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金磊

作品数:16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风洞
  • 5篇声学
  • 4篇噪声
  • 4篇跨声速
  • 4篇跨声速风洞
  • 3篇试验段
  • 3篇流场
  • 3篇降噪
  • 3篇风扇
  • 3篇风扇设计
  • 2篇亚声速
  • 2篇升力
  • 2篇升力系数
  • 2篇轴流
  • 2篇轴流风扇
  • 2篇最大载荷
  • 2篇吸声
  • 2篇力系
  • 2篇流场品质
  • 2篇降噪技术

机构

  • 16篇中国空气动力...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 16篇吕金磊
  • 6篇廖达雄
  • 4篇余永生
  • 4篇屈晓力
  • 3篇陈吉明
  • 2篇陈振华
  • 2篇朱博
  • 2篇彭强
  • 2篇易星佑
  • 2篇王海锋
  • 2篇杨高强
  • 1篇史志伟
  • 1篇张莹
  • 1篇符澄
  • 1篇丛成华
  • 1篇刘卫红
  • 1篇吕波
  • 1篇盛美萍
  • 1篇解志军
  • 1篇黄知龙

传媒

  • 3篇实验流体力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噪声与振动控...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推进技术
  • 1篇第一届近代实...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射式压力恢复系统的振动抑制技术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提高引射式压力恢复系统振动抑制性能,减小本系统振动对其他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振型,建立了系统振动力和主振型数学模型,利用时域信号取均方根方法测试了系统3个支座动态振动力,振动力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采用被动控制振动抑制技术,根据振动力设计制作了减振器,研究了橡胶块与金属弹簧并联再加配重以及橡胶块加配重2种减振器模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块与金属弹簧并联、加配重45.2kg的减振器模型减振效果好,当控制点输入加速度为5 g时,减振效果最佳。激励强度大小、弹簧刚度和阻尼等参数的优化能够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性能。
刘宗政郭隆德吕金磊陈振华陈恳
一种适用于亚声速风洞的高效率低噪声轴流风扇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亚声速风洞的高效率低噪声轴流风扇设计方法,涉及风洞风扇设计,本发明提出的风扇级总体设计方法,首先确保风扇的低噪声特性,其次考虑最大载荷工况的风扇运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权衡最大运行工况和其余工况的风...
屈晓力杨高强吕金磊郭开开吕鹏程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回路吸声降噪技术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风洞试验段噪声(气流压力脉动)是评价风洞流场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高品质流场要求的大型风洞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沿程回路噪声测试,分析得到风洞主要噪声源为:风洞压缩机、高速扩散段(含二喉道段)、试验段本身(含模型支架段)。其中,来自试验段上游的压缩机噪声必须通过沿程回路吸声降噪措施进行隔离。提出了压缩机尾罩段洞壁和整流罩尾椎采用微穿孔板,风洞第四拐角段导流片填充复合吸声材料2种降噪方案,均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最终通过试验段自身通气壁壁板参数优化等主动降噪方案,并采用风洞二喉道节流状态抑制试验段下游噪声前传的措施,实现风洞试验段压力脉动系数ΔCp≤0.8%的噪声设计指标要求。
陈吉明吴盛豪陈振华吕金磊裴海涛
关键词:跨声速风洞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试验段降噪技术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试验平台,分析了试验段噪声源产生及回路传播的机理,对压缩机尾罩和第四拐角段进行声学处理以降低来流噪声,并采用风洞二喉道节流状态运行抑制试验段下游噪声的前传,有效屏蔽了回路噪声对试验段的影响。据此开展了试验段不同通气壁型式、不同设计参数的主动降噪方案优化设计及其对比试验研究,获取了较优的试验段壁板设计方案,最终实现了风洞试验段气流压力脉动系数低于0.8%的噪声设计指标要求。
陈吉明陈吉明吕金磊廖达雄裴海涛史志伟
关键词:跨声速风洞噪声
声学引导风洞高效低噪声风扇设计被引量:7
2013年
运用任意涡风扇设计方法,进行声学引导风洞高效低噪声风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调整叶片径向旋转系数分布优化叶片出口速度分布,通过合理匹配转子、定子数目及定子后掠角度来改善动静叶的干涉噪声。气动及声学性能试验表明,高效低噪声风扇设计点气动效率达到83.9%,相比引导风洞原风扇效率的73%有了明显的提高;高效低噪声风扇入口及出口噪声分别比原风扇入口及出口噪声低3dB(A)和2dB(A)。试验结果成功验证了任意涡设计方法在风扇气动及声学性能上的优越性。
