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令波

作品数:42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酒精
  • 18篇酒精性
  • 16篇脂肪
  • 15篇脂肪性
  • 15篇肝炎
  • 14篇纤维化
  • 14篇非酒精性
  • 14篇非酒精性脂肪
  • 14篇非酒精性脂肪...
  • 14篇肝纤维化
  • 12篇慢性
  • 11篇非酒精性脂肪...
  • 9篇病毒
  • 8篇丙型
  • 7篇脂肪性肝纤维...
  • 7篇慢性丙型
  • 7篇慢性丙型肝炎
  • 7篇非酒精性脂肪...
  • 7篇肝病
  • 6篇扶正

机构

  • 41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石家庄市第五...
  • 1篇邯郸市传染病...
  • 1篇沧州市传染病...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42篇孔令波
  • 35篇南月敏
  • 27篇赵素贤
  • 26篇王荣琦
  • 19篇任伟光
  • 15篇张玉果
  • 12篇米红梅
  • 8篇苏珊珊
  • 7篇李会
  • 7篇付娜
  • 6篇杜静华
  • 5篇孔丽
  • 5篇韩芳
  • 5篇李文聪
  • 4篇和欢
  • 4篇邸海灵
  • 4篇张庆山
  • 4篇赵彩彦
  • 3篇孟萍
  • 3篇王亚东

