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文博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种群
  • 5篇小麂
  • 3篇控制区
  • 2篇遗传分化
  • 2篇谱系地理学
  • 2篇气候
  • 2篇气候波动
  • 2篇种群动态
  • 2篇种群历史
  • 2篇种群遗传
  • 2篇种群遗传分化
  • 2篇晚更新世
  • 2篇线粒体控制区
  • 2篇基因流
  • 2篇更新世
  • 1篇动物区系
  • 1篇商城肥鲵
  • 1篇爬行动物
  • 1篇区系
  • 1篇区系调查

机构

  • 8篇安徽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张保卫
  • 8篇史文博
  • 5篇王慧
  • 3篇韩德民
  • 2篇周立志
  • 2篇朱琼琼
  • 2篇常青
  • 1篇周文良
  • 1篇骆侠
  • 1篇赵凯
  • 1篇潘涛
  • 1篇朱立峰
  • 1篇陈锦云

传媒

  • 2篇第六届全国野...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第七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晚更新世气候波动及长江阻隔对小麂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模式的影响
研究中通过对来自皖南地区和大别山地区的101个小麂(Muntiacus reevesi)线粒体D-loop区770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个D-...
史文博王慧朱琼琼韩德民张保卫
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被引量:19
2014年
为掌握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06年9月起至2013年6月通过53条样线对大别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别山地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56种,隶属4目16科。其中两栖动物2目8科21种,爬行动物2目8科35种。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型主要为南中国型,动物区系类型则主要为华中型和华南型。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和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为该地区的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为近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的蛇类新种。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中华大蟾蜍(Bufo gar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两栖类的优势种,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和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为爬行类的优势种。鉴于大别山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动物区系的代表性,应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工作。
潘涛周文良史文博赵凯陈锦云汪文革储俊蒲发光顾长明张保卫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动物区系分布型
小麂皖南种群及大别山种群的mt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研究中测定了皖南种群(n=45)和大别山种群(n=47)的小麂的mtDNA控制区序列774bp.在皖南种群中发现6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4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952,核苷酸多样性(h)为0.01682,Ta...
张保卫王慧朱琼琼史文博
关键词:小麂线粒体DNA控制区种群动态
晚更新世气候波动及长江阻隔对小麂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模式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101个小麂的线粒体D-loop区770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个D-loop区序列中共发现34个单倍型,其中24个分布在皖南种群,10个分布在大别山种群,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皖南种群线粒体遗传多样性(h=0.952,π=0.0168)明显高于大别山种群(h=0.734,π=0.0077),雌性有效种群(NE=146830)亦大于大别山(NE=19840)。通过歧点分布分析表明在更新世第四间冰期,小麂皖南种群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在约15.7万年前)。基因流的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间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基因流(MWN→DB=0.36;MDB→WN=75.00)。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模式可能反映出在晚更新世冰期循环中,作为天然地理屏障的长江在盛冰期和间冰期对物种扩散的阻隔能力上的差异。
史文博王慧朱立峰朱琼琼韩德民常青张保卫
关键词:小麂种群动态基因流
安徽麝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安徽麝分类地位的再认识
利用分段PCR方法和直接测序技术得到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安徽麝O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352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
史文博王慧周立志张保卫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麂的遗传格局、谱系地理学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的小型鹿类动物,其分布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使之成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中优良的模式物种。研究通过对来自安徽大别山区(N=57)、皖南山区(N=83)、江西九岭山-...
史文博张保卫
关键词:小麂线粒体控制区谱系地理学
文献传递
商城肥鲵二碱基重复和四碱基重复微卫星DNA的结构特征及对筛选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两栖类有尾目物种的微卫星分离中的筛选成功率常常较低。为探索微卫星结构对筛选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AFLP快速分离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对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二碱基重复类型和四碱基重复类型微卫星进行分离,并对微卫星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发现二碱基微卫星位点多以微卫星DNA家族形式存在,并因此导致了微卫星位点分离较低的筛选率;在四碱基重复的微卫星位点中未发现微卫星DNA家族的存在。对研究中得到的3个微卫星DNA家族的分析发现,同一家族的上、下游侧翼序列变异程度存在差异;毗邻微卫星重复单元区的侧翼序列碱基变异程度较高,而较远处的区段则相对保守。这些结构特征可能反映出微卫星DNA家族在演化中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在两栖动物的一些类群中,微卫星的筛选必须考虑微卫星DNA家族的影响,选取适宜的碱基重复类型将是决定筛选效率的关键。
王慧张保卫史文博骆侠周立志韩德民常青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麂的遗传格局、谱系地理学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史文博张保卫
关键词:小麂线粒体控制区谱系地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