屈晓力余永生廖达雄吕金磊
关键词:低噪声风扇设计
基于实验的跨声速风洞试验段噪声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风洞试验段噪声(压力脉动)是评价风洞流场的重要指标之一,过强的噪声不但大大降低采集数据的精度和准度,同时会激起模型以及风洞部件的抖振响应,对材料造成严重的疲劳损伤,这一问题在跨声速风洞中犹为突出。本文从试验段噪声的成因展开论述,包括一般风洞中的共性问题和跨声速风洞中的个性问题;进而结合风洞实验对不同的试验段壁板型式、模型支架等的发声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各组分对风洞试验段总噪声水平的贡献。
吕金磊盛美萍廖达雄王海锋
关键词:风洞噪声压力脉动跨声速
声学拐角导流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声学拐角导流片,包括复合穿孔板(1),导流片框架(2)、吸声材料(3);所述吸声材料(3)填充于导流片框架(2)内;所述复合穿孔板(1)贴附在导流片框架(2)上。所述复合穿孔板1由活性碳纤维毡(4)、...
李鹏余永生吕波易星佑吕金磊张莹
文献传递
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流场品质改进试验研究
2021年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hina Aerodynam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CARDC)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是一座采用干燥空气作为试验介质的变密度回流式风洞。本文在前期风洞总体性能调试的基础上,通过风洞试验段不同壁板(槽壁/孔壁)型式及设计参数优化、压缩机尾罩和拐角段等洞体回路部段降噪、壁板扩开角和主流引射缝等机构调节、半柔壁喷管和二喉道以及驻室抽气系统控制等措施,对风洞流场品质进行改进,取得了突出进步。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总压控制精度优于0.1%;试验段马赫数控制精度优于0.001;跨超声速试验段气流压力脉动系数ΔC_p≤0.8%;平均气流偏角优于0.1°;稳定段出口气流湍流度ε≤1.5%;试验马赫数分布均匀性和标模试验数据精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流场品质调试研究充分验证了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实现更高流场品质的可行性,为中国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方案设计及国际先进流场品质保证提供了参考。
陈吉明陈吉明廖达雄廖达雄吕金磊吕金磊
关键词:跨声速风洞流场品质流场校测
声学风洞风扇段流场特性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1年
风扇段是声学风洞的核心部段之一,风扇气动性能和声学性能对风洞的能耗与试验段背景噪声有重要影响。为了获得静叶构型的优化设计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0.55m×0.4m低湍流度航空声学风洞风扇段的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的流动现象,分析了风扇段内部的工作形态,并将其性能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对风扇段性能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采用该方法得到了动静叶间距、静叶后掠、静叶倾斜对风扇气动性能、流场形态和噪声的影响,静叶后掠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有助于减小出口的旋转速度,增大动静叶间距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大,会增大出口的旋转速度,而静叶倾斜是最适宜的降噪方式。
丛成华易星佑吕金磊徐大川
关键词:风洞数值仿真气动性能
航空声学引导风洞收缩段边界层修正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2015年
根据数值分析得到的低速风洞收缩段边界层位移厚度分布通用曲线,针对航空声学引导风洞收缩段,推导得出收缩段边界层位移厚度分布曲线,并对收缩段型面进行修正设计,给出了修正前后的型面坐标偏差,设计加工了试验件,并进行了收缩段修正前后流场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尽管航空声学引导风洞收缩段的边界层很薄,最大位移厚度只相当于试验段水力直径的0.5%左右,但修正效果明显。对于开口和闭口试验段流场,在收缩段型面设计时考虑粘性影响,进行边界层修正,均可显著降低试验段的动压场系数;减小气流偏角,提高试验段流场品质,有利于风洞部段的精细化设计。收缩段型面出口由于逆压梯度的存在,壁面速度过冲,气流均匀性较差,但进入平直段后,动压不均匀度及气流偏角迅速下降,因此收缩段后16.7%长度的平直段对于改善试验段流场品质很关键。在航空声学引导风洞上,采用移测架、皮托管和热线风速仪进行了修正前后收缩段、试验段动压和速度值测量,测量结果也验证了边界层修正的效果,而且实测的边界层位移厚度与理论推导值吻合。根据测量的收缩段内和出口的边界层速度分布,计算边界层位移厚度、动量损失厚度和形状因子,并据此判定,航空声学引导风洞收缩段内的边界层流动保持层流状态,未发生层流到湍流的转捩。
刘卫红姚磊余永生吕金磊屈晓力朱博
关键词:收缩段层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