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远彬

作品数:79 被引量:78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31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亚高山
  • 18篇川西亚高山
  • 13篇CO2浓度
  • 10篇土壤
  • 10篇红桦
  • 9篇CO2浓度升...
  • 8篇大熊猫
  • 8篇温度升高
  • 8篇林线
  • 8篇箭竹
  • 7篇植物
  • 7篇群落
  • 7篇岷江冷杉
  • 7篇冷杉
  • 7篇林线交错带
  • 7篇交错带
  • 6篇缺苞箭竹
  • 6篇微生物
  • 6篇模拟增温
  • 6篇CO_2浓度

机构

  • 55篇中国科学院成...
  • 28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华东师范大学
  • 1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教育部
  • 3篇内江师范学院
  • 3篇四川王朗国家...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乐山职业技术...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自然资...
  • 2篇白水江国家级...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林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79篇张远彬
  • 46篇王开运
  • 17篇胡庭兴
  • 15篇鲜骏仁
  • 9篇乔匀周
  • 8篇徐振锋
  • 7篇杨万勤
  • 6篇王乾
  • 5篇潘开文
  • 4篇张力
  • 4篇徐燕
  • 4篇李青超
  • 4篇王进闯
  • 4篇杨彪
  • 3篇齐泽民
  • 3篇蒋豪
  • 2篇苟小林
  • 2篇谢玉华
  • 2篇李小艳
  • 2篇黄春萍

