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骨神经阻滞对足部矫形手术患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 评价坐骨神经阻滞对足部矫形手术患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足部矫形手术患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3~7岁,体重12~2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对照组(I组)和坐骨神经阻滞组(Ⅱ组).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行人工辅助或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0.5% ~2.0%,静脉注射芬太尼0.5 ~ 2.0 μg/kg.麻醉诱导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患侧坐骨神经阻滞,给予0.25%布比卡因0.5 ml/kg.记录喉罩拔除时间和苏醒时间,于麻醉恢复期30 min时进行躁动评分,记录躁动发生情况;于麻醉恢复期10、30 min时行改良面部疼痛评分(FPS-R),并记录麻醉恢复期低氧血症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和平均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喉罩拔除时间和苏醒时间缩短,躁动发生率、FPS-R评分和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坐骨神经阻滞有助于降低足部矫形手术患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
- 桂晓臣蒋文臣徐进张浩李平
-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坐骨神经麻醉恢复期躁动
- 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病历资料,观察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国内多个临床中心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纳入1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129例(57.14%),女847例(42.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1.6)岁(范围:13~92岁)。对其人口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受累节段和数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得其临床指标,包括: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Tokuhashi修正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恶性肿瘤病史,最后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干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男女比为1.33∶1,中位发病年龄为59.0岁,其中50~69岁为发病高峰(63.7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53.23%)大于女性(4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癌(730例,36.94%)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326例,16.50%),乳腺癌(159例,8.05%),肾癌(120例,6.07%),消化道来源肿瘤(109例,5.52%)等。无论男女,肺癌均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男性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女性其次为乳腺癌。近10年来,未知来源肿瘤占比有减少趋势,乳腺癌占比有增多趋势。根据Tomita评分,快进展型肿瘤1284例(64.98%),中速进展型肿瘤211例(10.68%),慢进展型肿瘤481例(24.34%)。当患者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腰椎转移(32.60%)最为常见,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跨节段转移(42.86%)最为常见。50.76%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77.18%出现中、重度的疼痛,14.02%出现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仅有28.95%的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既往史。治疗干预方面,34.9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5.97%
- 张浩杨立李佶锴乔睿琦杨雄刚张浩然伦登兴伦登兴
-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肿瘤转移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3
- 2008年
- ①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生命体征的影响和麻醉效果的差异。②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器定位技术,于腰丛给予0.33%罗哌卡因30mL,坐骨神经给予0.33%罗哌卡因20mL;B组选择L3,4间隙入路穿刺,给予0.5%的罗哌卡因2mL。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心率、血压、变化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效果。③结果A组的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而两组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见。④结论PNS定位下行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起效迅速,麻醉效果较完善,术后并发症少,是膝关节置换手术一种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 蒋文臣张浩郑宝森
-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膝关节置换手术
-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被引量:22
- 2006年
- 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要求麻醉效果完善,镇痛时间长,对患者术后影响小。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神经损伤低、对患者影响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副作用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本研究拟探讨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为下肢骨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
- 张浩李成桂晓臣车津立孙英武王骞
-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手术患者骨科下肢低浓度罗哌卡因外周神经阻滞术后功能锻炼
- 下肢手术骶旁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 2008年
- 张浩李平桂晓臣徐进
- 关键词:坐骨神经阻滞下肢手术神经丛阻滞腰丛阻滞手术应用股神经
- Spinocath针连续腰麻用于下肢手术的安全性探讨被引量:5
- 2009年
- 徐桂茹周彤张浩车津立
- 关键词:连续腰麻下肢手术下肢骨科手术硬膜外给药长时间手术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半数有效剂量比较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坐骨神经阻滞时所需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择期单侧足踝手术病人30例随机进入高浓度组(H组,n=15)或低浓度组(L组,n=15)。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结果:高浓度组的半数有效剂量10.18 mL,低浓度组的半数有效剂量11 mL(P>0.05)。结论:采用0.375%和0.5%两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坐骨神经阻滞时所需的半数有效剂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 桂晓臣郭林张浩李平徐进
- 关键词:罗哌卡因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阻滞
- 七氟烷可替代丙泊酚用于成人麻醉诱导放置喉罩通气道
- 2010年
-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诱导和丙泊酚静脉诱导用于插入喉罩通气道(LMA)的临床效能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P组麻醉诱导采用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6mg/L;S组以肺活量法吸入七氟烷,目标呼气末浓度为4%。通过开口试验判断插入LMA适宜时机。观察麻醉诱导和放置LMA的过程,记录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种诱导方法都可以保证超过95%的患者一次顺利完成LMA的放置。S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较P组延长,但2组患者适宜LMA插入的麻醉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S组患者试验期间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而且插入LMA后呼吸暂停的发生也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诱导可替代丙泊酚静脉诱导用于成年患者放置LMA。
- 徐进周彤李平张浩桂小臣吕国义
- 关键词:氟烷二异丙酚麻醉喉面罩
-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抑制依托咪酯引起肌震颤反应的比较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预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抑制静注依托咪酯引起肌震颤反应的疗效。方法 69例择期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3例,分别静滴生理盐水(G1组)、舒芬太尼0.1μg·kg-1(G2组)或舒芬太尼0.3μg·kg-1(G3组)进行预处理治疗;3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1。观察各组患者肌震颤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记录期间患者出现咳嗽、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G2组和G3组患者注射依托咪酯后肌肉震颤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4%,均显著低于G1组的73.91%,(P<0.05)。在G3组中,预注舒芬太尼后,发生咳嗽、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的患者分别为14人(60.87%),6人(26.09%)和5人(21.74%),均明显超过G2组。结论预先注射0.1μg·kg-1或0.3μg·kg-1舒芬太尼均能显著降低依托咪酯肌震颤反应的发生,但后者有增加咳嗽反应、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的风险;0.1μg·kg-1舒芬太尼可能是临床上安全有效抑制依托咪酯肌震颤反应的适宜剂量。
- 徐进李平周彤张浩桂小臣蒋文臣
- 关键词:依托咪酯舒芬太尼肌震颤预处理
- DBM在脊柱融合术后融合率及并发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了解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在脊柱融合术的融合率及并发症,分析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不同复合物对DBM融合率的影响,探讨DBM及自体骨的预后差异。方法由2位研究者独立地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及万方数据库网络平台进行系统检索、筛选及评价,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0日。使用Stata 13.0对融合率进行Meta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篇:3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0篇病例对照研究,16篇系列病例研究,共2227例。16篇病例系列研究855例,13篇对照研究中DBM组814例,自体骨组639例;年龄10.5~89岁,平均(50.9±12.2)岁,男女比例1∶1.36,随访时间12~183个月,平均(26.5±14.9)个月。DBM与自体髂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融合率结果为[OR合并=0.93,95%CI (0.69~1.25);P=0.62],节段融合率结果 [OR合并=0.62,95%CI (0.38~1.00);P=0.05]。在亚组分析中,颈椎融合率为85.3%,高于腰椎83.0%(χ^2=0.829,P=0.363);椎间融合率87.2%高于后外侧融合80.9%(χ^2=7.285,P=0.007);GraftonDBM、OsteofilDBM、AlloMatrixDBM及单独DBM在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BM在脊柱融合中有较高的融合率、较低的术后并发症。与自体骨相比,DBM具有同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术后疼痛率更低,可作为理想的自体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 冯江涛杨雄刚伦登兴华池王丰刘永恒杨立张浩胡永成
- 关键词:骨代用品META分析脱钙骨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