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危锋

作品数:19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氮磷化肥
  • 4篇化肥
  • 4篇黄土高原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
  • 3篇
  • 2篇氮磷
  • 2篇滇西
  • 2篇滇西北
  • 2篇施肥
  • 2篇水分
  • 2篇土壤硫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配施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化肥配施
  • 2篇交换性
  • 2篇

机构

  • 10篇西南林业大学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水文水...
  • 1篇云南开放大学

作者

  • 18篇危锋
  • 7篇郝明德
  • 2篇郑顺安
  • 2篇王行
  • 2篇常庆瑞
  • 1篇毛跃强
  • 1篇郑毅
  • 1篇喻庆国
  • 1篇李丽萍
  • 1篇晏合国
  • 1篇杨文云
  • 1篇李晓琳
  • 1篇金磊
  • 1篇赵乐然
  • 1篇张奇
  • 1篇赵杨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施氮磷化肥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效硫累积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22 a定位试验为基础,在黄土高原旱地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化肥,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效硫在剖面上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在60-80 cm土层各处理出现第一个累积峰,累积峰值为:玉米-小麦(2 a)+糜子轮作27.07 mg/kg,豌豆-小麦(2 a)+糜子轮作25.42 mg/kg,小麦(2 a)+糜子-玉米轮作24.23 mg/kg,豌豆-小麦(2 a)+玉米轮作22.61 mg/kg,小麦连作16.56 mg/kg,红豆草-小麦(2 a)轮作15.14 mg/kg;在120-180 cm土层又出现有效硫的第二个累积峰,累积峰值为:小麦(2 a)+糜子-玉米轮作34.20 mg/kg,豌豆-小麦(2 a)+糜子轮作32.16 mg/kg,豌豆-小麦(2 a)+玉米轮作31.00 mg/kg,红豆草-小麦(2 a)轮作30.32mg/kg,玉米-小麦(2 a)+糜子轮作29.16 mg/kg,小麦连作26.22 mg/kg。0-200 cm土层有效硫总累积量玉米-小麦+糜子轮作高达559.64 kg/hm2,其次是小麦+糜子-玉米轮作为538.88 kg/hm2,豌豆-小麦+糜子轮作为514.34 kg/hm2,豌豆-小麦+玉米轮作为489.58 kg/hm2,小麦连作为432.75 kg/hm2,红豆草-小麦轮作最小为423.68 kg/hm2。长期施用磷肥是不同种植体系有效硫在土壤中发生累积的主要因素,有效硫在土壤剖面上有向深层迁移的趋势。不同作物对硫的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种植方式对有效硫的累积与分布产生影响。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对土壤硫、钙、镁的影响
硫、钙、镁是植物所必需的中量元素,在植物生理和营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土壤中量元素的迁移转化是土壤圈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22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黄土高原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硫、钙、镁不同形态的变化及分布累积...
危锋
关键词:黄土高原长期定位试验平衡施肥
长期氮磷化肥配施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镁分布与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解不同种植体系对土壤交换性镁的影响,从陕西省长武县黄土高原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6个种植体系[小麦连作、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红豆草-小麦(2a)轮作、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的0~200cm土壤剖面样品,研究22年连续施用氮磷(NP)化肥下6个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60~100cm土层产生累积峰;交换性镁的累积峰值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263mg.kg-1、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255mg.kg-1、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250mg.kg-1、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248mg.kg-1、小麦连作244mg.kg-1、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243mg.kg-1;不同种植体系0~200cm土壤交换性镁的总累积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6 152kg.hm-2、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5 855kg.hm-2、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5 853kg.hm-2、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5 755kg.hm-2、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5 740kg.hm-2、小麦连作5 347kg.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与累积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交换性镁
汉中市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6
2006年
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危锋常庆瑞郑顺安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中市为例被引量:8
2006年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赵杨危锋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