传媒

  • 9篇中华肝脏病杂...
  • 6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肝脏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河北医药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第八届全国肝...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第三届全国病...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gamma,PPAR7)和相关炎性因子及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探明扶正化瘀方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8周龄健康雄性C57BI。/6J小鼠,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andcholinedeficient,MCD)饮食喂养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分别采用扶正化瘀方、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1,HO1)激动剂血晶素、扶正化瘀方联合血晶素进行干预实验,以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为对照组。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脂肪变、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程度;分别采用RT—PCR、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PPAR7、Ii。1O、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1,TIMP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大泡性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点灶状肝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窦周纤维化,肝组织PPAR7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RNA、MMP2和TIMP1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应用扶正化瘀方、血晶素或扶正化瘀方联合血晶素干预后肝损伤显著改善,伴肝组织PPAR.y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O.05)及IL1(1mRNA、MMP2和TIMP1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5),尤以扶正化瘀方联合血晶素组效果显著。结论扶正化瘀方可通过调节PPAR—Y及相关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因子的表达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尤以联合应用血晶素效果为佳。
李会南月敏王荣琦孔令波米红梅任伟光杜静华
关键词:扶正化瘀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调控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 α)基因调控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损伤的作用,并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Lieber-DeCarli乙醇液体饲料喂养联合微量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
孔令波任伟光米红梅赵素贤张玉果南月敏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基因调控免疫治疗分子机制
文献传递
关注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被引量:2
2018年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患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南月敏李冬冬孔令波
关键词:抗病毒药儿童
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中uPA/PAI-1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明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中扶正化瘀方对uPA/PAI-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南月敏米红梅王荣琦孔令波任伟光李会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中药治疗药理实验扶正化瘀方
文献传递
2017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与管理指南解读被引量:24
2017年
2017年7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更新并发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与管理实践指南》,该指南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精准诊断、治疗及有效预防提出相关建议:疑似NAFLD患者初次评估应考虑相关代谢性疾病;NAFLD患者应用瞬时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及血清生物化学模型等无创诊断技术评估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情况;临床肝组织病理学报告应区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NAFL伴有炎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及其严重程度;NAFLD早期药物治疗仅限于病理确诊的NASH及肝纤维化患者;不建议吡格列酮、维生素E作为未经肝活组织学检查证实或非糖尿病NASH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符合适应证的NAFLD/NASH肥胖患者可考虑前肠减肥手术。强调NAFLD患者应积极消除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可用于NAFLD/NASH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但应避免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建议对NASH非肝硬化患者常规筛查或监测肝细胞癌。在肝移植评估过程中应关注心血管疾病。儿童及青少年NAFLD治疗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推荐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一线治疗措施。
南月敏付娜李文聪孔令波苑喜微张思雨刘领弟路宇崔璐瑶
关键词:疾病管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Tim-3阻断剂联合TLR激动剂调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抗病毒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明Tim-3阻断剂联合TLR4激动剂脂多糖(LPS)或TLR3激动剂聚肌胞"Polv(1:c)]体外干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抗病毒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明确不同免疫干预措施的抗病...
南月敏苏珊珊和欢孔令波孟萍张玉果赵素贤王荣琦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FasL/sFas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end,sFasL)及sFas水平,并动态观察联合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及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前后PLC患者血清sFasL、sFas水平变化,探讨PLC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方法选择PLC患者40例(初发26例,复发14例),采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血清sFasL/sFas水平,同步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另选CHB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LC患者血清sFasL、sFas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及健康对照组,尤以复发PLC增高为著。PLC初发、PLC复发、CHB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FasL水平依次为(86.21±28.47)μg/L、(317.56±139.54)μg/L、(43.62±9.96)μg/L和(26.61±7.93)μg/L;sFas依次为(51.15±22.97)μg/L、(107.13±27.19)μg/L、(16.81±6.34)μg/L、(21.57±7.95)μg/L,PLC复发组血清sFasL和sFas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PLC初发组显著高于CHB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PLC治疗后1、3、6个月血清sFasL为(150.32±27.95)μg/L、(82.52±15.07)μg/L、(34.66±5.26)μg/L;sFas为(102.09±27.92)μg/L、(30.59±6.79)μg/L、(21.20±3.19)μg/L,治疗后1个月sFasL、sFa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sFas及治疗后6个月sFasL、sFa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及P<0.01)。治疗前后血清ALB、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sFasL、sFas水平为PLC发病及进展的重要标志;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TACE治疗PLC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sFasL、sFas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杜静华张艳任伟光孔令波赵素贤南月敏
关键词:植物制剂维生素B6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经肝穿活组织学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07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分别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方(n=127)和扶正化瘀胶囊(n=80)治疗,疗程均为24~4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脏生化学、肝脏硬度值(LSM)、无创性肝纤维化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的变化,评估益气活血方抗肝纤维化疗效。结果益气活血方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患者基线LSM、APRI、FIB-4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益气活血方和扶正化瘀胶囊患者症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益气活血方在改善肝病面容、肝区不适及腰膝酸软方面优于扶正化瘀胶囊(P<0.05);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随疗程延长逐渐复常,治疗24~48周复常率两组分别为100%对比100%、100%对比93.8%、96.8%对比92.3%及87.5%对比81.8%。治疗12周后两组APRI值均显著降低;治疗48周,两组LSM显著改善;而FIB-4显著改善仅见于益气活血方治疗48周,与扶正化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SM、APRI、FIB-4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对比63.6%,P=0.046;68.4%对比52.0%,P=0.052;68.4%对比62.0%,P=0.437;益气活血方治疗患者LSM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可作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优选方案。
崔璐瑶张潇潇崔坡李文聪张玉果王荣琦赵素贤任伟光孔令波韩芳苑喜微刘领弟张莹张庆山孔丽南月敏
关键词:中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益气活血方扶正化瘀胶囊
Tim-3阻断剂联合TLR激动剂调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抗病毒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明Tim-3阻断剂联合TLR4激动剂脂多糖(LPS)或TLR3激动剂聚肌胞苷酸[Poly(Ⅰ:C)]体外干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抗病毒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明确不同免疫干预措施的抗...
南月敏苏珊珊和欢孔令波孟萍张玉果赵素贤王荣琦
Fas基因突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Fas基因突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野生型及Fas基因突变c57BL/6J小鼠,以高脂、胆碱一蛋氨酸缺乏饮食喂养3周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分别作为野生型小鼠模型组和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以胆碱一蛋氨酸充足饮食喂养两种小鼠分别设立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和Fas基因突变小鼠对照组。检测血清ALT、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观察肝组织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转化生长因子D1蛋白质表达情况。多组样本均数间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f检验。结果野生型小删组及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血清ALI、水平均较其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126.33±10.50)U/L比(25.00±10.14)U/L、(160.33±48.29)U/L比(18.33±9.08)U/L,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12.02、5.08,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模型组小鼠ALT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野生型小鼠模型组出现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伴有点状和灶状肝细胞坏死、炎l生细胞浸润、轻度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窦周纤维化,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p1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4±0.73、2.77±0.54比1.31±0.18、0.89±0.18,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4.99、8.08,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肝脂肪变及炎症、纤维化程度均较Fas基因突变小鼠对照组及野生型小鼠模型组明显加重,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D1mRNA表
苏珊珊韩芳王荣琦任伟光吴文娟孔令波赵素贤南月敏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Β1小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