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可吸收人工脑膜预防窦镰旁大型脑膜瘤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可吸收人工脑膜填塞窦镰旁大型脑膜瘤腔(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预防术后出血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该院同期采用传统明胶海绵填塞窦镰旁大型脑膜瘤腔(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预防术后出血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瘤腔坍塌程度、术后出血、颅内压变化、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瘤腔坍塌程度[(21.00±6.20)%]、术后出血发生率[5.13%(2/39)]、术后颅内压[(14.97±4.58)mm Hg(1 mm Hg=0.133 k Pa)]、住院时间[(11.12±1.54)d]、术后随访功能状态(恢复良好37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1.00±11.00)%、20.51%(8/39)、(16.97±6.62)mm Hg、(12.97±2.14)d、恢复良好3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人工脑膜与明胶海绵在填塞窦镰旁大型脑膜瘤腔时的作用相似,但在控制术后出血、缩短住院时间、提升预后等方面优于明胶海绵。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VEGF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对VEGF基因的-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2578C/A(rs699947)及-1154G/A(rs1570360)4个位点进行评价,累计病例组1945例,对照组20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VEGF基因的-634G/C位点,基因型CC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基因型GG[P=0.03,OR=1.29,95%CI(1.03,1.63)];携带等位基因C妇女的发病风险高于携带等位基因G[P=0.02,OR=1.14,95%CI(1.02,1.27)]。+936C/T位点的CT、TT基因型及携带T等位基因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CC基因型及携带C等位基因的女性[CT vs CC基因型:P<0.0001,OR=1.40,95%CI(1.18,1.65),TT vs CC基因型:P=0.02,OR=1.72,95%CI(1.11,2.66),T vs C等位基因:P<0.00001,OR=1.52,95%CI(1.30,1.78)];两组的-1154G/A、-2578C/A各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发生可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