张志琴吕靖宇徐玉芝李福平朱承雁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止血疗效溃疡病出血出血性胃炎肿瘤出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5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王婷婷庄丽维韩继武凌霄华王立国朱承雁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125)I同位素粒子介入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可携带125I同位素粒子食管内照射支架与普通食管支架临床疗效。方法晚期食管癌患者37例,A组25例置入普通支架,B组12例置入可携带125I同位素粒子食管内照射支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差异。结果B组平均生存期为9.5个月,明显长于A组5.5个月(P<0.05)。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携带125I同位素粒子食管内照射支架较普通食管支架疗效显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李滨庄丽维王彦君汪丽燕朱承雁迟宝荣
关键词:食管支架食管癌
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和3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低级别原发性肝癌(Ⅱ级-Ⅲ级)及高级别原发性肝癌(Ⅳ级)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5%、100%。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Ⅱ级-Ⅲ级组、Ⅳ级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35±0.16、0.69±0.22、0.91±0.18。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athmin在原发性肝癌中过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有关。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洪钰于欣米丽娜朱承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STATHMIN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