传媒

  • 12篇生态学报
  • 9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四川林业科技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2
  • 3篇2010
  • 7篇2009
  • 10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与土壤恢复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地震滑坡是大陆山区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会带来植被损毁、土壤破坏、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进行调查研究,但对其恢复效果的综合评价鲜有报道。以龙门山东坡的地震滑坡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并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综合评价地震滑坡迹地恢复十年的植物群落与土壤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地震滑坡迹地的乔木层平均高度和胸径显著小于未受损区(P<0.05),灌木层平均基径和草本层α多样性与未受损区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的灌草层α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地震滑坡迹地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未受损区(P<0.05),孔隙度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小于未受损区(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脱氢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小于未受损区;(3)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综合得分小于邻近未受损区,人工恢复滑坡迹地的综合得分小于自然恢复;(4)与自然恢复相比,水平阶整地滑坡迹地的综合恢复率小于0,栽植不同树种对其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穴状整地后,栽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滑坡迹地的综合恢复率大于0,且显著高于栽植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滑坡迹地(P<0.05);进行穴状整地的综合恢复率显著高于水平阶整地的滑坡迹地(P<0.05)。龙门山东坡地震滑坡迹地恢复十年,其植物群落与土壤还未恢复到未受损区水平,通过穴状整地并栽植适宜树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恢复率。
段晨松张全建龚旭张远彬
关键词:植物群落土壤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4
2004年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鲜骏仁胡庭兴王开运张远彬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
温度升高对林线交错带西川韭与草玉梅生殖物候与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OTC),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2种草本植物西川韭(Alllium xichuanense)与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生殖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使西川韭与草玉梅的始花时间、最大开花日和抽茎时间均明显提前;同时,增温延长了2物种的花期,提高了二者的开花率;增温促进了草玉梅的果物候;增温加快了西川韭与草玉梅的生长,而对生长末期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却无显著影响。反映了西川韭与草玉梅生殖物候与生长对实验增温的响应具有较强可塑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能够较强地适应变暖环境。
李小艳张远彬潘开文孙成仁王开运王进闯亓东明
关键词:温度升高开花物候生殖林线交错带
亚高山树线复合群落优势种的光合特性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选取亚高山树线复合群优势植物糙皮桦(Betula util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asferochnoum)、牛头柳(Salix dissa)、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和甘肃苔草(Carex kansuensis),对比其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以及光合速率与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糙皮桦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羧化效率均最大,甘肃苔草均最小;牛头柳的光呼吸速率、甘肃苔草CO2补偿点和糙野青茅的光饱和点最高。5种叶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糙皮桦、高山杜鹃和牛头柳的比叶重显著大于糙野青茅和甘肃苔草。糙皮桦和糙野青茅的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光合速率较同类型植物高。
张力胡庭兴张远彬鲜骏仁王开运徐振锋
关键词:亚高山林线优势种光合特性
四川鞍子河保护地水鹿和羚牛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重叠性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和I值分别为0.6739和0.9098,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分别达261.10 hm^2和2048.41 hm^2,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地中、南部低山河谷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加强水鹿、羚牛、斑羚等同域偶蹄目动物的食性研究以及食性特征与栖息地选择利用之间的相关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龚旭付强王磊杨彪张全建张远彬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羚牛
首次发现四川省菊科外来入侵杂草——翼茎阔苞菊
2022年
在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及本土植物调查中,报道描述首次入侵中国四川省的菊科旋覆花族翼茎阔苞菊Pluchea sagittalis,基于采集到的标本,描述翼茎阔苞菊的形态特征并讨论防治对策.凭证标本存放于四川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SCNU).
陈嘉刘小凤罗俊佳魏雪苹罗垚徐波张远彬黄春萍于树华付志玺
关键词:入侵植物菊科
邛崃山系水鹿的冬季食性被引量:3
2020年
水鹿(Rusa unicolor)为珍稀濒危动物,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食物匮乏季的食性研究对其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邛崃山系鞍子河保护地的水鹿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对其冬季18份有效粪便样品中的摄食植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摄食植物有50科94属;(2)水鹿冬季偏好食物为悬钩子属(Rubus)、山茱萸属(Cornus)、青荚叶属(Helwingia)、马蓝属(Strobilanthes)、荚蒾属(Viburnum)、清风藤属(Sabia)、旌节花属(Stachyurus)、菝葜属(Smilax)、槭属(Acer)和绣球属(Hydrangea)植物,且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3)水鹿在冬季摄食植物多样性高、食物生态位宽;(4)水鹿具有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在冬季会通过摄食更多的植物类型和适当调整生态位而适应环境变化。本研究结论将有利于水鹿及其同域生活的偶蹄目动物的管理策略制定。
张全建杨彪付强王磊龚旭张远彬
关键词:生态位高通量测序食性
植物根系分泌物野外采集装置与原位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植物根系分泌物野外采集装置、原位实验装置。植物根系分泌物野外采集装置包括由气路管连通的采样组件与负压动力组件,采样组件包括气路管、滤膜件、采样瓶,滤膜件前端连接气路管、后端通过气路管连通采样瓶瓶盖上的进样孔...
高巧段宝利张远彬蒋豪苏艳
文献传递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被引量:49
2005年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over one growing season were studied in a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by canopy was more relative to the rainfall, the higher the rainfall was, the more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and the less the interception was; 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oughfall (T) and total rainfall (P) could be described significantly by a linear function (T=0.744P-0.937, R 2=0.954, p<0.001), while the reationship between crown interception (I) and total rainfall by a power function (I=0.759P 0.666, R 2=0.763, p<0.001); 3) The average canopy interception accounted for 35.8% of total rainfall and the average throughfall for 64.2%, and the average stemflow for 0.01%; 4) High water_hold capacity of moss on the surface of tree trunk and low rainfall intens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he stemflow of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was less than other forests.
巩合德王开运杨万勤王乾张远彬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云杉降雨
疏伐措施对大熊猫廊道云杉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微生物碳氮的短期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以大熊猫廊道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次生低效云杉林进行了透光疏伐和林下植被改造,分析了疏伐1a后云杉林不同土层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疏伐的云杉林相比,疏伐后云杉林总养分有所下降,但有效养分增加,且土壤微生物碳氮也增加.疏伐后表层土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下降了20.65%、20.73%和75.72%,而硝态氮(NN)、铵态氮(AN)、速效钾(AK)和有效磷(AP)分别升高了40.70%、13.26%和37.20%和43.30%,土壤微生物碳(MBC)、土壤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碳熵(qMBC=w(MBC)/w(TOC))、微生物氮熵(qMBN=w(MBN)/w(TN))分别升高了27.23%、25.24%和42.42%、28.93%,亚表层土也具有相似的结果.疏伐后表土层碳磷比(C/P=w(TOC)/w(TP))和氮磷比(N/P=w(TN)/w(TP))大幅度升高,而亚表层碳氮比(C/N=w(TOC)/w(TN))和微生物碳氮比(MBC/MBN=w(MBC)/w(MBN))显著降低.MBC、MBN与各有效养分呈正相关,MBC与TN、TOC无相关性,MBC/MBN与TN、TOC、AN、AK、C/N呈显著负相关.疏伐改造一方面提高了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所不足,在后续措施中需要加强林地特别是林下层对有机质的补偿作用.
李玲苟小林樊华张远彬王玉杰余鳞涂卫国
关键词:疏伐云杉土壤养分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