长期施氮磷化肥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钙分布与累积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以22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化肥(NP)下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钙在剖面上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高;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140~180 cm土层产生累积峰,累积峰值:玉米一小麦(2a)+糜子轮作为13 180 ms/kg、豌豆一小麦(2a)+糜子轮作为12 597 mg/kg、红豆草一小麦(2a)轮作为11 960 mg/kg、豌豆一小麦(2a)+玉米轮为11 778 mg/kg、小麦连作为11 590 mg/kg、小麦(2a)+糜子一玉米轮作为11 290 mg/kg;不同种植体系0~200 CII1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以玉米一小麦(2a)+糜子轮作最高,为269.67 t/hm2,小麦连作最低,为218.78 t/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不同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不同引起,不同种植体系0~200 cm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差异不显著。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交换性钙
汉中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2012年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危锋
关键词: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汉中市土地资源评价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在此情况下,对汉中市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状况,土地生产潜力,人口增长及人口承载量进行研究,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协调人地关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危锋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人口承载量自然生产力光温生产潜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文献传递
基于GIS的洱海流域氮素时空分异特征及源结构解析被引量:4
2022年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2010和2016年的洱海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分别为2442.43、2573.10、2606.28和2389.10 t.点源污染逐年增加,面源污染在逐年减少,但面源污染依然为主要污染源.从污染组成结构上看,化肥污染、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洱海流域氮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污染负荷量的35%、24%和17%.2016年洱海流域单位面积负荷量主要集中在1000~1500 kg/km^(2),以中和溪(1857 kg/km^(2))、桃梅溪(1582 kg/km^(2))、白石溪(1541 kg/km^(2))、罗时江(1088 kg/km^(2))和波罗江(1050 kg/km^(2))子流域负荷较高.未来可通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畜禽养殖规模化,加强粪便处理技术;优化化肥和有机肥结构等措施减少总氮入湖负荷,控制洱海水体富营养化.
李晓琳帅永芳张翼郑毅危锋危锋
关键词:洱海流域氮素GIS
滇西北剑湖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及释放贡献被引量:32
2017年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提取了剑湖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NH_4Cl-P)、可还原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rP)、有机质结合态磷(NaOH-nrP)、钙结合态磷(HCl-P)和残渣态磷(Res-P)6种形态的磷,并对表层(0~10 cm)沉积物磷形态水平空间分布、沉积柱芯(0~75 cm)磷形态垂向空间分布和释放贡献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6种磷形态平均含量差别较大,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HCl-P>Res-P>NaOH-rP>NaOH-nrP>BD-P>NH_4Cl-P;HCl-P含量是NH_4Cl-P的72倍,3种稳定磷形态(HCl-P、Res-P和NaOH-rP)含量是3种潜在可移动磷形态(NaOH-nrP、BD-P和NH_4Cl-P)含量的6.5倍.NH_4Cl-P、BD-P、NaOH-nrP和NaOH-rP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HCl-P和Res-P含量的变异系数.尽管表层沉积物6种磷形态的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4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区6种磷形态含量平均值之和是湖周浅水区的1.40倍,但能指示出入湖河流是外源磷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虽然沉积柱芯6种磷形态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各异,6种磷形态入湖口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60、1.87、1.87、1.61、1.18和1.15倍,其他湖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18、1.34、1.39、1.41、0.97和0.83倍,但除HCl-P和Res-P在其他湖区为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递增外,基本上能反映出6种磷形态含量在入湖口区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的程度都远强于其他湖区.外源磷输入和人为活动影响是3种潜在可移动磷形态和NaOH-rP的主要因素,流域地质背景是HCl-P和Res-P的主要影响因素.6种磷形态在入湖口区快释放贡献率多为负值,表示以滞留状态为主,慢释放贡献率全为正值,表示都为释放状态,滞留贡献最大和释放贡献最大的都是NaOH-rP;其他湖区快释放贡献率和慢释放贡献率多为正值,表示都以释放状态为主,NaOH-rP释放贡献最大,Res-P滞留贡献最大.
张奇喻庆国王胜龙朱云轩李丽萍危锋王行朱金鑫
关键词:沉积物磷形态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