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室
  • 3篇心脏
  • 3篇左心
  • 3篇左心室
  • 2篇蛋白
  • 2篇心室肥厚
  • 2篇血压
  • 2篇左心室肥厚
  • 2篇高血压
  • 2篇肥厚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病
  • 1篇心电
  • 1篇心电描记
  • 1篇心电描记术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检查
  • 1篇心房

机构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7篇曾莲
  • 3篇潘宏彬
  • 2篇罗秀锋
  • 2篇王新云
  • 1篇罗秀峰
  • 1篇谈礼武
  • 1篇张红雨
  • 1篇阳维德
  • 1篇李静
  • 1篇梁艺海

传媒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右室螺旋电极植入的参数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探讨右室螺旋电极的参数变化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植入右室螺旋电极患者依术中腔内心电图及参数测试调整电极固定部位,分别固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心尖部;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结果 1共入选57例均植入手术成功,其中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26例,间隔部25例,心尖部6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心尖部较间隔部及流出道起搏阈值明显增高(P均<0.05);2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下降30%左右;随后阈值又会缓慢渐渐升高,术后1个月接近于即时的阈值(P>0.05),阈值变化在达到安全起搏范围内存在"两峰一谷"的曲线;3螺旋电极旋出固定后1个月较20 min后的阈值变化幅度和变化比例大(P<0.05)。结论为保证术后长期的安全起搏,主动螺旋电极旋出前起搏参数满意而旋出后即时阈值增高时,也必须尽量追求电极旋出即时阈值达标。
李静梁艺海曾莲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螺旋电极心脏起搏器起搏阈值
术前Tp-e/QT比值、心率变异性及QT间期缩短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前Tp-e/QT比值、QT间期(QTc)缩短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对患者梗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STEMI患者,采用心电图机及12导联同步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h心电图动态变化,采集患者HRV指标,并测定患者首次Tp-e值、QTc值,计算Tp-e/QT比值;统计分析患者梗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MACE及死亡发生情况;根据QTc判定标准评估QTc缩短、QTc正常及QTc延长进行分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QTc、Tp-e/QT比值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1) 90例患者中,前壁/高侧壁梗死组与后壁/下壁梗死组相比、室性心率失常组与非室性心率失常组相比,MACE组与非MACE组相比、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SDNN、RMSSD、SDNNIndex、TF、LF、HF、QTc均显著低(P<0.05);Tp-e、Tp-e/QT均显著高(P<0.05);(2) QTc缩短组、QTc正常组、QTc延长组的梗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及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缩短组、QTc延长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QTc正常组(P<0.05);QTc缩短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QTc正常组、QTc延长组(P<0.05);(3) ROC曲线分析显示,QTc、Tp-e/QT比值评估患者发生MACE的AUC为0.758、0.807,其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390.14ms、0.26;QTc、Tp-e/QT比值评估患者死亡的AUC为0.660、0.730,其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376.71ms、0.28。结论 HRV、QTc、Tp-e/QT比值用于临床STEMI梗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QTc缩短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显著参考价值。
潘宏彬罗秀锋曾莲张红雨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QT间期预后
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检查及其价值分析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检查在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均行ECG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是否合并典型心绞痛进行分组,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ECG的诊断准确性。结果:ECG对CAHD诊断的敏感性为83.53%,特异性为51.43%,与CAG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ECG对典型心绞痛诊断的敏感性为73.33%,特异性为41.67%,与CAG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ECG对非典型心绞痛诊断的敏感性为24.00%,特异性为45.45%,与CAG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ECG检查可作为CAHD诊断方法之一,但仅凭ST-T改变不足以确诊,尤其是非典型心绞痛,需通过CAG检查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评判。
曾莲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
血清自噬相关蛋白9a、褪黑素水平诊断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自噬相关蛋白9a(ATG9a)、褪黑素水平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自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LVM将其分为正常组(n=97)与肥厚组(n=7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V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TG9a、褪黑素对LVM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ATG9a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LVM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褪黑素、左心室射血分数为LVM的保护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ATG9a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性(r=0.463、0.57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性(r=-0.713,P<0.05);血清褪黑素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呈负相关性(r=-0.513、-0.631,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性(r=0.786,P<0.05)。ATG9a+褪黑素诊断LV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诊断价值最高。结论高血压合并LVM患者血清ATG9a水平明显升高,褪黑素水平明显下降,两者联合诊断LVM效能较高。
王新云谈礼武阳维德曾莲
关键词:褪黑素
一度窦房阻滞伴二度窦房阻滞1例被引量:1
2008年
曾莲
关键词:窦房阻滞左心室顺应性病理性杂音前列腺肥大糖尿病史心脏彩超
Lp(a)、D-D联合LAD对房颤并发LATH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研究左房内径(LAD)、D-二聚体(D-D)联合脂蛋白(a)[Lp(a)]对房颤(AF)并发左心房血栓(LATH)的诊断价值。方法:依据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于我院治疗的367例AF患者被分为LATH组(67例)与无LATH组(300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LAD、血清Lp(a)水平、D-D阳性率及上述指标对AF并发LATH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LATH组比较,LATH组LAD[(40.93±4.69)mm比(44.65±4.31)mm]、血清Lp(a)水平[(17.05±2.31)mg/dl比(27.42±3.06)mg/dl]、D-D阳性比例(5.67%比22.34%)均显著升高(P均=0.001)。ROC曲线显示,Lp(a)、D-D阳性、LAD及三项联合检测诊断AF并发LAT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584、0.728、0.801,灵敏度分别为43.28%、22.39%、64.18%、65.67%,特异度分别为92.00%、94.33%、76.67%、80.67%;三项联合检测的AUC显著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显著高于Lp(a)、D-D阳性单独检测(P<0.05或<0.01)。结论:Lp(a)、D-D阳性、LAD联合检测对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具较高诊断价值。
潘宏彬罗秀锋曾莲石梦菊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形成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38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根据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价值。结果382例高血压患者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1~0.75,中位数为0.34,高表达组(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0.34)194例,低表达组(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0.34)188例。高表达组血尿酸、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24 h动态脉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382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108例,未发生左心室肥厚274例。发生左心室肥厚患者HDL-C、血尿酸、24 h SBP、DPP、NPP、24 h动态脉压、LVEDD、LVESD、IVST、LVPW、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未发生左心室肥厚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24 h SBP、DPP、NPP、24 h动态脉压和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AUC为0.706〔95%CI(0.651,0.761)〕,最佳截断值为0.42,灵敏度为57.41%,特异度为78.47%。结论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0.34)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较高,血尿酸、24 h SBP、DPP、NPP、2
曾莲潘宏彬罗秀峰王新云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扩大左心室肥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