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超
- 作品数:13 被引量:87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 目的 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实验组)与跨伤椎短节段(对照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 王宇孔超鲁世保海涌康南藏磊孟祥龙
- 有限元分析法在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自1973年Belytschko等首先将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二维线性发展到现在的三维非线性,从单椎体和单运动节段到整个脊柱,不可谓不迅速[1]。由于脊柱结构的特点以及部位的敏感性,从伦理学考虑,在活体内直接测量其生物力学参数便是不现实的。而有限元分析作为数值计算中的一种离散方法,是矩阵方法在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对形状、结构、材料和载荷情况极其复杂的构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且具有实验时间段、费用少、力学性能测试全面及可重复性实验等突出优点。传统的脊柱力学性质的研究方法(如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对椎体应力的计算基本都是通过骨表面的应变来实现的,无法得到骨内部的应力值,而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椎体内应力、髓核内应力、纤维内张力,椎间盘层间剪切力,椎间盘内结构的位移、脊柱的角位移、及小关面间的压力、韧带以及肌肉的受力情况等。因此,有限元分析法作为一种理论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工具是十分理想的。
- 孔超鲁世保张美超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法人工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脊柱结构
-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 康南鲁世保海涌王庆一藏磊刘玉增王宇孔超
-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
- 正常成年人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研究分析
- 目的:腰椎终板最凹点位置及深度对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收集健康成年人腰椎终板形态学数据,为设计更加合适的腰椎间盘假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对我院100例健康成年人行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测量,所有受试者...
- 翟树超鲁世保海涌王庆一康南王宇孔超孙文志
- 关键词: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
- 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 孔超鲁世保海涌王庆一康南藏磊王宇袁一
- 关键词:临床疗效影像学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人1、4。关节突关节,以400N的恒定轴向载荷,士7.5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结果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 袁一孔超鲁世保张美超
- 关键词: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椎间融合
- 正常成年人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研究分析
- 目的 腰椎终板最凹点位置及深度对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收集健康成年人腰椎终板形态学数据,为设计更加合适的腰椎间盘假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对我院100例健康成年人行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测量,所有受试者...
- 翟树超鲁世保海涌王庆一康南王宇孔超孙文志
- 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肌力下降,间歇性跛行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且近年来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该病主要MRI表现为椎间高度下降≥40%,和/或至少以下2项改变:Modic改变Ⅰ型和/或Ⅱ型、椎间盘后高信号区、T2像暗/黑髓核[1]。
- 孙文志鲁世保孔超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对腰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topping-off)对腰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8月,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接受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测量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根据随访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3年以内组(A组)和3年以上组(B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呈轻度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无显著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各临床疗效评分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测量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中期疗效较为满意,手术对腰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保护作用.未发现术后临床疗效与矢状面平衡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 孔超鲁世保海涌藏磊康南孟祥龙王宇孙文志
- 关键词:腰椎脊椎疾病假体和植入物肌肉骨骼平衡
- 健康成年人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研究健康成年人腰椎终板形态学数据,为设计更加合适的腰椎间盘假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行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学测量,所有受试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及腰椎MRI、CT影像学检查,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各节段Cobb角,腰椎终板最凹点深度及最凹点位置.对腰椎前凸角与终板最凹点位置、最凹点深度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0名志愿者的年龄为20 ~ 50岁,平均40岁,腰椎椎体终板最凹点深度值平均为(2.37±1.42)mm,最凹点位置百分比平均为(52.21±9.70)%.其中腰椎下终板最凹点深度值平均为(2.81±1.52)mm(0.54 ~7.60 mm),上终板最凹点深度值为(1.94±1.16) mm(0.39~6.10 mm).每个腰椎椎体其下终板最凹点深度值均大于上终板最凹点深度值.腰椎终板最凹点位置大部分位于椎体后部,腰椎上终板最凹点位置百分比平均为(49.60±8.78)% (22.57%~75.58%),下终板最凹点位置百分比平均为(55.03±9.90)%(16.03%~75.58%).腰椎椎体上终板最凹点位置随腰椎节段增加呈上升趋势,下终板最凹点位置变化无明显规律.腰椎前凸角度平均为39.76°±11.25°(13.8° ~72.0°).腰椎前凸角与椎体终板最凹点位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93,P=0.195).腰椎前凸角与椎体终板最凹点深度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0,P=0.592).结论 腰椎椎体终板最凹点位置多位于椎体后方,最凹点深度值约为2.37 mm,最凹点位置百分比约为52.21%.
- 翟树超鲁世保海涌王庆一康南王宇孔超孙文志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终板矢状位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